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未来战略——兼续郁时代文
(2009-12-15 12:19:36)
标签:
房产 |
分类: 投资 |
昨日《万科“郁时代”来临》一文,因有事出门,仓促收尾。
一种情况是在不触犯股东既有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去做好社会公益事业,做一个社会良企;另一种情况是在不违反国家规章法制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提升投资人的权益。
我想,我个人应当是极其赞誉王石的个人品质的,但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他对企业做的,却并不符合对投资人的利益最大要求。
一个企业,能诚信经营,善待股东、客户和员工,就已经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了,又何必去舍本求末?
昨日,国务院会议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这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对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将带来最深刻的思考,除非是那些做完了就跑的项目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房地产业与医疗行业一样,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被妖魔化的区域,不论红还是黑,进去了都会被人骂得不得不黑了。
在这样一个领域,企业的发展必须做金字塔最尖端的那一部分,否则,迟早将陷入行业的妖魔化暗流。
任何一个接触过房地产销售的人都会知道,穷人区、富人区即使是我们主观上不愿意公开承认,但是在开发商的项目定位中是既有的事实。
即使是同一条街的两侧,地段相同,也会因为环境和物业的规划而产生价格差,并由此而带来住户资产量的群体分布效应。
星河湾现象,或许已经成了大多数全国性房企的重点研究对象,高端、再高端,即使是项目完美程度未必能制胜,也要在销售舆论、定位、定价上向更高端汇集。
于是,许多本质上类似的楼盘,即使是环境布局、物业管理都未必弱于星河湾,却也因为其更出彩的对极高端消费者的定位而获得富人区的认同,并产生极强的共振效应。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也由此踏上百亿和高端品牌形象的舞台。
再者,从企业的经营来说,如前期土建质控、中期的销售团队、后期的物业管理,以最小的人力支出达到最大最好的效果。
而这或许是那些始终是追求着企业运作规模的企业该深深思考的地方,这些企业发展了若干年之后,企业本身的人才储备和行业的储备,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吗?
一旦人才储备和合作方的监控得不到有效管控,那么企业发展面临瓶颈将是必然。上世纪的长虹由彩电大王而陨落的过程或许值得这些追求规模的企业管理者深思。
譬如说万科,在未来,它究竟能承受多大规模的物业管理员工队伍?
在潘石屹soho的物业管理纠纷之后,万科又有多么大的勇气将万科的物管外包?外包之后的万科物业还能拥有如今的吸引力么?
如果不能在物业规模上精兵简政,那么万科之类的规模性房企的脚步或许真的是越来越拖沓,终致无法无能前行。
做高、做精每一个项目,又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是利润率的显著回升,其次是人力支出、管理费用的下降,品牌形象大幅提升,项目研究团队的精益求精,然后还能尽可能避免与那些划拨土地的“公益房”进行价格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的客户群并不见得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尽可能规避行业妖魔化的道德观的舆论追杀。
若此,而何乐不为呢?
当然,此仅为一己之愚见,望诸位读者朋友指正。
By 逍遥狂客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