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365魏晋·刘桢《斗鸡诗》《杂诗》《射鸢诗》《诗》(4首)

标签:
365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酷暑魏晋·刘桢 |
分类: 心之旅 |
魏晋·刘桢
《斗鸡诗》《杂诗》《射鸢诗》《诗》(4首)
《斗鸡诗》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
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斗鸡诗》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刘桢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把鸡的距、眼、尾、翅的描写,同其立、踏、扑、跳的动作结合起来,既写出了鸡的雄风,又暗示了争斗场面的激烈。借物寓志,托物抒情,表达诗人欲立功建业的雄心壮志。全诗气势振荡,声咏强劲。
注释
斗鸡:古代的一种娱乐(也包含赌博性质)活动。
丹鸡:占俗盟誓和祭祀所用的赤毛雄鸡。丹,红色。被(p):通“披”。华采:华丽的彩衣。釆,同“彩”。
距:鸡爪,也专指鸡足后突出如距的尖骨,争斗时用以刺对方。古代,斗鸡的爪子都套有金属外套,而且特意磨过,很锋利。
扬:抖。炎威:雄威、威风。
中唐:大门至厅堂之间的路。
玉除:玉阶,用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或用作石阶的美称。除,台阶。
嗔(chn)目:睁大眼睛、瞪着眼睛。
长翘(qiào):长尾、长长的尾巴。翘,尾毛。
劲翮(hé):矫健的翅膀。劲,强劲有力。翮,本指羽茎,此指翅膀。敷(f)张:铺展、展开,此谓奋力展开。
勾喙(huì):尖嘴,像钩子一样的嘴。勾,弯曲。喙,嘴,特指鸟兽的嘴,这里指斗鸡的嘴。
电击:像闪电一样快。
白话译文
大红公鸡披着华彩毛羽,一双趾爪光如锋刃剑芒。
只见它们一展炎威雄风,会战在大门至厅堂的路上。
看它尖利的长爪踏踩着玉阶,发怒的双眼燃烧起凶猛的火光。
长长的尾翅搅起阵阵惊风,有力的双翅正铺展伸张。
轻捷地奋起尖嘴利爪,时而闪电般进击,时而腾跃飞翔。
创作背景
该诗当作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后,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与陈琳、王粲、徐干、刘桢、应玚等人于邺中宴游,彼此诗赋唱和,诸人多有同题之作。宫廷游宴中常有的一种游戏就是斗鸡。曹植、应玚等都有《斗鸡诗》。作者也应当是于此时在魏宫中观看了斗鸡之后,才有此作。
文学赏析
诗一开篇,作者便运用生花妙笔,极力渲染鸡的风姿,显得异常的神气:“丹鸡披华采,双距如锋芒。”雄鸡本来就以色彩绚丽著称,而这只斗鸡更是不同凡响:它火红如丹,羽毛华美,仿佛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彩衣;那一双尖爪,锐利无比,宛如刀锋箭芒。如此的雄姿,如此的气势,真是先声夺人,定能取胜。
接下来的两句,视鸡为人,点出此鸡参加争斗的原因:“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这次游戏是主人闲极无聊,为了与众宾客取乐,才驱使鸡争斗的。而诗人则发挥想像,独出心裁,代鸡言志,说自己所以出斗,是为了一展雄姿,扬威中唐,以示不可战胜的实力。这样,变被动为主动,视无情为有情,极有韵致。
接着,再回到斗鸡的形象上来,描摩临战前的气势:“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鸡也和人一样,既然参加争斗,想战胜对方是必然的。为此,它研究敌手,做到有备无患。这里的“探”字,写出了斗鸡斟察地形、窥视时机的心态。“嗔目”二字更见生动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表现了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加上“含火光”三字的配合,这一触即发之势,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四句,描写争斗时的情景。经过一番“嗔目”的蓄势,战斗突然展开了:“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斗鸡腾起,那长长尾巴带来一股强风,令人惊心动魄;矫健的翅膀,也随之张开,上下翻动,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写得相当逼真,千载如见。攻击既已展开,诗人自然不能停留于此,所以他又继续写道: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两鸡相斗,无所不用其极,利爪攻击自然不可忽视,但勾喙施展更为重要,它可以啄得对方羽毛飞扬,冠血四溅,乃至遍体鳞伤。“电击”,状写斗鸡进攻之凌厉、迅疾,像电闪一样快捷。“复还翔”,描述斗而又分,分而又斗,奔腾跳跃,上下翻飞,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决出胜负。据应玚《斗鸡诗》记载,这次斗鸡时间很长,所谓“芥羽张金钜,连战何纷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因此刘桢以“电击还复翔”结束全诗,不言胜负,给人留下想像空间,余韵无穷。
此诗用绝大部分篇幅刻画丹鸡的形象与气势,与专门叙述情节、描写场面有所不同,故此篇既可视为娱乐诗,亦可视为咏物诗,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名家点评
南北朝·梁·钟嵘《诗品》:“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庆元《三曹诗选评》:“刘桢该诗(《斗鸡诗》)描写还算细致,可惜未能写出斗鸡的神采。”
《杂诗》
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
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
沉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
释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观。
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
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
【职事】1.职务;职业。
2.任职。 3.旧时官吏仪仗的一种。即官品牌。
【填委】纷集;堆积。
【文墨】1.文书辞章。也指写文章:粗通文墨|公诚之心形诸文墨。
2.法律条文公案判状:躬操文墨。
【驰翰】犹驰毫。
【未暇】谓没有时间顾及。
【暇食】犹言坐食,悠然而食。
【日昃】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
【沉迷】1.专心致志:他沉迷在科研课题中。
2.迷惑;深深地陷入:沉迷不悟|沉迷声色。
【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射鸢诗》
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
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
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
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
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
【鸣鸢】1.在旌旗上画张口状的鸱,遇风揭举,用以警众。《礼记.曲礼上》:"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孔颖达疏﹕"鸢﹐今时鸱也。鸱鸣则风生﹐风生则尘埃起;前有尘埃起﹐则画鸱于旌首而载之﹐众见咸知以为备也。"《后汉书.马融传》﹕"六骕騻之玄龙﹐建雄虹之旌夏﹐揭鸣鸢之修橦。"李贤注﹕"鸢﹐鸱也﹐音缘。鸣则风动﹐故画之于旌旗以候埃尘也。"后因借指狂风大作。
2.鹞鹰。
【横怒】震怒,暴怒。
【发机】1.拨动弩弓的发矢机。
2.指供发动的机关;也指发动机关。 3.开始行动的时机。 4.启发机杼。多指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5.施展机谋。
6.显示机微的迹象。
《诗》
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
条柯不盈寻。一尺再三曲。
隐生置翳林。控倊自迫速。
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
【畦畤】古时帝王祭祀白帝的处所。
【素木】没有油漆雕饰的白木器皿。
【条柯】枝条。
【隐生】犹隐居。
倊,形容困的样子。
《诗》
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
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
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
【翩翩】1.飞行轻快貌。
2.行动轻疾貌。 3.飘动貌。 4.连绵不断貌。 5.形容风度或文采的优美。 6.欣喜自得貌。 7.宫阙高耸凌空貌。 8.高远貌。
9.花言巧语。翩,通"谝"。
【青雀】1.鸟名。桑扈的别名。
2.鸟名。即鹢。水鸟名。 3.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4.见"青雀舫"。
5.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的小字。
【栖窜】逃匿,逃窜。
【茨棘】1.蒺藜与荆棘。泛指杂草。语出《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郑玄笺:"茨,蒺藜。伐除蒺藜与棘。"
2.喻困难的处境。
【丹丘】1.亦作"丹邱"。
2.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诗》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
低昂倐忽去。烱若风中烛。
【民生】1.人民大众的生活:民生在勤|国计民生。
2.民众:民生以德义为本。
【局促】1.狭小:房间太~,走动不便。 2.〈方〉(时间)短促:三天太~,恐怕办不成。
3.拘谨不自然:~不安。也作侷促、跼促。
《诗》
青青女萝草。世依高松枝。
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
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
【女萝】1.亦作"女罗"。
2.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王逸注:"罗,一作萝。"《汉书.礼乐志》:"丰草葽,女罗施。"唐元稹《梦游春》诗:"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古直《哀朝鲜》诗:"女萝附松柏,妄谓可始终。"一说亦泛指菟丝子。参阅《广雅.释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四.松萝》。
【分惠】分得利益,分到好处。赀,计量。
后一篇:285、南北朝·萧悫诗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