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4)

2022-07-20 17:42:44

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4)

5】乱世救书 功德常存

  杭州八千卷楼第三代传人丁申、丁丙兄弟,是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的重要功臣。

位于杭州五洋公园的丁申丁丙塑像

  丁申(1829—1880),字竹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诸生,曾官主事。光绪七年以抢救、修补文澜阁《四库全书》有功,赏加四品顶戴。著有《武林藏书录》等。丁丙(1832—1899),丁申之弟,字松生,号松存,别属钱塘流民、八千卷楼主人、书库抱残生等,诸生,晚清著名藏书家、出版家。

丁丙像及其藏书印、丁丙像刻石拓片

  丁丙为人乐善好施,集资修建拱宸桥桥、菜市桥、宝善桥等;重建钱塘县学、仁和县学等多处学校和义塾,免费接收或资助贫寒家庭子弟就读;与胡光墉(雪岩)同创义渡以便民等。他热心保护地方文献、文物,其功颇著。曾举办实业,兴办缫丝厂、制丝厂等。丁氏兄弟摭拾残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库书,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幸存。

杭州拱宸桥、世经缫丝厂旧址

  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军第二次攻入杭州,杭州的文物古籍遭毁损甚多,文澜阁也成了太平军的兵营。杭州城内一片混乱,居民纷纷外逃。丁申、丁丙商议渡钱塘江至萧山暂避。然而,刚出城门,兄弟二人就走散了。丁丙渡江至陶堰,见兄丁申题壁,才知丁申已赴杭州城西的留下镇,又渡江至留下。丁申在留下镇开设米肆,寻访救助遇难的亲戚。旧时市肆卖物常以字纸包裹,丁申购物偶尔发现包物的纸竟是《四库全书》中的散页,大惊失色,遂查看店主的包装纸堆,竟分拣出数十册被污损的《四库全书》,痛感珍贵文献已散佚。丁氏兄弟心急如焚,决定马上组织家人冒险进行抢救。丁氏兄弟集胆壮者数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夜潜入文澜阁,用小船将剩余的四库全书偷偷运出。丁氏兄弟又招募年轻力壮者,冒险前往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每晚都要奔波往返数十里,存放在西溪丁家祠堂风木庵。

西溪水路旧照

西溪水路现状

今日西溪

  风木庵是丁申、丁丙兄弟的父母亲庐墓所在地,从前叫丙舍。清道光三年(1823)从绍兴迁杭的十世祖丁国典,购得西溪张家园坟地,作为丁氏家族的墓地。咸丰年间丁氏兄弟在西溪花坞的山里筑庐守墓,风木庵是丁家后裔扫墓和守墓的房舍。丁氏兄弟将抢救出来的几千册文澜阁《四库全书》临时存放在此地,不易为人发现。

西溪风木庵旧照

  据《武林掌故丛编》中《风木盦图题咏》一书记载:风木庵建成后,丁氏兄弟在西溪庐墓,有一天妹夫李学祖到西溪来访,与两丁徘徊溪上时,有一阵风飒然起于树间,时而怒号,涛声盈耳。两丁突受感触,忆起古人有“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逮”之语,于是提出以风木为喻今日之所。两丁固哀不自胜,李亦起悲心,他们彼此相觑而泣,故名“风木盦”。盦即庵。《武林掌故丛编》中有一篇记述了咸丰八年(1858)丁氏兄弟请一位名叫黄韵甫的画家,画了一幅“风木盦图”的事情,由此推断风木庵建成的时间应在1858年前。

《武林掌故丛编》中的《风木盦图题咏》书影

  咸丰十年(1860)的农历二月,丁氏兄弟请张子祥将黄韵甫的画重绘了一幅。1860年和1861年,太平军两次攻陷杭州,丁氏家族均避难在外,最终黄韵甫的画被遗失,而张子祥的这幅画却失而复得,并留存于世。

张子祥《西溪风木盦图》

  有关风木庵,1926年杭州人徐珂(字仲可)纂并经丁氏后裔十四世丁竹荪参校的《西湖游览指南》、1929年舒新城先生编写的《杭州西湖游览指南》、1933年石克士《新杭州导游》、1935年3月24日郁达夫《花坞》中,均有风木庵的记述。

徐珂纂《西湖游览指南》书影

舒新城《西湖游览指南》、石克士《新杭州导游》、郁达夫《花坞》书影

  丁氏后人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经商失败后,亏空巨万,由此,西溪风木庵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日渐坍败,到四、五十年代已是在风雨飘摇中了。解放后,风木庵的房子就一间一间的分给当地的村民。村民分到房子后,对坟庄的房子也不大愿意入住。六十年代初,风木庵里还做过畜牧场,1963年村民们将风木庵的房子一间一间拆掉,于是风木庵只剩下了一个空名和一片空地。昔日风木庵所在地如今已开辟成茶园并建有新的民居和厂房(现西溪花坞杨家牌楼318-1号)。

西溪花坞杨家牌楼318-1号、曾经铺在地上的“风木盦墙”碑石

  清代杭州有“敬惜字纸”的风俗,后发展成一种善事义举。杭人认为有字之纸不可亵渎,不可乱扔,须“焚化汇总,运投江海”。丁氏兄弟竭力寻求散佚阁本,托书商假借“惜字”之名搜求阁书。“惜字”的风俗是文澜阁库书得以掇拾残编的原因之一。

《杭俗遗风》书影

  丁氏兄弟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有时在途中遇到太平军盘诘,就以收购字纸为名侥幸过关,以致太平军都知道这些有字之纸能够卖钱,纷纷把战乱中幸存的断简残编,捆载驮负,出售给丁氏兄弟。为扩大搜寻范围,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如此半年,他们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占全部文澜阁本的四分之一。

丁氏兄弟救书场景(运输、觅书、抄录整理)

  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撤出杭州,此时文澜阁已倒塌,不能存放图书。杭州私家藏书楼不少,包括他们丁家自家都可存放,但考虑《四库全书》地位特尊,放在私家不免有亵渎之意。于是,最终选定将文澜阁残书暂贮到杭州运司河的杭州府学(今杭州碑林)。府学的孔庙大成殿后面的偏僻处,有个尊经阁是藏书阁,在这里保存比较安全。杭州府学教授选派有学识门斗封锁守护,每年由丁家提供银六十两,以供晒书等日常开支。文澜阁残书暂贮尊经阁,直至光绪七年文澜阁建成。

杭州府学图(红框为尊经阁位置)

6】修书复阁 重现璀璨

  清光绪五年(1879)冬,谭钟麟任浙江巡抚。谭钟麟在同治间曾任杭州知府,对丁氏兄弟抢救文澜阁库书之事心甚感佩,然于乱后百废待兴,无暇及此。此次再莅杭州,重建文澜阁一事已是刻不容缓。谭钟麟到任后,即与丁丙共商重建文澜阁之事。光绪六年(1880),谭钟麟奏请重建文澜阁获准。

清孙树礼、孙峻《文澜阁志》中的文澜阁图

  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谥文勤,晚清政治家,湖南茶陵人,咸丰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杭嘉湖道、河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实授巡抚。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任浙江巡抚,改定税厘、修理海塘、整顿武备,皆有治绩。后相继擢陕甘总督、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

谭钟麟像及其书法

  重建文澜阁,恢复《四库全书》一直是丁氏兄弟的心愿。光绪六年九月,丁丙绘制重建文澜阁图样并送呈,图纸经谭钟麟审阅后,指定丁丙、应宝时主持其事,由丁丙、邹在寅具体负责此项工程,并于九月二十日下札命浙江布政使划拨经费。应宝时,生卒年不详,字敏斋,浙江永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同治四年(1865)官苏松太道,曾创书院,亦喜藏书。邹在寅,生卒年不详,疑亦杭州人,生平无可考知,与丁丙具体负责重建文澜阁施工等。重建文澜阁工程于光绪六年(1880)十月初八日丑时动工,十一月二十八日上梁,次年三月文澜阁落成,全部工程于九月告竣。重建的文澜阁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文澜阁藏书楼旧照(民国)

  此次重建,除复旧观,且有创新,临湖竖大牌坊,又新建太乙分青室。后增修围墙、假山、御碑亭、偏屋、厨房,镌刻石碑,抄补《古今图书集成》及夹板、木橱等,实际费用为一万八千银圆,远超原来估算工料费银圆一万二千九百十三元,超支部分亦由布政使命厘捐局照拨。事实上,尚有部分经费未就公款报销,由丁丙承担。

文澜阁御碑亭旧照(民国)

  文澜阁重建完成后,原暂贮于杭州府学尊经阁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残编入藏,谭钟麟购赠《古今图书集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二部也入藏文澜阁。为充实文澜阁藏书,丁丙将家藏《全唐文》一千卷捐置文澜阁贮藏。同年,文澜阁获光绪颁发的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文澜阁匾额,并在藏书楼东建光绪御碑亭。

  因经费短拙,文澜阁原来的书架改为书橱,原有素绫牙签的书函一概省略,改用银杏木夹板。

文澜阁书柜及书函银杏夹板

  据清孙树礼、孙峻《文澜阁志》记载,重建后的文澜阁一层未设御座,增储《劝善要言》、《全唐文》、《剿平粤匪方略》等,其余各间左右贮藏经部14橱。

文澜阁《剿平粤匪方略》、《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文澜阁《劝善要言》、《全唐文》书影

  第二层储史部24橱;第三层中储集部32橱,左右分储子部24橱。煌煌巨编,巍巍书山,浙江文化的文脉所在。

文澜阁排分橱图、文澜阁内景(1908)

  此次重建不仅在临湖一面竖立起大牌坊,还新建了供士子读书休憩的太乙分青室,重建后的文澜阁气象为之一新。

文澜阁太乙分青室

  有点遗憾,未查到临湖大牌坊有关介绍及旧照。据《西湖行宫图》、嘉庆年间的《西湖胜迹图》以及同治年间的《书库抱残图》,在行宫(现中山公园)大门前原先就有牌坊,至今保存完好。有关资料所说的光绪年间在文澜阁前建的临湖牌坊,是否该牌坊的重建,或是另有牌坊,不得而知。

中山公园牌坊旧照(民国)

  太乙分青室为士子抄阅、憩息之处,相当于现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可见当时考虑得非常周到

《太乙分青室阅读场景图》

  南宋理宗时,卢允升等奏称:福太乙(星)临吴越之分,乃即延祥园建太乙宫。文澜阁藏书楼建于太乙宫旧址,太乙分青室位于藏书楼的东面,东方又称青方,按天文分星而言,“太乙分青”寓意太乙星的东方,故而得名“太乙分青室”。

太乙分青室外景及内景旧照

  太乙分青室上悬“太乙分青之室”木匾,镌载:“宋西太乙宫旧址,特建文澜阁藏四库书,诏许士子观摩誊写,荣逾校书天禄矣。光绪辛巳秋,别构数楹处讲习之士。题此以志圣教覃敷远超汉宋云。茶陵谭钟麟谨识。”

谭钟麟书太乙分青室门匾

太乙分青室内景现状

《太乙分青室阅读场景图》

(未完待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