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晋国政坛的一点启示
(2014-09-01 12:12:18)
标签:
晋国赵氏家族军功赵盾 |
分类: 鉴往春秋之东周是怎样被废的 |
第一,太过显赫的家族,明显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的家族,最后总是难以避开灭族的命运。赵氏是这样,郤氏是这样,以后的智氏也是这样。说这是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也好,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也好,反正这符合中国人做事做人不能太过的逻辑。因为太过显赫必然招人妒忌,而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则一定招到遭到别的家族的忌恨,更重要或更可怕的是,衰弱的国君一旦睡醒或一旦返醒过来,也一定要拿这样的家族开刀,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毕竟,这个国家还是人家国君的,人家处理你是名正言顺的,只要找好借口,准备好足够的刀枪,随时都可以办。因此,保持低调,是用赵氏、郤氏和知氏用血总结出的教训。
保持低调、不树敌是很重要的。范氏就是这样,士会就曾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甚至为此打了自己已经成人的儿子,甚至打断了儿子士燮玄冠上的战斗簪子,因此,范氏能成为最后的六家之一是有原因的。当时一文不文的韩氏、魏氏之所以最后能够与赵氏瓜分晋国,以至于强大的智伯对韩魏完全是没有防备之心,就在于他们很少参与其他世卿的斗争。低调是韩、魏两家在晋国能坚持到最后的最大法宝。至于赵氏也是有过惨痛的亡族记忆,并世代引以为戒。
第二,太过显赫的家族没有好命运,太阴的家族也一样没有好结果。栾书基本上就属于这一类。还是那句话,出来混是要还的。你可以骗人一时,并很难骗人一世,你可以骗一个人,但你很难欺骗所有的人。所以欺骗的手段再高明,总有人能识破,更何况有时阴谋手段并不怎么高明。而一旦被人识破,不管是成功之前,还是看似成功之后,都是要还的。算计别人实际是就是在算计自己,因为算计别人的人,他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窄,被算计的人不可能总是被算计,他也一定会要求回报的。即使把人算计灭族了,也会有别人替他算计你。因此,我们的文化讲结善缘,做好事,凡事不要做得太过,得饶人处且饶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老虎抓住一个老鼠,老鼠求饶,说必将报恩。老虎不相信老鼠,但还是轻蔑地把他放走了。不久,老虎被猎人抓获,捆在树上。老鼠听到了老虎的哀号,跑到老虎身边,咬断绳子,放了老虎。强弱总是在不断地转化,即使你是老虎,他是老鼠。我们的文化就是用这样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路还长,别太狂,以后指不定谁辉煌!给别人留条路也是给自己留条路!
栾书不是这样,他陷害赵氏、又陷害了郤氏,最后还杀害了晋厉公,看似都成功了,但最终他所迎来的孙周并不重用他,不仅不重用他,而且他的家族也没有得到重用。公元前553年,与当初他们陷害赵氏一样,他的儿媳——栾黡之妻栾祁(士匄之女、栾盈之母)诬陷栾盈作乱,然后栾盈就被当时任执政官兼三军元帅的范氏驱逐,栾氏于公元前550年被灭族,栾氏从此退出晋国政坛。
陷害别人的人他的子孙最终也被别人陷害而被灭族。
第三,凡事不要着急,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人比的是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家族比的是谁风光的时间长,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谁风光的早,谁最先发展。晋国政坛,最初风光的家族、宗族能坚持到最后的不多,狐氏、先氏、郤氏、胥氏,这些最初最为耀眼的家族最后都不存在了,赵氏如果不是赵武是晋灵公的外甥、赵庄姬的儿子,可能赵氏也不存在了。而一开始不被看好的魏氏、韩氏、智氏却后来居上,更印证了一开始不被看好的往往有着更多的机会。魏犫曾经为此抱怨过,杀了晋文公的恩人。他的儿子为此也抱怨过,在邲之战中故意搅和,直接导致晋军的失败。但这样做的结果更糟,更不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事实证明,遇事不用着急,只要好好修炼,总是有机会的,机会就是给以后有准备的人的。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开始没有挤身卿族,因此,没有资格,也不被别的卿族看上,构不成假想敌,因此,也没参与卿族之间的斗争,最后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拾得一席之地。
第四,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晋国政坛的事,我们在此后的官场也能看到一些影子。在这里,有没有军功并不特别重要,因为喜欢立功的人多了去了,让他们立功好了,我们只要想办法分享他们的军功就行了。前提是不能有过。当然有了军功,就有了机会,但也有了被人忌妒的东西,如果能像士会那样保持低调,考虑周全,军功是个好东西。但如果像郤至那样高调张扬,就会出问题。难怪孟献子会这样说郤至。先氏家族一直有军功,结果,成也军功,败也军功。郤氏家族军功显赫,鞍之战、鄢陵之战都与郤氏有关,但却被灭门。而荀林父邲之战败了,却全身而退。原因或许在于政坛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会做人,会帮人,有时有缺陷的下属,上级更喜欢,因为他更能被上司使用,等于给上司一个紧骨箍,不听话上司随时可以废了你。
而功高盖主的下属,名气好的下属,能耐大的下属,没有毛病的下属是老板十分担心的。
但是荀林父终究是有毛病的,不太符合无过的毛病,要想立住脚,应当无过。无功,不会成为别人忌恨的对象,无过,让别人无法抓你的柄。你不在位的时候,当然需要立点功给自己赚点政治本钱,但一旦有了位置,就不要追求什么功,只要无过,别人一般是拿你没办法的。
第五,不要什么好处都独呑。要感恩,要互相帮助,这样在政坛上才能可持续发展。
赵衰是这方面的典范,把看起来到手的好处都让给了别人,看起来自己是吃了大亏,但事实证明,后别来别人都欠了他的人情债,结果,都还给了他的家族、他的儿子赵盾。即使到了后来各卿族联手灭了赵家,但赵衰的功勋在那里,只要有人提起,晋国姬姓的国君不能不感恩,赵氏因此也得以咸鱼翻身。赵盾虽然在分享利益方面不如他的父亲赵衰,但在施恩方面却也做得不错。因此,在关键的时刻有示眯明的帮助。看似一个厨师,但却是能救他的命。赵盾还对韩厥给予关照,在很多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对郤氏、先氏家族都有恩,后来在灭赵氏的行动中,韩厥不落井下石,而是以德报恩,帮助赵氏东山再起。后来也同样提携赵武。
而在这方面,郤氏家族似乎有些问题。赵盾死后,尤其是赵朔死后,郤氏忘却了赵盾提拔郤氏的恩,落井下石陷害赵家。郤氏作为罪臣,已经被废,但胥臣慧眼,在晋文公面前推荐了郤缺,结果郤缺得到重用,胥臣有恩于郤氏。但在胥氏不景气的时候,被赵盾提拔成为中军元帅的郤克却压制胥氏,说胥臣的孙子胥克的肚子里有蛊。蛊既指人肚子里的寄生虫,也可以说是传说中的一种专用来害人的人工培养的毒虫。既然胥克的肚子里有这样的东西,就让他回家去了,从此,胥氏家族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当然,郤克这样做是为了巴结赵氏,胥氏是赵氏打压的对象之一。但别人可以这么做,郤氏是不能这么做的,我有恩于你,你不报恩于我,至少不能加害于我,否则我会加倍报答,胥童后来充当灭郤氏家族的第一打手,亲自带人灭郤氏家族,或许就有这个原因。
总之,晋国显赫家族的火拼,胜出的三家能给人很多启示。
灭了智氏后,赵韩魏三家再也没有发生兼并战争,晋国则在三家不断壮大的同时,日渐衰落。公元前439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晋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晋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这时,晋国公室只保留了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两个城邑,晋国其余的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20年,晋幽公奸淫妇女,夜间私自出城,强盗杀死了他。
魏文侯派兵诛灭晋国的内乱,立幽公儿子止,这就是晋烈公。
烈公在位十九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三家为诸侯。
赵襄子去世时,立他哥哥、原太子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赵襄子的弟弟桓子驱逐赵浣自立为君。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赵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孙是为韩景侯。赵国、韩国、魏国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晋国并没有马上消失,在三家成为诸侯后,还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公元前393年,晋烈公去世,晋孝公颀即位。十七年后,公元前377年,孝公逝世,儿子晋静公俱酒即位。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亡晋国,把晋地分割为三份归三家。晋静公成为平民,晋国断绝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