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脹資產泡沫 挑戰中國復甦

(2010-07-13 21:35:53)
标签:

财经

 

通過2008年底和2009年非常時期的超常規政策,中國率先走出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今天宏觀政策的關鍵字應該是「復甦管理」。

(一)財政政策的退出: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

2010年中國財政政策退出的真正含義並不是大規模的削減支出,而是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的結構,從之前的強調投資增長,到今天的強調支出優化,同時對地方投融資平台等進行規範化。

財政政策退出 優化地方融資

1)2010年財政支出增幅下降,總量上升

盡管2010年財政政策的基調是退出,但這並不意味着支出總量減少。2010年中央財政支出赤字規模和公共投資及中央新增投資預算,增幅較2009年下降,但絕對量並不沒有減少。根據預算,2010年可以實現的中央政府新增公共投資為1.18萬億元。

2)財政支出將更強調「調結構、促轉變」

2010年政府公共投資支出更側重於優化投資結構,突出「調結構、促轉變」:其一是減少過剩的產能,例如2008年中國鋼鐵產能已達6億噸,2010年預計將接近7億噸。類似的過剩產能在危機期間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通過財政刺激增加,隨着經濟不斷回升,財政支出的重點也將轉向新興產業,並以此促進產業升級;

其二,加大保障性支出,如保障性住房、農村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衞生等社會事業。在2010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852億元,增長8.7%,高於中央財政支出平均增幅2.4%,醫療衞生支出1,389億元,增長8.8%,高於平均增幅2.5% 。

其三是通過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化進程,帶動內需擴張。中國經濟目前正以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為契機,重新進入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階段。未來10至20年,中國存在巨大的城市化空間,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增至9.26億,到2030年有望達到10億,不斷擴張的城市規模要求較高的投資率,投資於基礎設施為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服務。

(二)地方融資平台的退出:以市場化方式清理與規範

1)強調市場化方式

地方投融資平台通過帶動投資和擴大內需,應對了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但是少數地方投融資平台的過度負債等帶來了新的問題。

截至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數量超過5,000個,其中70%是縣一級,負債餘額大約7萬億元左右,其中5萬億左右為銀行貸款。在相關政策引導下,投融資平台負債在2009年下半年已經過了最高峰,經過金融系統的清理、規範化,正在平穩的回落。當前中國地方政府整體債務率,依然還是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在未來的城鎮化進程中,地方融資平台還會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為了促使更健康發展,下一步的規範和清理應圍繞4個方面:

第一,將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分類處理,對於省市一級財政收入比較穩定、償還能力較強的,經必要的規範和清理後,應繼續對它們提供貸款支援,把基礎設施專案建設完工;對於財政狀況較差的縣一級平台,則盡量不提供貸款。

第二,投融資平台的銀行貸款必須與實體建設專案對應起來,重點防範純粹用來借錢的「殼公司」,違規行為重點清理。

第三,對「打包貸款」進行專案的對應和清理,即是說銀行把貸款所對應的專案一一打開和對應,從而明確不同專案的償還能力和風險水平。

第四,引入更多市場化手段。一方面,對部分有現金流的投融資平台,可通過市場化運作,如轉讓股份、轉讓資產等形式。讓他能夠運行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發行「城投債」,視之為一種「準市政債」,經過適當規範、完善後,還有發展的空間,因未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很多基礎設施需要建設。

2)不同部門對融資平台的退出策略

首先,強調的是信貸風險以及對整個銀行體系的影響,目前主要的調控要求核心是「打包還原」,把2009年的一些銀行「打包貸款」逐一要求打開,與專案對應,落實還款來源,如果發現其中有專案完全不能對應、且沒有落實還款來源,會要求下調貸款的評級,並且增提撥備。

其次,關注的整個地方政府的負債能力,以及是否會影響地方政府的償還能力,會否出現償還問題。

防工程爛尾 擬設債券助融資

再者,強調2009年已經開工的專案如期完成,關注各種控制措施是否會出現半截子工程,如果信貸控制更為嚴厲,是否有債券融資等其他渠道來彌補。

(三)銀行信貸的合理均衡投放

1)從超常寬鬆到合理均衡

2009年中國危機應對貨幣政策的基調是「適度寬鬆」。實際上真正寬鬆的是信貸投放,基礎貨幣的投放其實並不異常寬鬆。因此中國貨幣信貸政策退出的本質之一,是由超常規的大規模信貸投放,轉向正常狀態下均衡的信貸投放。2009年的信貸投放肯定是非均衡的,比例上2009年四個季度信貸投放比例大致為5:3:1:1,即一季度投放全年50%的貸款,二季度投放30%,如此類推,信貸投放的趨勢過於失衡。

按照銀行業內部的經驗資料,各季度相對均衡的信貸投放比例大致是4:3:2:1。考慮到2010年可能出現的「前高後穩」經濟增長格局,信貸投放的布局很可能呈現3:3:2:2的目標格局。

2)3:3:2:2放貸計劃的節奏控制

按照原定7.5萬億元的預定規模以及3:3:2:2放貸格局分布,則一季度大約在2.25萬億元,但2010年一季實際度完成了2.6萬億信貸投放,超出了30%的預定比例目標,這意味二季度會面臨較為嚴厲的信貸視窗指導。

信貸緊縮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民間融資的成本波動。一季度盡管整個銀行信貸投放規模只有2.6萬億元,少於2009年同期,但因為銀行大幅壓縮了短期票據融資等短期融資,實際流入實體經濟的中長期資金還高於2009年同期,這一方面表明實體經濟復甦強勁,另一方面也會對一些短期資金的運用形成擠壓。

改革人民幣滙率 擴浮動空間

(四)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有待完善

1)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對美元滙率波動幅度大幅降低,不過,這只是危機時期應對危機的特殊舉措,因為人民幣一直實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動滙率制度。

像中國這樣大國,不可能通過將本幣盯住一個信用貨幣而獲得長期的金融市場穩定,因為這不但使本國的貨幣政策失去應有的獨立性,而且也很容易招致不平衡的壓力。

另一方面,人民幣對美元滙率波動幅度降低的一個前提是美元的幣值穩定,只有這樣貨幣錨才能產生足夠的公信力。然而長期來看,美國的經常帳戶和政府財政的雙重赤字,為美元的長期穩定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短期來看,美元的波動幅度也十分明顯。

因此,在中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滙率作為一個關鍵的經濟變數,對於實現國內經濟目標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都具有重要影響。

2)短期目標是積極穩妥改革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穩步擴大浮動區間

現有的滙率安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兩面:有利的是滙率穩定可以穩定出口競爭力,促進出口的復甦;同時也可以抑制套利資金的流入。不利的則是滙率會直接影響通貨膨脹預期,難以消除升值壓力,同時還會刺激美元的套利交易;同時滙率波動幅度過低實際上制約了利率工具的運用,因為低估的滙率使得利率也必須保持在較低水平,這對於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以及抑制資產泡沫都是不利的。

因此,人民幣滙率政策的重點已經不是單一地討論是否升值,或升值多少,而是完善人民幣滙率的形成機制,通過市場的自由交易,使各種供給與需求的力量自動達成一個相對合理的滙率。

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滙率首先要服務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目標,同時也要消除長期以來的「浮動恐懼」,釋放明確的訊號,防止滙率短期內的過度波動。

推進人民幣滙率機制改革,能使國內的貨幣政策獲得更多的獨立性,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但短期內滙率如果過快升值,必然會影響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因此,選擇適當的時機,重新擴大人民幣滙率的波動區間,可能是必須要考慮的政策選擇。

(五)復甦管理下的主要挑戰:通脹預期與資產泡沫

2009年信貸增長和M2增速都創造了歷史的紀錄,2010第一季度新增貸款2.65萬億元,因此我們要關注資產泡沫及其通脹預期問題。

遏房價措施 效果待觀察

資產價格方面,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問題。2010年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7%,漲幅比2月份擴大1.0個百分點。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5.9%,其中普通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5.1%,高檔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8.5%。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央已相繼出台一系列遏制投機炒作和房價過快上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針對資產泡沫的房地產政策的退出正處於密集發布期、接下來是對政策效果的觀察期。

撰文: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