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暮春古典文学三月诗历传统文化修养 |
分类: 心之旅 |
三月诗历十八日:唐·温庭筠
宋·范祖禹、强至、方回、赵蕃、范成大、韩琦
《三月十八日雪中作》
唐·温庭筠
芍药蔷薇语早梅,不知谁是艳阳才。
今朝领得春风意,不复饶君雪里开。
饶:任凭,尽管。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三月十八日雨后访张二十五以诗见寄次其韵》
宋·范祖禹
池上鱼相乐,林间鸟不惊。
雨余荷气湿,风动水纹生。
俗客心犹爽,高人兴自清。
何时作邻里,卜宅翦榛荆。
雨余:犹雨后。荷气湿,荷叶积雨,风吹雨滴。
俗客:指尘世间人,与神仙或出家﹑隐逸之人相对。
高人:〈书〉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道家人物。
卜宅:选择住地: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榛荆:犹荆棘。形容荒芜。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御水】宫禁中的河水。
【通津】1.四通八达之津渡。
2.喻显要的职位。
【载籍】书籍;典籍。
【故老】1.元老;旧臣。
2.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3.前朝遗老。
【金貂】1.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汉始﹐侍中﹑中常侍之冠﹐于武冠上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2.借称侍从贵臣。
【为政】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指执政者。 3.处理政事。 4.做主。
5.作宫。
【从俗】1.依从习俗。
2.顺从时俗。
《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 高诱
注:“鷁,大鸟也。画其像著船头,故曰鷁首。”后以“画鷁”为船的别称。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壬子三月十八日游御河二首》
宋·强至
彩舟徐动信春风,丞相行春乐意融。
花底马蹄追暮鸟,柳梢旗尾挂晴虹。
驱驰造化三篇里,摆落尊荣一笑中。
何况佳辰偏宴客,酒樽东阁不曾空。
行春:谓官吏春日出巡。 泛指游春。
晴虹:灯的别名。
驱驰:1.策马快跑。 2.喻奔走效力。
3.指辛苦;勤劳。
造化:1.创造演化,指自然界自身发展繁衍的功能。 2.指自然界。
3.福分;命运。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三月十八日甲子晴》
宋·方回
夜夜春寒渐觉轻,桐花十日过清明。
去年稔更今年稔,壬子晴兼甲子晴。
楼阁相望饶客醉,干戈不用保农耕。
老儒八十心无事,依旧吟窗剔短檠。
稔,熟,收成。
吟窗:诗人居室的窗户。
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三月十八日》
宋·赵蕃
巴陵一月雨不休,岂惟人病天亦愁。
蚕饥麦腐谷种坏,农夫田妇呼天求。
巴邑有客方倦游,杭湖欲归思具舟。
冥冥政尔羡归雁,拍拍安得从轻鸥。
远书数月绝不得,尔穷故与吾仿佛。
或云此雨只此域,又道淋淫遍江国。
夜来痛饮不知极,终日破床成兀兀。
感期风雨忆江东,诗就鸟栖窗纸黑。
具舟:准备船只。
【政尔】正尔;正当。政,通"正"。
【淋淫】浸渍。
【江国】1.河流多的地区。多指江南。 2.古国名。在今河南省息县西。
【兀兀】1.勤奋辛劳的样子:兀兀以穷年。
2.昏昏沉沉的样子:终年醉兀兀。极:急。
【鸟栖】鸟栖息。亦谓如鸟之栖息,形容固守。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侨居信州(州治在今江西玉山上饶)。北宋朝散大夫赵旸曾孙,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学者、理学家。
以曾祖荫入仕,初任州文学,后任浮梁县尉、连江县主簿、太和县主簿。调任辰州司理参军,为辨冤狱与郡守力争,罢官。后绝意仕途,归隐玉山。
宋理宗即位(1224年),召为太社令,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皆辞。朝廷下诏予祠,依直秘阁致仕。
《壬辰三月十八日石湖花下作》
宋·范成大
夜饮海棠月,朝漱山茶露。
臞儒槁木形,受用侈如许!
荆扉隔黄尘,谁识花岛路。
惟有瘦筇枝,共饱园中趣。
林神酿余春,政尔美无度。
葱茏千万重,芳意未渠暮。
风香荐秀色,鼎俎谢腥腐。
虽无稻粱谋,扪腹有余饫。
臞儒,清瘦的儒者。含有隐居不仕之意。【受用】享受;得到好处。
【筇枝】筇竹杖。【无度】1.不依法度。 2.不加节制。 3.犹无比。
4.无以度日。
【鼎俎】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 2.泛称割烹的用具。
3.割烹。
【腥腐】腥臭腐败之物。多用于比喻。
稻粱谋,本指禽鸟寻觅食物,多用以比喻人谋求衣食。
【扪腹】抚摸腹部。多形容饱食后怡然自得的样子。 饫,饱食。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壬子三月十八日游御河二首 》
宋·韩琦
其一
寒食初过始及旬,魏都偏重此佳辰。
倾城尽作河生日,匝岸皆如蜡祭人。
几舰神仙疑骇俗,一川笳鼓任同民。
东皇似助熙台乐,并与千门万户春。
魏都,意思为东汉末年曹操魏国的都城。
河生日,以御河通航日作为御河的生日。
蜡祭:祭名。年终合祭百神。语出《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
笳鼓:笳声与鼓声。借指军乐。
东皇:指司春之神。
三月游河魏国风,惬山通日正暄融。
压沙寺古花残雪,过马桥高水饮虹。
众乐自深春色外,万愁俱泯醉吟中。
天公恐雨伤民意,只放轻云暝碧空。
惬山历史词典解释:在今河北大名县北。《资治通鉴》:唐建中三年(782)范阳节度使朱滔等拒朝命,救田悦于魏州,引兵“营于惬山”,即此。
【通日】1.整天。
2.谓有日光通过。
压沙寺,北宋时期,该寺种植有梨树上千棵,每逢梨花盛开季节,都有众多北京大名府居民来压沙寺观赏梨花,是当时大名府城的一大盛事。根据县志和诗文记述,大名府压沙寺在旧府城内西南侧,前是压沙寺,后有长乐坊、中间有梨树阴,梨树间建有许公亭和雪香亭。
康熙《元城县志》和民国《大名县志》记载:“压沙寺景最幽旷尝,植梨千树甘美,异于凡种,每花繁时,邑人士携觞酣赏其下。”也就是说压沙寺景色优美宜人,种植不同品种的梨树有上千棵,春花盛开时,雪白似海,香气袭人,引得大名府官员平民都来压沙寺观赏,并于花下畅饮,强至任元城县令时,就曾经邀请韩琦、苏辙等一些文人墨客在压沙寺梨园饮酒賦诗,“花前烂醉如泥淤,犹恐花过嗟空株,压沙梨开百顷雪,春晚未赏计己疏”。从这首诗看来,压沙寺梨园相当大,竟有百顷之广,因此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宋朝吕夷简判大名时,又在梨园植桃树数千棵,筑亭在其中,后来因他进封许国公、遂名为“许公亭”。韩魏公韩琦在位时,令压沙寺僧人在梨花间建造了“雪香亭”,该亭取自唐朝诗词“梨花白雪香”的句子。
大名府压沙寺所种的梨亦以味美驰名。宋代张邦基著的《枣庄漫录》卷三记载:大名府压沙寺种梨最有名气,有“御园”之誉,原因就在于以嫁接来改良品种:“其栽接之故,先植棠梨大木与枣木相近,以鹅梨条接于棠梨本上,候始生枝条,又于枣木大技上凿一窍,度接活梨条于其中。不一二年,即生合,乃砍去枣上之枝,又断棠梨下千根脉,即梨条已接于枣木矣。结实所以甘而美者。”此梨尤为宋人称道,辽人亦视为粜中珍品,宋人庞元英道:“余奉使北辽,至松子岭,旧例互置酒行,三时方穷腊。坐上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接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己而去,梨己融释。自尔凡所携柑橘之类,皆用此法昧即如故也。”
三朝元老韩琦对压沙寺所产的梨也是赞口不绝,“压沙千亩故封侯,珍果诚非众品同,自得嘉名过冰蜜,谁知精别有雌雄。常滋沆瀣充饥脆,不假燕脂上颊红,四海举皆推美味……”宋代诗人强至诗句“谁将冰蜜共囊封,结实只园颗颗同”。此寺产的梨如“冰蜜”又脆又甜,成为贡品亦是必然。
今天魏县梨与大名城压沙寺梨不是没有关系的,历史上魏县是大名府的一个县,曾几次与大名县和元城具分分合合,魏县毎年举办的梨花节,其前身可追溯到大名府圧沙寺赏梨花的风俗。
【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从俗】1.依从习俗。 2.顺从时俗。
“飏”,是“扬”的古字。
李郭仙:指李膺与郭太
。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韩琦(1008-1075)字雉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时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康定元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两年后以范仲淹等罢政,自请出外,知扬州,改知定州、并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侵占的土地,并加强防御。嘉佑朝,历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出知相州、大名等地。王安石变法,屡次上疏反对,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首脑。存词五首,风韵闲适。著有《安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