闲扯挥杆理论(三)
(2012-03-21 21:59:05)
标签:
高尔夫挥杆理论杂谈 |
原本闲扯(三)是一篇充满了假设、推理、论证的杂乱无章的东西。但恰逢老詹和维清关于挥杆理论的论战,小郁、覃立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平常心、在路上的人、周易老师、有偿老师等也给了不少的点评,在让菜鸟受益匪浅的同时,挥杆(三)已经变得不那么有趣了。但为了有始有终,终于推倒重写,算做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体会一、杆头击球前需保持一定的加速度。此加速度或有利于增加碰撞时间,或有利于改善碰撞效率,需进一步研究。
体会二、杆头最大加速度非人力直接加载可为。菜鸟看到小郁贴出的古森挥杆数据后,简直不能相信在击球前0.02秒时,古森的杆头加速度可以超过300G。试飞员通常可以承受5G的加速度,最优秀的试飞员也很难承受10G的加速度。考虑到手可以承受更大加速度,杆头加速度可以放大等因素,人体主动发力能给杆头加载50G的加速度吗?恐怕很不靠谱。高尔夫更多地是依赖科学来玩,应该是不会错的。
体会三:匀减加速度的加速过程有利于保持系统稳定。(已讨论过,略)
体会四:“非常态击球”有可能在击球前瞬间继续增加加速度。在击球前0-0.01秒,杆头已经处于“惯性”运动状态,此时进一步加力是有可能的。覃立转载的论文,展示了杆头最后加速阶段胸大肌急剧收缩的现象。古森在杆头触球前,加速度数值再次出现方差,貌似可以说明古森有“非常态”击球的手段。平常心曾经提到过杆头过球时手臂伸长(注,菜鸟理解或有误,事实上手臂与球杆在预备姿势时的夹角也可能变化)的研究结果等等。
应用以上认识,不仅可以去理解高手/职业们的动作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可以使业余菜鸟们理解为什么这样练习,摆脱那些似是而非说法的烦扰。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本菜鸟还有一些疑问尚未求得明确的答案。
疑惑一:杆头与球的碰撞到底有多长的时间?一号木杆头与球的碰撞时间是0.0005秒,或明显大于0.0005秒。碰撞时间对碰撞效果有很大意义。
疑惑二:高尔夫的挥杆理论是不是很复杂?最近出现的那些貌似很高深的物理学概念,其实基本上没有超出大学二年级一门叫做“理论力学”的专业基础课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讲,挥杆理论既不高深,也不复杂。但是,研究挥杆理论的前提是要搞清碰撞机理,实现“完美挥杆”需要人体力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两方面的内容确实十分复杂。
小郁说:“有限元是最好的方法,来研究这个接触受力过程。解析的方法根本就无能为力。有限元的局限在于,需要好的接触方程参数,和好的材料常数,材料模型。小球弹性那么大,可能还不是线弹性材料,有可能是粘弹或者超弹性材料,材料常数材料模型很缺乏。缺乏准确的材料常数,有限元模拟就只能给出很不准确的结果”。
至于关于人体方面的知识,菜鸟从来就没弄明白过,也不会不自量力地去研究了。直觉上告诉我,由于人体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特殊性,造就了风格迴异、百花齐放的打法。哲学家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们认真体会不同打法的特点,不难看出那些相同的内容。至于那些差异,不过是实现过程有所差别而已。
最后,对理工科毕业生来说,研究一点初步的碰撞机理还是有一点点优势的。尽管有限元法的分析条件还很不具备,但作为业余爱好者,只要通过合理假设去做精确度较差的数学模拟,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毕竟是用最科学的方法导出的结果,无论如何都是很有意义的。
注:如果您是比菜鸟更菜的鸟,请看挥杆(一)、(二)或困惑系列。以上均为菜鸟之学习体会,错误难免,敬请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