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暮春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李白修养 |
分类: 诗词学习 |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城见杜鹃花》《宿巫山下》《赠钱征君少阳》《月下独酌·三月咸阳城》《古风·咸阳二三月》《清平乐·禁庭春昼》《春怨》《春日醉起言志》《春日游罗敷潭》《江南春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随君
一作:随风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是李白晚年在宣城(今属安徽)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的子规鸟、杜鹃花均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四川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
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李白已是迟暮之年。李白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写下此诗。
蜀国:指四川。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白话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宿巫山下》
[唐] 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宿巫山下》描写了巫山下桃花飘流水、清风携细雨的早春景象,运用了抒情的表现形式与反衬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并以宋玉在楚王时期的大展身手来反衬作者的仕途失意,使得怀才不遇的心情显得更加浓郁与凄凉。
开元十三年冬,李白因三峡不通航,滞留于巫山一带,因此他在万县停留,登临西山(后来改名太白岩),一直等到开元十四年春汛来临时才得以离开,写下了《宿巫山下》。
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楚辞》:“哀高丘之无女。”王逸注:“楚有高丘之山。或云:高丘,阆风山上也。”旧说:高丘,楚地名也。《太平寰宇记》巫山县有高都山。《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高丘,盖高都也。宋玉,据《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
白话译文
昨夜在巫山下过夜,满山猿猴,连梦里都仿佛听到它们的哀啼。
桃花漂浮在三月的绿水上,我竟然敢在这时候下瞿塘。
疾风将雨吹至南方,淋湿楚王的衣裳。
我在高高的山岗,怀念那宋玉,为什么给楚王写出那么美丽的文章,看到这古迹,让我热泪满眶。
《赠钱征君少阳》
[唐]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赠钱征君少阳》是李白写给友人钱少阳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171卷第14首。首联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颔联紧承上联,借景抒情,以“各”字串联主线,既写人之志,亦是述已之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颈联讲述暮年隐居的生活情趣,蕴含更多的无可奈何、借酒浇愁的味道。尾联借用吕尚的典故,流露出建功立业“也未迟”的抱负。
此首赠诗既写出了李白的良好愿望、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也暗藏李白暮年的雄心壮志和忧愤心情、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不满。
此诗大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一作《送赵云卿》,是李白写给钱少阳的赠诗。李白至晚年,很是推崇‘商山四皓’的济世之心和佐君之功,所以李白对“四皓”似的老者钱少阳也极为推重,甚至在《赠潘侍御论钱少阳》诗中称钱少阳是‘眉如松雪齐四皓’。李白在诗中说他们两人“两鬓各成丝”,都已经老了,因此李白劝钱少阳要及时行乐,但也希望钱少阳能得到皇帝的征召,见用于世。此诗李白以饮酒慨叹人生短促,赞扬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渴望一遇帝王建功立业、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注释
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为征士,君为尊称。
三月时:指暮春。
秉烛:以蜡烛照明。
投竿:钓鱼。姜太公未遇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据考证,这时钱少阳已八十余岁,所以用吕尚的典故。
白话译文
举起白玉杯痛饮美酒,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
春风还能吹拂几日,您我两鬓各已斑白。
秉烛夜游唯须饮酒,此时投竿垂钓也许未迟。
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
《月下独酌·三月咸阳城》
[唐] 李白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四首》之《三月咸阳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三月咸阳城》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注释
“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径须:直须。李白《将进酒》诗:“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穷通: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汉书·谷永传》:“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唐李商隐《戏赠张书记》诗:“别馆君孤枕,空庭我闭关。”
译文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古风·咸阳二三月》
[唐] 李白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古风·咸阳二三月》为《古风五十九首》的第八首。此诗用对比的手法,为读书人鸣不平。全诗分两段。“方及时”以上为第一段,写卖珠儿仅凭容貌的“姣好”,成为面首,结交王公,挥金如土,享尽荣华。“子云”以下为第二段,写扬雄献赋抄《玄》,身老鬓白,几不得脱死。诗人在这里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不仅是两个个体,而主要是两个典型形象。诗人用他们揭示了一种极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最后一句“但为此辈嗤”是两个形象的交汇点,他使得两种对比,更为强烈。
此诗为李白感事而讽之作,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在京之时。王琦注:唐仲言(唐汝询)曰:此刺戚里骄横而以子云自况,所谓“绿帻”必有所指。
注释
咸阳:秦汉都城,此代指长安。
“绿帻”二句:此用汉董偃事。《汉书·东方朔传》:(汉武)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午死,主寡居,近幸董偃。始偃与母以卖珠为事,偃年十三,随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至年十八而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为人温柔爱人。以主故,诸公接之,名称城中,号曰董君。主因推(举荐)令散财交士,令府中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安陵爰叔与偃善,谓偃曰:“足下私侍汉主,挟不测之罪,将欲安处乎?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则上知计出于足下,则安枕而卧者,无惨怛之忧。”偃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悦,更名窦太主园为长门宫。上以钱千万从主饮。后数日,上临山林,主自执宰(亲自操作)蔽膝,道入,未坐定,上曰:“愿谒主人翁。”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谢。有诏谢,主簪履起,自东厢自引董君。董君绿帻傅鞲(着皮质袖套)随主前,伏殿下。主乃赞(赞礼):“馆陶公主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谒。”因叩头谢,上为之起。有诏赐衣冠上。当是时,董君见尊不名,称为主人翁,饮大欢乐。主乃请赐将军列侯从官金钱杂缯各有数。于是懂君贵宠,天下莫不闻。绿帻,绿帽子。贱人之服。
“子云”二句:汉代辞赋家扬雄,曾向皇帝献《长杨赋》。不晓事:不通达时务。杨修《答临油侯笺》:“吾家子石,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据《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孝成帝时,待诏承明之庭,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以风。哀帝是,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依附)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访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又,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收雄,雄从阁上自投下,几死。”
草玄:扬雄晚年曾作有《太玄经》。
投阁:用扬雄事。汉扬雄校书天禄阁时,刘棻曾向扬雄问古文奇字。后刘棻被王莽治罪,株连扬雄。当狱吏往捕时,雄恐不能自免,即从阁上跳下,几乎摔死。后有诏勿问,但京师纷纷传语:“惟寂寞,自投阁。”
白话文
二三月的咸阳城,宫柳发出像黄金一样的嫩枝。有一个戴着绿头巾的家伙,原本是卖珠子的轻薄少年。日暮之时,他醉酒而归,骑在白马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冶游所到之处,人们都仰而避之,害怕他的气焰。扬子云老不晓事,到了晚年还献什么《长杨赋》到了皇帝手中时,扬雄已老,满头白发还在写《太玄经》。他的投阁之举实在令人叹息,只落得个为此辈小儿嘲笑的悲惨下场。
《清平乐·禁庭春昼》
[唐] 李白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试想:“百草巧求花下斗,祗赌珠玑满斗”,若非皇后、贵妃,谁能下得了如此赌注?“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既然是“残妆”、“闲舞”,则此事不可能发生在玄宗与一般妃嫔或歌舞艺人之间,也不可能发生在某个正式场合,而只能是“金屋妆成娇侍夜”的杨妃与玄宗的居室即兴之事.这种宫闱秘事,外人怎能得知?词中女主角恃宠放娇之态可掬,当时宫中除太真外,再无第二人能如此.作者完全是通过杨妃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并以第一人称写作的。
《春怨》
[唐] 李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这首《春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内心产生的忧愁苦闷之情。
那呆子骑着白色骏马,黄金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
我这里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人还未入睡。
落花乘春风飞入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一个人!
《春日醉起言志》
[唐] 李白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春日醉起言志》中,写作者融化在酒的温柔乡,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躲避在自然与音乐的宁谧之境,用及时行乐的洒脱姿态来化解失意,隐含了作者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此诗深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但写得流丽酣畅,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嫉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同流合污,很快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官场的黑暗污浊,内心感到十分苦闷,常常以酒浇愁,这首诗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此诗前人或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居东鲁时的作品,或认为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李白居安陆时所作。
注释
前楹:厅前的柱子。
眄
(min):斜视。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化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像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春日游罗敷潭》
[唐] 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
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春日游罗敷潭》叙写游罗敷潭的经历,描绘了罗敷潭赏心悦目的美景。全诗写得朴实自然,不露雕痕,却在朴实中隐含了人生的哲理: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的东西才会去珍惜。
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攀崖度过绝壑,顺水游玩寻到回溪。
云就从眼前的石头上飘起,我被这满山的鲜花迷倒。
一直在这里留连忘返,直到太阳西下,群山隐隐。
《江南春怀》
[唐] 李白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注释】
《埤雅》:黄鸟,亦名黎黄,其包黎黑而黄也。鸣则蚕生。韩子曰“以鸟鸣春”,若黄鸟之类,其善鸣者也。阴阳运作推侈,时至气动,不得不尔,故先王以候节令。
《楚辞》:“岁既晏兮孰华予。”王逸注:“晏,晚也。”
《楚辞章句》:谢,去也。金阙,犹金门。“长歌谢金阙”,见不复有仕进之意。
【译文】
青春能持续多长时间,春天黄鸟鸣个不停。
人在天涯,不知回乡的路在哪里,江湖游荡,白了头发。
身影迟滞在楚关的月下,心却飞往秦塞云中。
此身此世特别烂漫,田园也久已荒芜。
眼看又到年终,应该何去何从?高唱长歌谢别金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