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5)

2022-07-21 18:31:08

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5)

7】不求利禄 淡泊可风

丁丙画像

  因丁申、丁丙兄弟在抢救文澜阁残编中有功,丁申蒙光绪皇帝赏四品顶戴,亦为一时之荣。丁丙因淡于功名,而倾情于杭州文化教育及社会福利事业,贡献卓著,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保举其为知县,是年十二月初二日朝廷圣旨以知县发往江苏补用,江苏官民素闻其贤,盼其早去,而丁丙不赴;又叙功加同知衔,亦辞勿就。谭钟麟深知其为人,故在光绪七年(1881)十月十六日上折光绪皇帝请颁赐文澜阁匾额时,表彰丁丙“不求利禄,淡泊可风”而未有具体论赏之议,光绪皇帝上谕则以“洵足嘉惠艺林”之语褒扬丁丙先生的高尚品质。

左宗棠像、文澜阁光绪御碑亭上谕

  丁丙也因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有功,受到当时地方官员和学界人士的普遍尊敬,先后有《书库抱残图》、《文澜归书图》、《文澜补书图》等图卷反映和纪念了这一段阁毁书散、抢救库书、重建故阁、补抄库书的历史。这些图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书库抱残图》就有三轴。

清陆光祺《书库抱残图》 

清杨晋藩《书库抱残图》

清吴滔《书库抱残图》

1)陆光祺《书库抱残图》

  《书库抱残图》第一图图卷高33厘米,长140厘米,由陆光祺应丁丙之请绘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六月。文澜阁阁圮前,陆光祺曾在咸丰年间主司文澜阁事,且善画人物花鸟。

清陆光祺《书库抱残图》(局部)

  文澜阁遗书暂贮杭州府学尊经阁之后,陆光祺尚在上海,丁丙请其回杭管理库书,并请绘图以纪事。图卷中主要描绘孤山全景,其中的建筑物如清行宫及文澜阁等均完好无损,应该是陆光祺凭藉记忆绘制了文澜阁未遭劫难前的情景。

清陆光祺《书库抱残图》(局部)

  绘图后,陆光祺在图右题写了跋语。跋称:竹舟、松生两昆仲,慕义嗜古。当辛酉避地西溪,得文澜阁藏书万余卷,皆昏夜暝搜,获之颓垣败瓦间,其掇拾可谓勤矣!余从事阁中十余年,咸丰庚申之变,会垣惨被兵燹,而阁独存,书籍无恙。不虞辛酉之复遭蹂躏也。萍漂沪渎,得遇贤昆季,于流离琐尾之余,谈次得悉阁中崖略。……独此阁书,经贤昆仲收合遗烬,虽仅十分之二,而守缺抱残,非有心人其能冒险担此耶!同治甲子春,会垣再复,重返里门,固作是图以纪贤昆季慕义之殷,不仅嗜古云尔。

清陆光祺《书库抱残图》(局部)

  同治六年(1867)莫有芝应丁氏兄弟之请,为图卷篆文“书库抱残图”,置于卷端,并署名“同治丁卯九秋为丁君竹舟松生昆仲作。友芝”。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曾官翰林院庶吉士,为清末著名书法家,目录学家。

莫有芝题“书库抱残图”

  图后有“武昌张裕钊观”六字,下钤“廉卿”朱印。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湖北鄂州人,晚清官员,咸丰、同治间著名书法家、古文家、散文家。他的题名足为此图增光。题辞者还有章鋆、丁寿祺、高心夔、吴昆田、陈铦等,皆手迹装裱于卷中。

名家题辞“书库抱残图”

  图卷后有著名学者孙衣言的画记。孙衣言(1814~1894),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浙江瑞安人,瑞安玉海楼藏书楼创始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三十年举进士。孙衣言在杭州紫阳书院任教时,为《书库抱残图》作记,孙记云:“西湖文澜阁向藏四库赐书,咸丰十年毁于粤贼。后三年,贼弃杭州去。予友钱塘丁君竹舟、松生兄弟,甫入城即购求残本,得其十之三四,移庋郡学而为图自纪其事。大帅某为之名曰《书库抱残图》。丁君复嘱予为文以纪之。予谓丁君曰:唐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以诸道兵讨贼,克复两京,再造唐室,功烈伟甚。其麾下爪牙,往往起屠沽,躐将相,天下之势一折而趋于藩镇。武夫悍卒,僩然肆于人上,以至唐亡,而其祸遂延于五代,迄宋初而后止。盖自唐之衰,人君渐不悦学,而士大夫方竞于进士浮薄之习,不复深求大道,虽以陆贽、韩愈、李翱、刘 之贤,不能少行其志。至五季之乱,则礼义廉耻荡然尽矣。此其势之所以一折而归于藩镇,而武夫悍卒之所以能祸天下也者。今日粤贼之祸,无异于安史。然自湘乡相国以文学大儒倡义乡里,而胡文忠、江忠烈、罗忠节皆一时儒者,左提右挈,卒夷大难。虽一时后先攀附,类多汗马之劳,然每克复省会,守土官即以兴学为事。天子复明下诏风厉之使,求遗书、刻经籍,与学者更始。惟杭州受祸最惨,当时所谓达官贵人,张皇戎马,日在搴旗斩级之间,而于丁君之收罗散佚,亦若有深喜焉。岂太史公所云识时务者耶!然或谓董晋、裴度辟用翰愈、于頔,以礼聘温、石二处士,未尝不崇重儒雅,卒无救于唐之衰,岂势之所趋,固不可返耶?抑虚声浮慕,彼固不足以知之耶?要以明天子在上方,以崇儒重道纲维国本,而士大夫忧危患难之余,孳孳向学如此,此国家气运之隆,所以异于唐之季世者矣,而丁君此举,又能仰维祖宗右文之泽,首为士林读书之倡,则其事尤可书也。同治六年,岁在丁卯七月六日,瑞安孙衣言书于紫阳书院。”

孙衣言记“书库抱残图”

2)杨晋藩《书库抱残图》

  《书库抱残图》第二图为清代杨晋藩所绘,卷高34厘米,长153.5厘米。

清杨晋藩《书库抱残图》(局部)

  图为孤山全景,文澜阁已入画,湖面三二小舟行于湖上。据图中题辞及诗文可知该图是光绪年间重建文澜阁时所作。

清杨晋藩《书库抱残图》(局部)

清杨晋藩《书库抱残图》(局部)

  杨晋藩题款中记载道:“祖龙劫灰后,亿载车书同。典坟半缺略,搜讨难研究。圣朝文治光,炳如日再中。天章烂云海,四库腾玉虹。缥缈八千帐,睿断由宸衷。……”

《书库抱残图》杨晋藩题跋

  “辛酉劫后,竹舟、松生两兄弟得阁书十之四将返椟焉,左爵宪题曰:‘书库抱残图’。盖嘉两君之志,欲重观昔时之盛也,松生属为补图并题以赠,即请雅正,杨晋藩。”文中竹舟、松生即丁申、丁丙两兄弟,左爵宪即左宗棠。

《书库抱残图》杨晋藩题跋

  在杨晋藩题款左侧,有薛时雨题字。薛时雨(18181885),晚清著名文人和词作家。安徽全椒人,字慰农,号澍生,晚年号桑根老人,清咸丰三年(1853)进士,同治四年(1865)任杭州知府。

薛时雨题字《书库抱残图》

  此卷《书库抱残图》卷端“书库抱残图”五字即左宗棠所题写。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溢文襄,著名湘军将领,同治三年,率部克服杭州,曾任浙江巡抚。

左宗棠题书库抱残图

  画前有徐树铭序,中有句云:“……,嗟予数作湖上游,遍绕湖山曲中曲。披图到历历余心印,梦冷山堂古丝竹。何当展帙高阁阴,幽芳韵对秋兰菊。”徐树铭(18241900),字寿蘅,长沙人。当时著名藏书家,书画家。

徐树铭“书库抱残图序”

  此图中,高心夔作《丁征君书库抱残图记》,这里面提到了镇江金山藏经楼,提到了宁波范氏的天一阁,提到了杭州的文澜阁,还有两江总督曾国藩曾文正公,提到了丁丙也就是丁松生,冒险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事迹,提到了左宗棠等人。

高心夔“丁征君书库抱残图记”

  《书库抱残图》先后题咏者有谭钟麟、瞿鸿禨、秦缃业等。题辞多光绪年间修复文澜阁时所作,从不同角度赞扬了丁氏兄弟抢救库书的意义。谭钟麟称:“经籍之亡,昔人不咎祖龙,而咎萧何。当入关之初,群经之在咸阳者,耒尽澌灭。萧何不此之务,惟图籍是求,此所以为刀笔吏欤?咸丰庚申间,杭州再陷。竹舟、松生昆仲,间关归来,以搜求遗书为亟亟,故文澜阁所藏,十犹存四五。虽卷帙残缺,而掇拾补缀,俾后进之士,得窥故府陈编,识过酂侯远矣。松生以荐得官不就,而杭城义举悉赖主持。凡所规画,必务其大者、远者,藏书其一端也。”

名家题咏“书库抱残图”

3)吴滔《书库抱残图》

  《书库抱残图》第三图为吴滔所画。图高33厘米,长132厘米。图中所绘水木明瑟、亭榭轩敞处即为重建之文澜阁。其时文澜阁已重建成。画中有运书人物活动。

清吴滔绘《书库抱残图》(局部)

清吴滔绘《书库抱残图》(局部)

  画左方有“辛巳二月,为竹舟、松生贤昆季命画书库抱残图。吴滔”小字二行,辛巳即光绪七年(1881)。吴滔(18401895),字伯滔,铁夫,浙江石门(今桐乡崇福)人,清末画家。

清吴滔绘《书库抱残图》(局部)

  图有沈景修题“书库抱残图”,下有小字四行“光绪癸未十月,竹舟、松生两兄属题,即正。景修。”癸未为光绪九年(1883),沈景修(18531889),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末书法家。

沈景修题“书库抱残图”

  《书库抱残图》后有何兆瀛、顾云、缪荃孙等题咏。何兆瀛(18091890),江苏上元(今南京)人。缪荃孙(18441919),江苏江阴人,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何兆瀛诗云:“文澜杰阁起湖滨,重庋琅嬛扫劫尘。水绿山青犹昔日,宝残守缺有斯人。校雠未让镏中垒,淹雅今逢井大春。盛事修文方偃武,看他褒鄂画麒麟。”

名家题咏“书库抱残图”

  以上三图,画于织锦上,轴为玉质,每轴各长六七丈,为世所罕见,且题咏者多为当时名家,故甚珍贵。

4)张溥东、杨复《文澜归书图》

  光绪七年(1881),文澜阁重建完成,文澜阁《四库全书》残编及谭宗麟构赠的《古今图书集成》由杭州府学尊经阁迁至文澜阁。清杭州府学在今杭州劳动路南端,该路旧为运司河,民国时期填河为路。运司河南端通清波门,北端通涌金门。阁书由清波门或涌金门赁湖舫运抵孤山文澜阁。《文澜归书图》描绘的是文澜阁重建完成后,四库全书从杭州府学尊经阁通过涌金水门运往文澜阁的情景。

清张溥东《文澜归书图》

  此图由两图装裱在一轴中。一图为张溥东绘西湖图,高32厘米,长103厘米。此图东面城楼即涌金水门,西北为北山群峰。湖中兀立孤屿即文澜阁所在地孤山。张溥东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江苏常熟人,擅绘山水。

清张溥东《文澜归书图》(局部)

  该图有归田老人王堃72岁行书题画名。王堃(18151887),字厚山,号小铁,清朝官员、诗人,钱塘(今杭州)人。

王堃题“文澜归书图”

  另一图为杨复所绘,反映当时库书从府学运至文澜阁的情景。图后有《文澜归书记》。图中所绘为孤山一角,湖边垂柳掩映处有围墙,露出文澜阁翘檐,湖上有三小舟,载书划向文澜阁。画上题“文澜归书图,竹舟、松生两兄正。杨复。”杨复(18861945前后),字见心,杭州人,家有丰华堂藏书楼,曾官中书舍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主持杭州藏书楼,民国后任浙图编纂处主任。

清杨复《文澜归书图》

  该图有俞樾题隶书《文澜归书图》图名。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俞樾题赞曰:“文澜藏书,因乱而失。失而复归,伊谁之力?惟两丁君,是搜是辑。既营杰阁,仍罗缃帙。乃为斯图,俾后有述。光绪八年囗尾之月,曲园俞樾为竹舟、松生两君题记。”

俞樾题“文澜归书图”

   (未完待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