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不见的地平线,错过的风景

(2011-09-16 02:15:05)
标签:

文化

网络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原本一辈子也不可能认识的人。十年前,郑玮刚踩着媳妇的足迹来到北京的时候,他于我还是一个陌生人。他读过我的文字,我喜欢他那些色彩浓烈、构图平实、气质敏感的照片,但我们彼此还一无所知。不过,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乃至哥们,最后混成了邻居。他几乎就是我在北京的家人。

居帝都,大不易。每当我发此浩叹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郑玮刚,并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愧。郑玮刚半道来到北京时,除了相机什么都没有。就是靠着摁快门和勤奋码字,这个曾经的哈尔滨影楼老板慢慢在北京落下脚来。他不断地置相机和镜头,换车比换衣服还勤,三天两头跑内蒙或山东,放着杂志副主编的美差不干当起了自由摄影师,然后就写出了厚厚的一本书,《地平线上的风景》。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地平线,但只有很少的人真正看见过地平线。至于风景,那几乎是世人说滥了的玩笑词汇。但对于少数人来说,地平线是唯一会让他们激动的东西,郑玮刚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在我周围有这么些人,他们把内蒙草原和阿尔山当作自家客厅,带一根法棍和两瓶矿泉水就能从北京开到拉萨,在河北每个最偏僻的村子里都有亲戚,和秦岭的各种禽兽都能攀上交情。如果你问这些人,开着车到处乱跑有什么“意义”,郑玮刚就会替他们回答说,有“意思”就行。搁置意义而寻找意思,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标记了。

《地平线上的风景》里有一张照片,是我坐在野外一条黑马路上,头上层云密布,但我安静得像个鬼魂。那时我正陷入人生中最严重的危机,一切都濒临崩溃或已经崩溃。郑玮刚和另一个摄影师王国梁就开车拉着我去了乌兰布统。我们走的是河北和内蒙之间的一条大通道,马路宽得像小燕子的脸,却几乎没有什么车。路的两侧是绵延的杂草和土丘,头顶则是蔚蓝的天幕和浩瀚的云朵。远方有时在下雨,阳光像圣光一样从云缝里激射下来,照着某些幸运而不自知的人。对于一个枯萎的灵魂而言,那样的风景竟然有着治疗的作用。虽然我在每一种景物中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但我终于能够抬起眼睛、开始思考了。思考无疑是有意义的。意义,就这样从风景与灵魂的遭遇中浮现出来,但这也只在事后才会发现。

《地平线上的风景》是本工具书,是给那些打算开一辆破吉普就浪迹天涯的人准备的。不过,就算你坐飞机去拉萨然后跟着导游混羊卓雍错,这也是一本有用的书。它告诉你在路上该看什么,你败家买来的相机除了防身还有什么别的用处,以一个油画家的耐心给你做色彩教育,甚至教你怎么在电脑上给自己的照片拉曲线。但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郑玮刚和他身边那群人的别样活法。他们在一起从来不谈股票和高尔夫,聊的永远都是各种装备,从汽车的悬挂和差速锁,到禄来双反相机该配什么镜头,再到腾龙广角镜头的控制,以及在数字暗房里对“预先想象”的还原。他们聊天的时候,姑娘们该睡不该睡的一般都睡着了,就像吃了大量褪黑素一样。直到他们说起在西藏九大圣湖的各种趣事,打瞌睡的人才会醒过来。这种整天寻思着上路的生活方式,对城里人而言真有点梦的味道。

前不久,郑玮刚带着我去买了一台“无敌兔”。回家之后,先是教我相机上的各种按钮是干嘛用的,然后又慷慨地借给我一支拍人像的专用镜头。但他最重要的叮咛是,回家好好读《地平线上的风景》,你就知道该怎么调照片了。我的确认真地读了那本书,但识趣地跳过了数字暗房那一章。对那张关于我的照片和我旁边那匹马的肖像,我倒是研究了一个小时之久。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自恋如我的人类只能“单纯构图”,凝视自我时往往会错过重要的风景,逍遥自在的马儿才能做到“双中心”——草在嘴里,路在天涯。

http://s14/middle/591ab965tacfedea0bd5d&690

这就是那匹马。摄影  郑玮刚



http://s14/middle/591ab965tacfee97a19dd&690

这算不算风景之一种?摄影  郑玮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方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