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故事与一个问题

(2007-09-19 23:47:18)
标签:

产经/公司

银行卡

营销

潜在客户

clv

分类: 银行观察
 

最近先后听三个朋友的故事,都与银行有关,涉及的还都是声名显赫的银行。

 

第一个是有关花旗银行的。有个多年未见、目前已经位居深圳某著名公司部门主管的老朋友来北京出差,一起吃饭刷卡结账时,就说起银行信用卡的问题。他说自己对花旗银行很不满意,起因是五年前他刚研究生毕业那会儿,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往返于深圳和香港,并在花旗开有账户。后来被公司派驻马来西亚,行前他向香港花旗银行申请外币信用卡,但到了马来后左等右等,一直没消息。过了两个月,花旗银行才通知他申请被拒。他说,幸亏当时随身带有不少现金,否则就麻烦了,对于自认符合条件却被花旗拒绝一事很是生气。因此,归国后立马就去撤销了在花旗的账户。当时花旗的客户经理对他一再挽留,并承诺无条件免除他一年的账户管理费,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第二个是关于汇丰银行的。是一个在普华永道工作的同学说的。她三年前以北大光华和英国一所大学的双硕士身份,进入香港普华永道工作,但是当她去汇丰银行申请开户时,却被无情地拒绝,只好在南洋商业银行开户。后来,因为所在公司统一办理,她在汇丰银行开立一个强基金账户。获得她个人信息的汇丰银行开始对她大献殷勤,其客户经理经常打电话,希望她把在南洋商行的资金都转移到汇丰银行,升级在汇丰银行的账户功能,但都被她婉言拒绝。她颇为不满,当初汇丰嫌贫爱富把自己拒之门外,是南洋商行给了自己急需的帮助,况且对南洋商行的服务相当满意,怎么可能转投汇丰?

 

前面两家都是外资银行,第三个涉及的是内地银行。也是与信用卡申请有关的。是一个国内名牌大经济学硕士,在某大型国有上市保险公司总部工作的朋友讲的。这位朋友运气好,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得到出国培训的机会。出国前20多天,突然想到应该办一张国际信用卡,由于时间紧急,想到了服务效率比较高的招商银行。为求稳妥,在寄送了申请资料后,还专门致电该行,叮嘱尽快办理,得到的答复是招行在收到客户申请资料后一周内就会把信用卡寄出。估计读者都已经猜到结果,半个月过去杳无音信,这位朋友只好托一位在另外一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的同学,后者十分乐意地“走后门”快速办了一张国际信用卡给他。当这位朋友在国外学习归来后,发现桌上躺着的是一封招行卡中心的拒信。

 

三个故事,想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即银行应该如何对待潜在客户。对于已经符合银行条件的客户,银行会竭尽全力去争取,并会以尽可能优质的服务来留住和维护客户,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这也是银行擅长的工作。但对于那些尚不具备银行开户条件、但又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客户,就需要银行谨慎斟酌了。一方面,这些客户目前尚不满足银行服务、特别是一些高端服务条件,例如VIP贵宾卡、白金信用卡等等,按照银行的“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原则,银行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但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某些显见的特征,例如高学历、好工作等等,很可能他们在将来很可能又能达到这些条件,从而成为银行争取的对象。让银行进退两难的是:如果现在就破格让这些客户享受服务,会遭受短期的损失,最关键的,还要承担该客户发展失败、永远达不到服务标准的风险;如果现在拒绝其服务请求,则要承担在将来永远无法获得这个优质客户的风险。

 

上述三个故事正是这一问题最鲜活的写照,唯一的遗憾是,三个故事讲的均是银行未能留住潜在好客户的不成功故事。令人感慨的是,演绎这三个不成功故事的三家银行,两家是国际上的顶极大银行,一家是号称本土最佳的银行,特别是在高端零售业务方面,而不是人们习惯意识中的本土落后银行。这也许只是个巧合,因为即使再优秀的银行,在客户赢取和服务方面都会有失足的时候,何况我们并不知道三个故事中,我的那些朋友们被拒的具体原因,例如,两位未能成功申请信用卡的朋友,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料。但无论如何,三个我恰巧在同一时间段内听到的故事,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潜在客户,不好对付。

 

行文至此,该是提建议的时候,但花旗等先进银行都没能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如果再提什么对策建议,显然有些班门弄斧,但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总得有个交待,本文的交待有二:第一,银行在对客户的业务申请进行审查和审批时,采用客户终生价值(CLV,Customer Lifetime Value)指标;第二,针对零售业务自动审批的缺陷,设立人工分析激活点(Trigger),建立客户评分临界点人工分析制。

 

客户终生价值(CLV)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指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能给银行带来期望利润的净现值,通过该指标,可以消除静态性客户信用打分法的局限性,从长期动态的角度,分析客户对银行的价值。客户评分临界点人工分析制度,是为了解决在零售银行中常用的计算机自动审批技术的缺陷。现在,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很多银行都由计算机系统对客户申请进行自动审批,即根据模型来计算客户信用评分,将得分与银行预设的标准值进行对比,进而作出决策。这种方法客观高效,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对预设标准依赖性太强,而且由于计算机只能机械化地使用定量分析,对于得分在标准上下即使0.1分差距的客户,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客户评分临界点人工分析制度,就是把得分在标准值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申请,转由人工评估,参考更多的定性因素,给出更科学的决策。所谓人工分析的激活点,是对得分较低却有某些特异指标的客户进人工二次分析,例如上面提到的高学历、公认的高收入工作单位等指标。

 

这两个办法,目的一样,降低银行错过好客户的概率。

(本文转载自《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作者李伟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