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个充分分权的国度,连经济领域的决策也是这样。一般来说,美联储对经济基本面,特别是基础利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汇率政策,则一向是财政部的势力范围。昨天,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在人民银行发表的简短演讲中透露,他和美国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有个私下约定:(在公开场合)斯诺不谈论利率问题,格林斯潘则不谈轮汇率问题。当被问及现在的财长和联储主席是否还会遵从这样的约定时,斯诺说,他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约定,是想在这些攸关经济金融方面的最重要的问题上,以尽可能少的政府部门来面向公众、媒体和市场,否则,“消息”满天飞,而且互有差异,甚至互相矛盾,就可能给市场造成误解或者迷惑。在美国,美联储对利率最有影响力,财政部对汇率最有影响力,所以就各司其职,绝不越俎代庖。美国的这种经济决策机制对我们习惯于政出多门的做法,有很多借鉴之处,例如,有关是否加息问题,就有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银监会等多个部委参与。
实际上,这一点从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上,就可以看出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基本上都是美联储12个大区联储的主席,绝对不可能由来自美国财政部的代表。而中国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除了人民银行外,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都是必可少的,可以说从组织决策架构上,就决定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可能独立于政府(部委)。(雨门200703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