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可以兴,可以怨 |
收到了赵丽华老师寄来的新书,《她们仨》。朴素的牛皮纸装帧,拿在手里就很喜欢。
书是三个廊坊女作家的合集。除了对赵丽华老师略有所知之外,于张立勤和雪小禅都很陌生,这并不意味着另外两位女作家名气就小。我很多年都没在文学圈里走动,不光不了解女作家,就是女诗人也认识不了几个。前不久某网站评出了当代十大什么诗人,我只认识其中比较老的几个,比如伊沙、沈浩波和尹丽川。奇怪的是,赵丽华老师名气那么大,诗歌写得那么独特,怎么就没有入选呢。不过,这也不打紧,天底下原本没有什么评选是绝对公正的,只要评得有趣就行了。
上次全民讨论诗歌之后,我一直想撺掇书商出一本赵丽华的诗集。一是可以系统地读一下赵老师的诗,二来也乐见一番热闹。假如赵老师的诗集卖得跟80后那两个小屁孩一样多,想必是很有趣的事。
《她们仨》里收了赵老师若干首作品。印在纸上的诗歌,就是和网上的比特大不一样,在寥寥几个汉字里,能窥见与散文所不同的意味来。我觉得,赵丽华的诗之所以特别,并不在于篇幅短小和口语化,而在于它对另一个世界的开掘,那是影影绰绰的、潜伏在物质之外的、欲语还休的、与现实相悖谬的、诗歌的世界,它有着多变的面庞,但每一种皮相之下,其实都是对生存真相或曰生命本体的披露。这种披露很孩子气,所以好玩。我在年近40的时候,才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诗歌不一定要写得很惨烈,写得有趣也是不错的,如果能写得举重若轻,就更好了。赵丽华的诗,往往是要目睹那个难以窥见的实在,那个有着创伤印记的真实世界,但她并不像一般女诗人习惯的那样掏心掏肺,往往一个轻巧的转折,就把事情给办了。她的很多首诗里,都藏着一个裂缝或一次短路,那是诗歌的门户。
再说下去有点吹捧的嫌疑了。打住。再次对赵丽华老师的赐书表示感谢。哦,忘了说,《她们仨》让我对“廊坊”这个地名有了新的认识,廊和坊,都很有诗意,包含了朴素的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