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旧文新欢 |
如今的书是越来越贵了,经历了几次毫不犹豫购书的失望之后,我手中那薄薄的几张钞票被攥得更紧了,在“国林风”的书海中徘徊。恰好遇到一个熟识的朋友,他问,你买了什么书没有?我说,没有,如今的书太贵了,你是知道的。他二话不说的把我拉到一个高高的书架旁边,抽出一本《活在真实中》递给我。当我被潜藏其中的压抑感所包围时,他已经走了。我攥钞票的手开始不由自主……
阅读过程所带来的压抑让我在阳光灿烂的中午,没有任何食欲。将我的感受表达出来,也许才是走出这本书的正确途径,而不必靠周星驰和憨豆的搞笑。事实上,在听了中文系老师说搞笑背后小人物抗争命运的悲哀之后,我开始觉得他们真的不再能给我带来快乐了。文学让一个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当一个简单的事物太多的意义,一点单纯的快感都被无情结构之后,我们是不是更加丧失了本就罕有的快乐?
谢有顺说,“我有什么理由漠视自己的生存境遇呢?鲁迅的伟大,我认为,首先就在于他对自身为奴的境遇有深刻的自知,他于是有了斗争的起点……这是一种内在的斗争,我对现实的矛盾、怀疑、追询也由此展开,而心灵一旦向这些事物开放,就会很自然地感觉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所传递过来的切肤之痛。”
他那些充满激情与梦想、赤诚与勇敢的文字,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将语言纠结斗争的张力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无畏的展示现实和心灵的痛苦,“他发出的,不是世俗的人生的感叹,而是从精神天国投射向世俗人生的一道救赎之光”。
贾平凹压抑不住内心对于谢有顺的赞美,“当谢有顺在《小说评论》的专栏文章一篇篇发出来的时候,我到处打问着:这是谁?他终于从咸阳机场的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年轻得连胡须还没有长黑的后生,站在了面前,那一瞬间里我是哦了一声,如突然被谁撞了腰。我不是不服人的人,也不是见人便服者,但从那以后,我是那样地喜欢和尊敬着这个南方的小伙。”同样的称赞,著名作家和学者余华、北村、孙绍振、朱大可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文字中说过。
从他《南方 都市报》同事的文字中,谢有顺的平易近人和淡泊从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总觉得这样一个从现实的冲突和痛苦中写作、不断探询生存的理想和价值的、愤世嫉俗、与人格格不入的孤单的写作者,如余杰,但事实似乎不同,现实生活的低调与淡泊,除了天生性情之外,更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文坛高手所为,他不必为了取宠于大众而故作喧哗之音,能够于浮躁社会之中存平和淡雅的心境,创造更多的奇迹成为可能。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颁发的青年批评家奖只是一个开始。
活在真实中,就意味着对存在的关怀、对不幸的同情以及面对“一张张被苦难、压迫、不公正舔干了生气的脸”时,发出置疑、追寻的勇气。理论在他这里不再是一些虚无主义和高大框架,而是和文字合璧成冲击那些人世中麻木、冷酷角落的武器,他所表达的是常识,是很多人不敢说的真话而已。一个文学评论者独立思考的不妥协立场,从纷繁的思绪中脱身,从文字的行云流水间喷薄而出,在文学逐渐取消意义设定的年代,告诉不再习惯真实和纯洁人们,写作不是一种盲目的游戏,而是一种对当下语境的思考和对真相无所顾忌的表达。
谢有顺在《怯懦在折磨着我们》一文中所提到,“为了让后人能够摸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灵魂,需要有一些人在怯懦者的残骸中勇敢地站立起来,把我们所遭遇,所忍受,所看见的苦难与耻辱写下来,用我们的心灵与道德将它写下来。今后的文学若还有意义的话,我想就在于此。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了,我们渴望在真实中进入21世纪。”
事实上,我依然生活在这本书当中,没有出来……
读谢有顺的书,你的大脑无法停止思考和痛苦,每一页似乎都要认真咀嚼才能与之在文字中共舞,这样的阅读方式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抑,于是,我决定看一会儿《憨豆先生》。也许,这就是在苦难与阳光中阅读吧……
2002年5月13日
阅读过程所带来的压抑让我在阳光灿烂的中午,没有任何食欲。将我的感受表达出来,也许才是走出这本书的正确途径,而不必靠周星驰和憨豆的搞笑。事实上,在听了中文系老师说搞笑背后小人物抗争命运的悲哀之后,我开始觉得他们真的不再能给我带来快乐了。文学让一个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当一个简单的事物太多的意义,一点单纯的快感都被无情结构之后,我们是不是更加丧失了本就罕有的快乐?
谢有顺说,“我有什么理由漠视自己的生存境遇呢?鲁迅的伟大,我认为,首先就在于他对自身为奴的境遇有深刻的自知,他于是有了斗争的起点……这是一种内在的斗争,我对现实的矛盾、怀疑、追询也由此展开,而心灵一旦向这些事物开放,就会很自然地感觉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所传递过来的切肤之痛。”
他那些充满激情与梦想、赤诚与勇敢的文字,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将语言纠结斗争的张力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无畏的展示现实和心灵的痛苦,“他发出的,不是世俗的人生的感叹,而是从精神天国投射向世俗人生的一道救赎之光”。
贾平凹压抑不住内心对于谢有顺的赞美,“当谢有顺在《小说评论》的专栏文章一篇篇发出来的时候,我到处打问着:这是谁?他终于从咸阳机场的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年轻得连胡须还没有长黑的后生,站在了面前,那一瞬间里我是哦了一声,如突然被谁撞了腰。我不是不服人的人,也不是见人便服者,但从那以后,我是那样地喜欢和尊敬着这个南方的小伙。”同样的称赞,著名作家和学者余华、北村、孙绍振、朱大可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文字中说过。
从他《南方 都市报》同事的文字中,谢有顺的平易近人和淡泊从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总觉得这样一个从现实的冲突和痛苦中写作、不断探询生存的理想和价值的、愤世嫉俗、与人格格不入的孤单的写作者,如余杰,但事实似乎不同,现实生活的低调与淡泊,除了天生性情之外,更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文坛高手所为,他不必为了取宠于大众而故作喧哗之音,能够于浮躁社会之中存平和淡雅的心境,创造更多的奇迹成为可能。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颁发的青年批评家奖只是一个开始。
活在真实中,就意味着对存在的关怀、对不幸的同情以及面对“一张张被苦难、压迫、不公正舔干了生气的脸”时,发出置疑、追寻的勇气。理论在他这里不再是一些虚无主义和高大框架,而是和文字合璧成冲击那些人世中麻木、冷酷角落的武器,他所表达的是常识,是很多人不敢说的真话而已。一个文学评论者独立思考的不妥协立场,从纷繁的思绪中脱身,从文字的行云流水间喷薄而出,在文学逐渐取消意义设定的年代,告诉不再习惯真实和纯洁人们,写作不是一种盲目的游戏,而是一种对当下语境的思考和对真相无所顾忌的表达。
谢有顺在《怯懦在折磨着我们》一文中所提到,“为了让后人能够摸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灵魂,需要有一些人在怯懦者的残骸中勇敢地站立起来,把我们所遭遇,所忍受,所看见的苦难与耻辱写下来,用我们的心灵与道德将它写下来。今后的文学若还有意义的话,我想就在于此。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了,我们渴望在真实中进入21世纪。”
事实上,我依然生活在这本书当中,没有出来……
读谢有顺的书,你的大脑无法停止思考和痛苦,每一页似乎都要认真咀嚼才能与之在文字中共舞,这样的阅读方式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抑,于是,我决定看一会儿《憨豆先生》。也许,这就是在苦难与阳光中阅读吧……
2002年5月13日
前一篇:写博客为什么?
后一篇:人情为何平淡·城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