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传说中成康之治
(2014-01-21 12:08:12)
标签:
成康之治表现原因 |
分类: 平说西周 |
一、治世长什么样
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公元前1042—前996年间成王和康王统治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古人用竹简纪事,惜墨如金,所以“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涵盖了丰富的信息。
首先是社会安定。监狱空折射的社会生态环境必然是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基础是百姓的生活,尤其是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保障。鳏寡老弱、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强者不能欺弱,富者、贵者不能辱贫。人民生活受到朴实的保障,就不会以社会为敌,就会有安居乐业的景象。
其次,政治笃厚、谨慎。所谓政治笃厚、谨慎就是周初的统治者以诚实、厚道的姿态和政策治理天下。治世并非盛世,即治世百姓、国家并不一定富裕,但由于王朝在内外政策方面、尤其是在耗费国家财力的重大举措方面谨慎,对百姓诚实厚道,民力得到保护。因此,百姓虽不富裕,但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不大,另一方面,王朝又施恩于百姓,“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于四海”,故“而万姓悦服”。(《尚书·武成》)政治的成功与囹圄空虚有着密切的正相关。
第三,君臣团结,官民信任。周朝初年,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团结和谐。统治集团内部团结,外部安定。由于王朝在政治方面的笃厚、谨慎,因此赢得百姓的信任,百姓信任,就愿意配合政府的政策,即使政策有误,也能给予理解,社会的包容度高。社会包容度高,民众就不会轻易做出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甚至主动起来抵制这种行为,因此,社会越轨行为少。
第四,社会风气好。社会风气好,人活着就有尊严,心气顺。心气顺,民风就好;民风好,作奸犯科之人少之又少,人心向善,就不需要严酷的刑罚,做坏事就像七月造冰,就会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40年不用刑这种说法也许与事实有出入,但治世犯罪率低则是一种真实的现象。
第五,治世使整个社会处在上升期,好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社会充满希望,历史充满机遇。
二、治世是怎么弄出来的
首先,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延续了六百年、曾经强大的商王朝在自己眼前倒下,教训是深刻的。周人以此警醒,以史为鉴,通过揭殷人的伤疤,用殷人的累累伤痕,对照自己。这是残酷的。但是不这样,自己将会成为镜子,自己的伤疤将会被别人无情的一遍遍揭开。所以,以史为鉴,就是以别人血淋淋的车祸来警醒自己小心驾驶。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周王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周公、姜太公、召公、毕公等周王朝的统治者对商的灭亡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商人因奢华腐败,连年战争,内部不和,骄傲麻痹而失国。故周王朝这些重量级人物互相提醒,以避免自己走商人的老路。周公、召公很熟悉夏商的历史。他们认为夏商的衰亡,都是统治者腐败造成的。因此,周王朝“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统治者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保持着一颗谦卑之心,这是出现治世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就会看到百姓的力量,因此以史为鉴的结果,必然是以民为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安宁。“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尚书·汤誓》)。《尚书》周初的政治文诰中,反复讲述以民为本的道理。照《诗》《书》所说,民众是上天所生,皇天上帝是民众的宗主。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长子,付给他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天子若不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民心。
以民为本,就会体恤百姓,慎用民力。成王曾经问史官:“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行,百姓才能亲近我”,史官告诉成王:“用民在农闲时,尊重他们,顺着他们的意思,对他们城实,爱护他们。发布的命令要做到,不要说话不算话。”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苑·政理》)
体恤百姓,慎用民力,就会轻徭薄赋,慎重对待耗费国家财力的举措。文明社会,要保证经济的发展,仅解决生产问题是不够的。产物的分配状况,直接关系生产者的情绪,只有使直接生产者能过上最起码的生活,维持简单再生产,即赋税和劳役不超过他们所能负担的限度,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古代治世的统治者都实行轻徭薄赋、不夺农时的政策。姜太公说:“王者之国富民,霸者之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无道之国富君廪。”“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小民,天下才能安康太平。
第三,清醒的社会心态和忧患意识。治世的出现,离不开统治者清醒的社会心态和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就能眼睛盯着问题,耳边关注意见,就会担心听不到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治世的出现与能听取与接受意见有关。据记载:周公每方派出三个州牧,让他们了解百姓,凡“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招来那个国家的诸侯说,我们的政策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不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诸侯又把这话传达给大夫,这样一级一级下传,老百姓听了很高兴,觉得天子离他们很远,却那么了解他们的情况,以为天子时刻在关注他们,因此十分配合王朝的政治。
看得见问题,听得进意见,就会克勤克俭,去奢戒躁。骄奢淫逸导致国家衰亡,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周初的统治者互相告诫,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繁华不能强国,也不能盛世。天子好利而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吝,大夫鄙吝那么百姓就要盗窃了,上面的人影响下面的人,就像风披靡野草一样。因此,在上位的人一定要注重品德,看轻利益。《尚书·周书》中很多文诰都是周公召公等对成王等统治者提出的告诫,最有名的是《无逸》。在《无逸》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了解民众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周公列举了殷代名君武丁、商汤以及自己的祖先太王、王季和文王和例子。尤其是文王,不敢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穿普通人的衣服,参加农业劳动,勤政,以致废寝忘食。因而成为后代的榜样。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也是以自己的言行告诫儿子伯禽,莫放纵自己,莫贪图安乐享受,尤其是不能像商纣王那样迷乱于酒,像末代商朝的贵族那样打猎淫乐,荒废田地、不务正业,招致人民的怨恨诅咒。《竹书纪年》记载:“晋侯筑宫而美,康王使人让(责备)之。”反映了周朝初年统治者不贪图安逸的心态。
第四,明德慎罚。周王朝建立以后,殷人的态度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对待具有对立情绪的商人,杀戮、实行血腥的恐怖可以建立起一个暂时稳定的社会,但它不利于长治久安。它不过是让人把仇恨埋在心里,终究会表现出来,如同后来的清朝政府。清初的杀戮表面看取得了二百多年的稳定,实际上,民间的反抗并没有停止,孙中山的“驱逐鞑虏”能唤起成千上万的人起来响应就是证据。因此,周王朝对商贵族和商人采取了教化和感化的做法,甚至在顽固的商贵族跟随武庚叛乱后,周公仍然没有大规模的杀伐,而是把他们迁到洛邑,对他们进行集中的监督管理,给他们土地,给他们奴隶,让他们享受贵族的待遇。对待拥护周王朝统治的,甚至让他们担任各种官职,成为自己人。实践证明,周王朝对殷贵族的和平改造是成功的。不仅此后商人无激烈反抗,即是在周王朝衰落时期,殷商贵族的后代也没有捣乱,而如孔子这样的殷商贵族后裔甚至起来维护周人的统治。对待殷商贵族如此,对待平民一样。民众有错要先深自省察,检查自己是否有错。民众的错误往往是自己的错误引起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要不断地教育百姓,安抚百姓。“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尚书·康诰》)好像自己有病一样对待臣民犯罪,臣民就会远离犯罪。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克堪用德”,治理国家。这种做法对监狱空做了很好的注解。
第五,周初制定的相关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人在制度建设上十分用功。至成王康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相关制度开始发挥作用。分封制不仅解决了王室内部的权力和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新占区域,使王室功臣构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群体,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有效地解决了王位、君位的继承,避免了商初因为王位继承而导致的“九世之乱”。宗法制建立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等级制,保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礼乐制度制使得周王朝在文化上有了飞跃,迅速由一个暴发户变成文明教养、有规矩的贵族,完成了由蛮荒到文明的蜕变。适应时代发展的制度文明是治世重要的保证。
此外,努力、谦虚的君王和尽职负责的大臣,也是治世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