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平说平论
平说平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30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说汉唐和亲30.隋封的大义公主还是北周的千金公主

(2019-03-19 18:31:06)
标签:

和亲

历史

南北朝

杂谈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别人的公主还是别人的公主,改封号容易,改内心难。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了南朝陈国。灭掉陈国,标志着分裂了二百多年的华夏再次走向统一,民族的振兴似乎可以期待。灭陈之后,或为表示恩宠,或为显示威严,敲山震虎,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杨坚是什么目的,反正杨坚将南朝皇帝陈叔宝的一面华贵的屏风赐给了远在北方草原的大义公主。

陈叔宝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白痴,但风流而有文采,是一个有着很高鉴赏和审美能力的皇帝。他用过的屏风自然华丽而有品味。面对华丽的屏风,公主是没有心情欣赏它的美丽的。睹物思人,已经成为隋朝大义公主的北周千金公主,或许会联想到那个风流的皇帝陈叔宝,而联想到陈叔宝的亡国,也自然会联想到北周的亡国。或许,更能联想到两个亡国的共同制造者——杨坚,联想到陈的亡国会使隋朝更加强大,而自己重建北周愿望更加渺茫。

睹物思情,产生伤感和联想,这是正常的。但是有时候,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时候,联想是要藏起来的,而年轻的北周千金公主,这时的隋朝大义公主却把自己的联想与情感用诗表达了出来,并题在了屏风之上。

诗是这样写的: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我们把这首翻译一下:

兴盛和衰亡如同朝露一样短暂,世事又如同浮萍一样随风飘荡,没有定处。荣华宝贵实在难以长久,奢华的亭台楼阁最终会化为平地。从前的富贵现在在什么地方?只能把它们空画在图画上。美酒也不能给人带来快乐,优美的丝弦歌声响起,却听不到欢乐。我本来是皇家帝王的公主,飘流到这荒蛮的地方。看着周、陈国灭亡的故事,心中忽然生起万分的思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因此,只有王昭君的《明君曲》,才会了解我这个贵公主被远嫁到偏远地方的心情。

就文学的角度看,诗写的很好。但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诗是不能随便写的,写了也不能随便发表。诗言志,反映的是人的心声。心声让人听到了,会遭致灾祸。诗言情,诗中透露的情感是危险的。水浒传中的宋江,喝醉了酒,一不留神题了一首诗,结果因被送进监狱,如果不是梁山好汉营救,身家性命也难保。大义公主也因为一首诗,而最终没有能够大义,非旦如此,她的身家性命也为此而丧失。所以,这首所以留传下来,不是因为它的文学功力,而是因为这是犯罪证据。

这里有一个问题,大义公主的诗是写在屏风上的,公主的住处应当是私密的,隋朝廷是怎么知道的?答案或许是她的身边一定有大隋朝廷的眼睛。

于是大义公主的这首诗让隋朝廷看到了她心中最隐秘的事情。诗中那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很容易得罪人,也很容易让人抓住当把柄。因为诗中的“虏廷”究竟指的是突厥还是隋朝,或者两个都指?

总之,这首诗让杨坚觉得看上去已经改造好的公主,实际上根本没有改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坚很生气,从此彻底改变了对这个北周余孽千金公主的态度。

本来,这个大义公主就是半路认的公主,而且是在撺掇突厥可汗骚扰新生的隋失败后认的,这里既没有感情基础,又缺乏政治信任,同时还有历史问题。对于双方来说,认这种干亲或许就是一种缓兵之计或权宜之计。杨坚是篡位上台的,因此,他会对一切不利于他的因素保持高度的警惕。为此他把包括千金公主父亲在内的反对者斩尽杀绝,千金公主因为是突厥可汗的夫人才得以幸免,对于这个有能力、多少能掌控点突厥可汗的幸免者,他杨坚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因此,所谓的赐杨姓等不过是做戏,是一个政客应当会玩的游戏。

千金公主之所以认“贼”作父,成为隋文帝杨坚的干闺女,成为隋朝的大义公主,是因为自己的丈夫都蓝可汗内有其它个小可汗篡位的威胁,外有隋王朝的打击,为了缓解危机,才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恩怨。她骨子里是反隋的,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正是她的忧伤与无奈。因此,隋文帝杨坚对大义公主愤怒不仅是一首诗那么简单,实际上,这个隋朝封的大义公主的内在还是一个北周公主的心。这是问题的实质。

在杨坚看来,这是一个喂不熟的狼,因为在写诗的同时,公主还在尽自己的努力使突厥团结统一。公主与不服她丈夫的竞争对手交往,目的就是想使突厥停止内斗,走向团结。突厥的统一与团结对隋朝是不利的。隋文帝是政治老手,对此不可能不有所标察觉。因此,开始忌恨大义公主,对她逐渐冷淡,赏赐也日益减少。最终决定除掉这个隐患。

于是接下来就有故事了。

593年,有个名叫杨钦的人来到突厥,这个钦貌似是一个忠实于已经灭亡的北周的中原人,他告知公主,说自己是大义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派来的心腹,并带来了一个秘密计划,西河公主的丈夫刘昶正打算起兵攻击杨坚,重建北周,希望与突厥联合发兵,侵扰隋朝边境,以配合行动,共同灭掉隋国。

公主还是年轻,并没有对这个情报做认真的调查,就信以为真,或者公主根本就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隋朝,于是派心腹胡人安遂迦去与杨钦计议谋划,并尽自己所能,煽动鼓惑都蓝可汗。在草原部落,夫人的话一直是管用的。在公主的劝说下,突厥就不再遵守藩国的职责,按时朝贡,反而时常发兵侵犯隋朝的边境。

杨坚发现突厥态度的变化,派遣车骑将军长孙晟出使突厥,暗中观察了解情况。

已打算跟隋朝翻脸的突厥人,对于长孙晟的到来自然不会有好的态度。长孙晟一定会就突厥不再纳贡以及做出对隋不利的事情质问可汗与公主,但得到的是“不逊”的言辞。

长孙晟回国。

长孙晟是突厥人不能得罪与应当防范的大隋使者。实际上,长孙晟在突厥有的是关系与内线——突厥人并不团结,长孙晟已经查明事实,原来有一个叫杨钦的人与公主勾结,导致突厥人变脸,长孙晟回国向隋文帝作了报告。

接到报告,隋文帝再次派遣长孙晟到突厥抓拿大隋的犯人杨钦。都蓝可汗不给,玩了一个政治游戏说:“检查过我们的宾客,其中没有这个人。”这是人家突厥的地盘,突厥可汗说没有这个人,你能怎么样?

但是十分熟悉突厥内部事务的长孙晟已经贿赂突厥的达官贵人,知道了杨钦躲藏的地方,并在夜里突然将他抓获,然后送给都蓝可汗——这是在打都蓝可汗的脸。比打脸更难堪的还有,是大义公主的心腹胡人安遂迦保护了杨钦。于是都蓝可汗拿获了安遂加等人,一并交付长孙晟带回隋朝。

对于长孙晟外交成果——引渡大隋犯人,稍带抓回了大义公主的心腹——与杨钦联络的突厥人安遂迦,超额完成任务,隋文帝十分高兴,加授长孙晟开府仪同三司。这时,在审问安遂迦的时候,隋朝发现了一桩丑闻,汉家公主与她的突厥手下安遂迦有情况。云至于这个丑闻是真的有还是“莫须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隋文帝杨坚以此为借口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

至此,这个曾经的千金公主、大义公主,已与中原王朝没有干系,虽然她还是可汗的可敦,但她已经被富庶的中原王朝抛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