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古风苦度南北朝·萧悫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北朝·萧悫《听琴诗》《屏风诗》《奉和咏龙门桃花诗》《奉和冬至应教诗》《上之回》《飞龙引》《奉和初秋西园应教诗》《春日曲水诗》《奉和望山应教诗》
《听琴诗》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闲馆】宽广的馆舍。
【夕阴】傍晚阴晦的气象。
【至人】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
【高情】1.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2.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 3.敬词。深厚的情意。
《屏风诗》
秦皇临碣石,汉帝幸明庭。
非关重游豫,直是爱长龄。
读记知州所,观图见岳形。
晓识仙人气,夜辨少微星。
服银有秘术,蒸丹传旧经。
风摇百影树,花落万春亭。
飞流近更白,丛竹远弥青。
逍遥保清畅,因持悦性情。
【明庭】1.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 2.圣明的朝廷。
【非关】不是因为﹔无关。
【游豫】1.指帝王出巡。春巡为"游",秋巡为"豫"。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2.游乐。
【读记】阅读书籍。
《奉和咏龙门桃花诗》
旧闻开露井,今见植龙门。
树少知非塞,花高异少源。
论时应未发,故欲影归轩。
秪言经摘罢,犹胜逐风翻。
【旧闻】指社会上过去发生的事情,特指掌故、逸闻、琐事等。
【露井】没有覆盖的井。
【龙门】1.比喻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2.古代科举试场的正门,后喻指科举中式为登龙门: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3.堤坝合龙前的缺口。
《奉和冬至应教诗》
天宫初动磬,缇室已飞灰。
暮风吹竹起,阳云覆石来。
拆冰开荔色,除雪出兰栽。
惭无宋玉辨,滥吹楚王台。
【缇室】古代察候节气之室。该室门户紧闭,密布缇缦,故名。
【飞灰】1.律管中飞动的葭灰,古代以此候测节气。 2.飞扬的灰烬。
《上之回》
发轫城西畤,回舆事北游。
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
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
岁馀巡省毕,拥仗返皇州。
【发轫】〈书〉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 开始出现:~之作
ㄧ新文学运动~于五四运动。
【西畤】古代帝王祭祀白帝神的地方。
【清警】1.机智敏锐。
2.旧时帝王出行,清除道路,警戒行人。 3.清新而警策。
【画旒】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巡省】巡行视察。
【皇州】帝都;京城。
《飞龙引》
河曲衔图出,江上负舟归。
欲因作雨去,还逐景云飞。
引商吹细管,下徵泛长徽。
持此凄清此,春夜舞罗衣。
【河曲】河流弯曲的地方。
【衔图】1.《春秋合诚图》:"黄帝游玄扈雒水上,与大司马容光等临观,凤凰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又《尚书中候握河纪》:"尧即政七十年仲月甲日至于稷,沈璧于河,青云起,回风摇落,龙衔马图,赤文緑色,自河而出,临坛而止,吐甲回遰。甲似,广九尺,有文,言虞﹑夏﹑商﹑周﹑秦﹑汉之事,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后以"衔图"为仁君在位之典。
2.衔环图报。
《奉和初秋西园应教诗》
池亭三伏后,林馆九秋前。
清泠间泉石,散漫杂风烟。
蕖开千叶影,榴艳百枝然。
约岭停飞旆,凌波动画船。
【林馆】林园馆宇。
【九秋】1.指秋天。
2.指九月深秋。 3.九年。 4.曲名。
【清泠】1.清凉寒冷。
2.谓风神隽秀。 3.形容声音清越。 4.水名。
【泉石】指山水。
【散漫】1.弥漫四散;遍布。
2.零星,零碎。 3.无拘无束;任意随便。 4.指注意力分散﹐不专心。
【风烟】1.风与烟(或雾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指朦胧的景物: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比喻战乱:不管风烟家万里,五更怀里啭歌喉。
《春日曲水诗》
落花无限数,飞鸟排花度。
禁苑至饶风,吹花春满路。
严前片石迥如楼,水里连沙聚作洲。
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
分流绕小渡,堑水还相注。
山头上望水云,水底看山树。
舞馀香尚存,歌尽声犹住。
麦垄一惊翚,菱潭两飞鹭。
飞鹭复惊翚,倾曦带掩扉。
芳飙翼还幰,藻露挹行衣。
作品赏析
描画春景,自然是少不得画花。因此此诗起笔,即有一种春花照眼之感:“落花无限数”——当你猛一踏入皇家苑囿,便被那紧锁的缤纷春色映得惊喜不已了:满眼的落花,锦重重的,早已数不胜数;而在繁枝茂叶间,依然有桃飞李飘、纷纷扬扬。以至于那莺鸟翩飞之时,不仅要穿过葱茏佳木,且须“排”开烂漫花云——“飞鸟排花度”,一个“排”字,表现落花之“无限”,真是又精当、又动人。它在读者眼里,展开了多么香浓的、流动的春意!
这里虽然是森严的“禁苑”,终归也不过是“禁”住了布衣平民,又岂能禁得住插着翅膀的“风”?你看它们早已活活泼泼、成群结队、毫无顾忌地闯了进来。时而撩拨枝头的花,时而抚弄池畔的草,于是一切陡然焕发了生气。不过风亦不过是一个信使罢了,紧随其后的,还有春之婀娜轻盈的步履。它步履飘处,便绽开“满路”的花,简直鲜灵芳菲,似可闻到它的如兰气息,似可见它的嫣然笑影。
正是这一切,引来了宝马香车、袅袅鸾铃。一群达官显贵,终于喜滋滋地露面了。因是由远而近,那一片嶙峋的山石,自远处看去,恰如林木掩映中挺立的楼阁;近处的苑池,大约还是活水,细沙被涓涓水流冲带着,积淀之处,又仿佛江河中耸起的汀洲。这些贵宦们平日里居于深宅大院,见惯了雕梁画栋,一旦有机会与大自然(禁苑往往依自然山水而建)亲近,心情自然欢畅。他们过树穿花,耳际有莺韵的流鸣(虽然“欲断未断”),脸庞吹拂煦和的风。诗人状春风之态而下一“流”字,恰是抓住了春风吹面不寒、轻柔如水的特征。而一个“复”字,更给人以亲热友好的感觉,仿佛久违的故人,再度来到了你面前。这一组象随诗人目力所及,自远而近写来,有听觉亦有触觉,又层次且富于动感,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当同僚们还流连于“分流”绕“渡”、“堑水”回注的水畔时,诗人已然登上山头。山虽然不高,下临一片淡蓝在湖泊,清清亮亮的,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云影投映其中,越发显得飘忽多姿;走下山去,来到湖畔,此刻晃动在水中央的,又多了方才登过的青峦,以及那濛濛的绿树——诗人展现云天、山树,偏偏又从登高、近观之间,借一片湖水映漾,便显得那么空灵轻盈!接着人们又会聚于水榭旁,面对旖旎如画的背景,观赏乐伎的轻歌曼舞。但对这歌舞场景,诗人却未做正面描述,大约是唯恐破坏了这春日曲水的美好韵致吧?他唯在“舞余”、“歌尽”之际,让你呼吸、倾听一下尚还缥缈在空气中的衣裾之“香”,以及袅袅不绝的歌之余韵,便可知你对此景象的多少动人回味和遐想了。
现在终于到了回车返驾的时候,这回返之途,也依然充满了画意与诗情:碧绿的麦垄间,蓦然飞起一只五彩斑斓的翚;接着又见两只白鹭,从长满菱藻的清潭扑楞楞飞出。一个“惊”字表明:它们之离开麦垄、清潭,原是受了返驾的车音所惊。但因而使诗人对春景的描摹,捕捉到了多么富于动态和色彩的一笔读者还须注意的是,这一切有都是在落日(“倾曦”)余晖的映照之间,所以应当更有一种苍茫、缤纷的美感。澄鲜的空气、亲切的晚风,散发着淡淡的花香。诗人的帷车(即“幰”),就这样驾着“芳飙”轻疾前行;树叶上的露水,仿佛还舍不得游人的归去,时时随枝叶的摆动,多情地沾湿了人们的衣衫......
这首诗基调轻快,描绘春日曲水之景,颇具行云流水的轻盈之美;着色亦淡雅清丽,毫无浮艳华靡之憾。作为一首表现禁苑赏春的闲暇之作,自有一股喜悦的意趣流淌其间。倘若不求其情志的深沉,则不失为一首写景的好诗。
《奉和望山应教诗》
仙游本多趣,复此上秋初。
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
峰形疑鸟翅,塞路似狼居。
瞩望情无已,词殚意有馀。
【仙游】1.婉指人死,谓游于仙境:太后仙游不返。
2.指道士远游求仙访道:仙游未曾歇。
【上秋】孟秋。指农历七月。
【塞路】充塞道路。言其多。
【狼居】即狼居胥山。
【瞩望】1.期望;期待:全家人都瞩望着你成为有出息的人。
2.注目;注视: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全国人民都瞩望着他们。
【无已】1.不倦,不怠。
2.无止境;无了时。 3.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