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周公的先进事迹
(2014-01-21 12:06:14)
标签:
兢兢业业能屈能伸任劳任怨 |
分类: 平说西周 |
一、能屈能伸
大象的鼻子所以功能强大,是因为能屈能伸。人要成大事,也必须能屈能伸。失意时能忍,得志时能干。该收缩时收缩,需张扬时张扬。屈能韬光养晦,修身养性。伸能张扬自我,敢作敢为。能屈能伸同样指厚积薄发,先蓄势,后迅猛发展.像企鹅在上岸前,总是先扎入海中。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浮力越大,企鹅依靠这种浮力上岸。所以,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屈能成事。周公就有能屈能伸的品质。
据史书记载:周公侍奉文王的时候,行动不擅自决定,办事不自作主张;在文王面前柔顺得好像禁不起衣服的重量,说话轻言细语好像没有出声,每当有东西要捧给文王时,总是相当柔顺小心、恭恭敬敬,好像捧着重物力不胜任,生怕有所闪失,这真可谓能尽孝之道啊!
武王去世后,成王尚年幼,周公为了继承文王的事业,履行天子的职责,以摄政王的身份处理天下政事,平息夷狄的叛乱,诛杀惩处了谋反的管叔、蔡叔,坐在天子的位子上接受诸侯的朝拜,诛杀赏赐、处置决断都由他亲自做出,不必请示成王和不必与他人商量,这样威风震动天地、声势慑服四海,这真可谓威武刚毅啊!
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以臣礼面北恭谦地侍奉成王,遇事必报告请示成王后才去执行,没有任何擅断专横的意思,也没有任何居功骄傲的神态,这真可谓能行臣之道啊!
周公一生前后三次改变身份和为人作风,难能可贵。实际上人的一生就要有进有退,能方能圆,收得回来打得出去,进可步步为营,退可以守代攻;方能公平正直,刚正不阿,圆能融润通达,灵活应变;因此,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
二、兢兢业业
兢兢,小心谨慎。业业:担心害怕。兢兢业业多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踏实。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正体现了这种精神。史书上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到了鲁国。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周公说尽管这样,他洗一次头要被打断多次,只能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被打断多次,只好把还没咽下去的食物吐出来出去办事。所以曹操在《短歌行》中曾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讲述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是告诫儿子“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要做到不骄傲,必须做到六守,即守住六条战线。品德好还能持守恭敬的,一定能得到光荣。地大富庶,还能守持节俭的一定能安定。品德好还能持守谦卑的,一定能更加显贵。人口多、兵力强还能持守畏戄(ju9,决)的,一定能打胜仗。聪明有才干还能持守几分愚笨的,一定获得更多的好处。多听多记,还能守持有什么都不知道的谦虚的心态,知识一定更加广博。这就是六守。这六守都是谦虚的表现。一个天子如果,拥有天下,如果不懂得谦虚,他一定比天下先灭亡,夏桀就是例子。
三、任劳任怨
周公不仅在于能屈能伸,更在于任劳任怨。任:承受,任劳:做事不辞劳苦,任怨:不怕别人埋怨。一个人任劳容易,任怨却是非常难的。
士为知己者死,人们的赏识、人们的期望,人们的鼓励使人能如犬马一样,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任劳的境界,已经难能。但是,当自己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回报,不被理解,甚至被污名化、被恩将仇报时,仍然能心甘情愿地、踏踏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工作,就不仅是难能,而且是极端的可贵了。周公似乎是做到了。
周王朝建立的第二年,武王就去世,成王年幼不能执政,新生的周王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周公在周王朝危难时面南背北称王,尽管他是假王,是代理王位。新生的周王朝不能一日无王,他称王对新生的周王朝意义重大。但是不仅管叔、蔡叔等怀疑他,后来发动叛乱,就是他身边的召公、太公也不信任他,管叔蔡叔、召公等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部分人,管叔代表一部分诸侯对他不信任,召公则代表朝中的一部分大臣对他不信任。他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做解释工作。甚至成王执政后,对他还是耿耿于怀,由于周公有擅自称王这样的历史问题,因此,当他释去王权后,被人怀疑,甚至是诬陷、诽谤、造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周公归政以后,与重新站到群臣的队伍中,谨慎恭敬如履薄冰的服侍成王,不只是心理落差,尤其是有人借此公报私仇,诽谤、造谣,屎盆子尿盆子全扣向他,臭鸡蛋扔向他时,没有强烈的信念支撑,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四、会保护自己
《说苑》里有这么一则故事,说孔子的学生曾子锄地时不小心弄断了瓜的根,他父亲很生气,用大棍把他打昏了,他醒了以后,对父亲说,刚才用大棍子打他,用力过度,是否会伤着。然后退下去又是唱歌、又是弹琴,表现得很幸福,目的是想让父亲知道,自己虽然被打昏了,其实没事,让父亲别担心。孔子知道以后很生气,生谁的气呢,生曾子的气,他对弟子说,曾子来了,别人他来见我,那意为,别说你是我的学生,丢人。曾子一定是不服气的了,只能托人向孔子讨教。孔子说,过去舜的父亲娶了舜的后母以后,就不待见舜,但是他想找舜的时候,舜总是就在眼前,但是当他想打舜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舜,怎么机灵的孩子你怎么能找到。人想学会保护自己,不能总父亲把你打昏了,让父子双方担心,好的办法就跑哇,长的脚就让你该跑的时候跑,跑跑更健康。跑自己的路,让别人找不着。
这样说来,周公可能就是比较灵活的。当别人误解周的时候,他就逃到了楚国。有说他逃到了鲁国孩子的封地,周公应该不那样做,给自己的儿子制造麻烦。实际上,史书记载的几件事,可能都有这样的客观效果。至于主观方面他是怎样想的,我们不知道,也就不猜测了。比如,当初武王患病,为了保佑武王平安,周公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你们的长孙发(武王),正遭受恶疾的折磨。如果先王听说上帝需要他上天去服役,那就不如由旦去代替。我柔顺乖巧,多才多艺,善于侍奉鬼神。何况武王发已经接受上天的使命,正在治理天下,人民敬畏他,他能使你们的子孙过上好日子,能让我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请上天通过神龟给个答复,”然后周公走下祭坛去看钻龟占卜,三块龟板同时钻灼,得到的都是吉兆。周公说:“根据卜兆,王的病没有危险了。”第二天,武王的病便好了。事后周公把这祷告之词的简册存放在金滕之匮里,并关照知情者保密,谁也不许提起这件事。如果当初就有人把这事广而告之,就没有下面的效果了,什么效果?周被赶走或者被迫害后的一年秋天,庄稼已经成熟,还没有收割,忽然天气大变,刮起了大风,雷雨交加,庄稼全部倒伏在地里,有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朝廷和百姓都非常恐慌。根据古代的迷信观念,认为天灾是上天发怒的表现。所以成王和大夫们都穿上礼服,到府库中去察看卜兆之书,以便弄清灾异的原因。打开用铜丝捆着收藏卜兆之书的匣子,发现了周公的这篇祷词。看到这些记载,成王非常感动,良心发现,接回周公。宣布以后从周礼,不滥行占卜,改以迎神代之。然后成王在郊外举行了祭天仪式,结果之后又刮起了一阵大风,方向和上次的相反,最终把倒伏的庄稼又吹了起来。当年大丰收。成王大喜,以为是周公显灵,便特准鲁国可以行郊外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拥有了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
由于周公等人的努力,周朝迎来了一个月清风明的治世,史称成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