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3)
【3】建阁文澜
库书入藏
《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编篡,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陆续抄完第二、三、四部。这四部《四库全书》分别庋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清华大学“复原圆明园”课题组所绘文源阁全景图
文渊阁位于北京紫禁城文华殿之北,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第一部《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入藏阁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文渊阁
文溯阁位于清代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1783),第二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送藏文溯阁。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于1966年由沈阳图书馆移存甘肃省图书馆。
沈阳故宫文溯阁、兰州文溯阁
文源阁位于北京近郊的圆明园,乾隆四十年(1775)建,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1784),第三部《四库全书》入藏。咸丰十年(1860),文源阁被英法联军烧毁。
《圆明园百景图志》中的文源阁全貌、清华大学复原的文源阁全景图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建。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1785),第四部《四库全书》入藏。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杭州西湖文澜阁御碑刻着乾隆皇帝的上谕,叙述了建造江浙三阁的原委:考虑到江浙人文渊薮,为了光大文治,乾隆下诏,在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庋藏《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再缮抄三份,分藏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文澜阁乾隆御碑
文宗阁位于镇江金山寺行宫,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库全书》入藏,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镇江,阁书全毁。文汇阁位于扬州天宁寺行宫,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库全书》入藏,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克扬州,阁书全毁。
2011年重建的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图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的圣因寺行宫。西湖行宫在孤山之南,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迎接圣驾而建。之后,行宫闲置。雍正五年(1727),改行宫为圣因寺。
西湖行宫图
为庋藏《四库全书》,原拟将圣因寺后之玉兰堂改建为文澜阁,因逼近山脚,地势潮湿,不宜藏书,遂将圣因寺旁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之藏经阁改建文澜阁。乾隆四十九年(1784)文澜阁落成。文澜阁《四库全书》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陆续颁发,至乾隆末年颁齐,共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由两浙盐政领运庋藏书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排架集齐后对外开放。至此,杭州有了一座供众阅览的皇家藏书楼,西湖添了一处文澜读书的胜景。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现藏浙江图书馆。
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与浙江图书馆
嘉庆年间彩绘《西湖胜迹图》中,文澜阁与圣因寺隔界相连。清代彩绘的《文澜阁平面图》中只有乾隆御碑亭,而无光绪御碑亭,此图反映了乾隆时期文澜阁的风貌。
西湖胜迹图、文澜阁平面图
文澜阁建筑式样遵照宁波天一阁及内廷四阁。天一阁的平面布局十分特殊,采用偶数计,为六开间,楼上相通成一间,楼下分六间。这一设计,按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辞意,蕴含蓄水防火的寓意。清代七大书阁皆仿效天一阁建筑规制。
宁波范氏天一阁
文澜阁为外观二层的重檐楼阁。由于藏书量大大超过天一阁,匠人们创造性地在崾檐处增加夹层,内为上、中、下三层,扩大了藏书空间,且夹层与井口的运用有利于书籍的搬运、通风与采光。这些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构思精妙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结构特点。
文澜阁外景及御座
文渊阁楠木书柜及通风井
文澜阁储藏图书方式仿紫禁城文渊阁,插架分庋。排架时不能次序颠倒混乱,也不许高低不齐,藏书颇为繁复。第一层中部为御座,储《古今图书集成》12架外,左右分储经部20架;第二层储史部33架;第三层储子部22架,左右分储集部28架。经、史二部,每架4屉;子、集二部,每架6屉。每屉各12函。文澜阁《四库全书》排架贮藏后,由浙江盐政管理,对外开放。
文澜阁排架图(清孙树礼、孙峻《文澜阁志》)
【4】遭遇劫难 阁圮书散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在饱掠圆明园珍宝之后,举全园而火焚之,大火在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肆虐了三日,文源阁和其中的《四库全书》以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文源阁早已不存,仅余阁基,其上青砖仍较为规整;曲池已涸,高大的“石玲峰”因民国时两股土匪争相盗卖不得,被其中一方炸为数截,轰然坍于蔓草之中。
文源阁址旧址现状、被炸为数截的“玲峰”残石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文汇阁以及所存《四库全书》尽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著名学者莫友芝奉曾国藩之命曾实地调查两阁及《四库全书》情况,五月有上曾国藩书(原件存南京图书馆),莫友芝称:咸丰二三年间,毛贼且至扬州,绅士曾呈请运使刘良驹筹费,移书避深山中,坚不肯应。比贼火及阁,尚扃钥完固,竟不能夺出一册。镇江阁在金山。僧闻贼将至,亟督僧众移运佛藏避之五峰下院,而典守书阁者扬州绅士,僧不得与闻,故亦听付贼炬,惟有浩叹。
2011年复建后重新开放的文宗阁
正在重建的文汇阁效果图
文澜阁及《四库全书》也同样遭受浩劫,阁圮书散。珍贵的皇家藏书,瞬间化为纸片,散落在地任人践踏。杭州八千卷藏书楼传人丁氏兄弟冒性命之虞,往返于西溪水路,摭拾文澜阁残编,暂藏西溪风木庵,后运至上海保存,在战火中抢救了数千册文澜阁《四库全书》。
丁氏兄弟在风木庵
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另三为: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皕宋楼、聊城杨氏海源阁),由丁申丁丙的祖父丁国典创建,因藏书超八千卷而得名。
《八千卷楼图》吴滔绘于光绪十七年(1891)
八千卷楼有藏书楼三幢,正厅名嘉惠堂,楼上仍称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采录的刊本、抄本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后楼双层五楹,名后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未收的刻本、抄本。西楼双层三楹,名小八千卷楼,专藏各类文史典籍、地方文献的抄传佳本、著述稿本、编校定本。可惜的时,八千卷楼遭遇太平天国战火,目前只剩小八千卷楼。
位于浙医大第一医院的小八千卷楼
(未完待续)
[转载]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3)
杭州西湖——文澜阁本《四库全书》(3)
【3】建阁文澜 库书入藏
《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编篡,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陆续抄完第二、三、四部。这四部《四库全书》分别庋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清华大学“复原圆明园”课题组所绘文源阁全景图
文渊阁位于北京紫禁城文华殿之北,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第一部《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入藏阁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文渊阁
文溯阁位于清代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1783),第二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送藏文溯阁。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于1966年由沈阳图书馆移存甘肃省图书馆。
沈阳故宫文溯阁、兰州文溯阁
文源阁位于北京近郊的圆明园,乾隆四十年(1775)建,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1784),第三部《四库全书》入藏。咸丰十年(1860),文源阁被英法联军烧毁。
《圆明园百景图志》中的文源阁全貌、清华大学复原的文源阁全景图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建。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1785),第四部《四库全书》入藏。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杭州西湖文澜阁御碑刻着乾隆皇帝的上谕,叙述了建造江浙三阁的原委:考虑到江浙人文渊薮,为了光大文治,乾隆下诏,在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庋藏《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再缮抄三份,分藏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文澜阁乾隆御碑
文宗阁位于镇江金山寺行宫,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库全书》入藏,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镇江,阁书全毁。文汇阁位于扬州天宁寺行宫,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库全书》入藏,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克扬州,阁书全毁。
2011年重建的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图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的圣因寺行宫。西湖行宫在孤山之南,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迎接圣驾而建。之后,行宫闲置。雍正五年(1727),改行宫为圣因寺。
西湖行宫图
为庋藏《四库全书》,原拟将圣因寺后之玉兰堂改建为文澜阁,因逼近山脚,地势潮湿,不宜藏书,遂将圣因寺旁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之藏经阁改建文澜阁。乾隆四十九年(1784)文澜阁落成。文澜阁《四库全书》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陆续颁发,至乾隆末年颁齐,共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由两浙盐政领运庋藏书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排架集齐后对外开放。至此,杭州有了一座供众阅览的皇家藏书楼,西湖添了一处文澜读书的胜景。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现藏浙江图书馆。
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与浙江图书馆
嘉庆年间彩绘《西湖胜迹图》中,文澜阁与圣因寺隔界相连。清代彩绘的《文澜阁平面图》中只有乾隆御碑亭,而无光绪御碑亭,此图反映了乾隆时期文澜阁的风貌。
西湖胜迹图、文澜阁平面图
文澜阁建筑式样遵照宁波天一阁及内廷四阁。天一阁的平面布局十分特殊,采用偶数计,为六开间,楼上相通成一间,楼下分六间。这一设计,按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辞意,蕴含蓄水防火的寓意。清代七大书阁皆仿效天一阁建筑规制。
宁波范氏天一阁
文澜阁为外观二层的重檐楼阁。由于藏书量大大超过天一阁,匠人们创造性地在崾檐处增加夹层,内为上、中、下三层,扩大了藏书空间,且夹层与井口的运用有利于书籍的搬运、通风与采光。这些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构思精妙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结构特点。
文澜阁外景及御座
文渊阁楠木书柜及通风井
文澜阁储藏图书方式仿紫禁城文渊阁,插架分庋。排架时不能次序颠倒混乱,也不许高低不齐,藏书颇为繁复。第一层中部为御座,储《古今图书集成》12架外,左右分储经部20架;第二层储史部33架;第三层储子部22架,左右分储集部28架。经、史二部,每架4屉;子、集二部,每架6屉。每屉各12函。文澜阁《四库全书》排架贮藏后,由浙江盐政管理,对外开放。
文澜阁排架图(清孙树礼、孙峻《文澜阁志》)
【4】遭遇劫难 阁圮书散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在饱掠圆明园珍宝之后,举全园而火焚之,大火在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肆虐了三日,文源阁和其中的《四库全书》以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文源阁早已不存,仅余阁基,其上青砖仍较为规整;曲池已涸,高大的“石玲峰”因民国时两股土匪争相盗卖不得,被其中一方炸为数截,轰然坍于蔓草之中。
文源阁址旧址现状、被炸为数截的“玲峰”残石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文汇阁以及所存《四库全书》尽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著名学者莫友芝奉曾国藩之命曾实地调查两阁及《四库全书》情况,五月有上曾国藩书(原件存南京图书馆),莫友芝称:咸丰二三年间,毛贼且至扬州,绅士曾呈请运使刘良驹筹费,移书避深山中,坚不肯应。比贼火及阁,尚扃钥完固,竟不能夺出一册。镇江阁在金山。僧闻贼将至,亟督僧众移运佛藏避之五峰下院,而典守书阁者扬州绅士,僧不得与闻,故亦听付贼炬,惟有浩叹。
2011年复建后重新开放的文宗阁
正在重建的文汇阁效果图
文澜阁及《四库全书》也同样遭受浩劫,阁圮书散。珍贵的皇家藏书,瞬间化为纸片,散落在地任人践踏。杭州八千卷藏书楼传人丁氏兄弟冒性命之虞,往返于西溪水路,摭拾文澜阁残编,暂藏西溪风木庵,后运至上海保存,在战火中抢救了数千册文澜阁《四库全书》。
丁氏兄弟在风木庵
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另三为: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皕宋楼、聊城杨氏海源阁),由丁申丁丙的祖父丁国典创建,因藏书超八千卷而得名。
《八千卷楼图》吴滔绘于光绪十七年(1891)
八千卷楼有藏书楼三幢,正厅名嘉惠堂,楼上仍称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采录的刊本、抄本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后楼双层五楹,名后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未收的刻本、抄本。西楼双层三楹,名小八千卷楼,专藏各类文史典籍、地方文献的抄传佳本、著述稿本、编校定本。可惜的时,八千卷楼遭遇太平天国战火,目前只剩小八千卷楼。
位于浙医大第一医院的小八千卷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