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腹有诗书气自华苦度六月诗历传统文化酷暑杂谈 |
分类: 心之旅 |
六月诗历十七日:唐·韩偓、
宋·黄庭坚、陈与义、陆游、陈文蔚、赵蕃


唐·韩偓《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
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
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
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
【清暑】1.消除暑热;避暑。
2.晋宫殿名。
【异香】1.气味异常浓烈的香料。 2.异常的香味。
【龙章】1.龙纹;龙形。
2.指龙旗。 3.皇帝的仪仗。唐温庭筠《湖阴词》:"白虬天子金锽铓,高临帝座回龙章。"亦借指皇帝。 4.指得专征伐的大将之旗。
5.画或绣龙之服。天子之服。语出《礼记.明堂位》:"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6.衮龙之服和章甫之冠。
7.喻不凡的文采﹑风采。 8.对皇帝文章的谀称。
【犯斗】神话传说天河通海,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年年八月海上木筏按期往来,便带粮乘筏,泛游至天河,见到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又相传汉张骞出使大夏,寻河源,乘槎见所谓牛郎织女。见周密《癸辛杂识前集.乘槎》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后以"犯斗"指登天。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
聪敏好学,十岁能诗,得到姨父李商隐赞誉。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著有《玉山樵人集》。

宋·黄庭坚《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席帽】古帽名。以藤席为骨架,形似毡笠,四缘垂下,可蔽日遮颜。
【枯萁】枯萎的豆秸。
【午枕】午睡的枕头。多指午睡。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宋·陈与义《六月十七夜寄邢子友》
暑雨虽不足,凉风还有余。
乐此城阴夜,何殊山崦居。
月明苍桧立,露下芭蕉舒。
试问澄虚阁,今夕复焉如。
【何殊】犹何异。
【山崦】山坳;山曲。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宋·陆游
《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
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
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
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祸素秋来。
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
【火云】红云。多指炎夏。
【河朔】指"河朔飮"。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初学记》卷三引三国魏曹丕《典论》:“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后因以“河朔饮”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
【息肩】1.肩头得到休息,比喻卸除负担的责任:俟息肩,则勉力赋诗。
2.停留休息: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宋·陈文蔚
《六月十七夜待月》
凝伫虚亭未惬心,清光隐隐隔疏林。
欲观玉鉴呈全体,独倚朱栏到夜深。
【凝伫】凝望伫立;停滞不动。
【未惬】犹不满意。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宋·赵蕃
《六月十七夜出寺门骤有所闻疑水与风即而观之》
骤得疑倾峡,徐行若泛潮。
胡为隔田亩,而不度林椒。
爽气虽能及,作波不可招。
不眠如有待,冲口漫成谣。
【泛潮】1.亦作"泛潮"。
2.犹回潮。指地面和粮食﹑衣服等物,由于空气湿度很大,或在地下的水分上升时,变得潮湿的现象。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侨居信州(州治在今江西玉山上饶)。北宋朝散大夫赵旸曾孙,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学者、理学家。
以曾祖荫入仕,初任州文学,后任浮梁县尉、连江县主簿、太和县主簿。调任辰州司理参军,为辨冤狱与郡守力争,罢官。后绝意仕途,归隐玉山。
宋理宗即位(1224年),召为太社令,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皆辞。朝廷下诏予祠,依直秘阁致仕。
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以八十七岁高龄辞世。景定三年(1262),秘阁修撰郑协等请谥,朝廷追谥“文节”。
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