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诗集《有的声音》跋

(2025-10-14 09:20:42)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散文诗集《有的声音》跋

陈志泽

 

如果从1962108日在《福建侨乡报》发表散文诗处女作《早晨》二章算起,我在散文诗这块土地耕作已超过六十年。我写散文诗一直产量不高,可能因为追求唯美,还时常让位给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写了60年,只出版《相思树》《绿风》《爱的星空》《阳光与灯影》《浪淘沙》《容易被遗忘的花朵》《热土·乡音·人》《泉州写意》几本散文诗集以及散文诗评论集《散文诗与创作谈》《散文诗艺术技巧例话》《中外散文诗精品解读》,实在太少了。出版这一本《有的声音》距离最近的一本散文诗集竟然达8年之久。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把散文诗简单化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谈一点创作体会。散文诗内容的表现首先是选材要严,散文诗作家凭借独特的慧眼发现生活的亮点,发掘具有新意、深意的题材,而后进行构思。构思是把握内容的重要环节。内容需要思想骨骼的支撑,也需要充实细腻有血有肉的细节。散文诗的内容如果没有散文的细节,叙事性不见踪影,写成不分行的诗,称之为散文诗就值得怀疑。在拙作《时间没去哪儿》里,我融入一小段时间汗水淋淋地为拼搏者送去喜讯,加入了一曲曲闪亮的凯歌。哦,有时就差那么一里路,它只能气喘吁吁捧接不如意者滴落的泪珠叙事性细节,让作品更丰满些,不至于太瘦、太硬。议论入诗有风险,但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应该大胆采用。拙作《出砖入石的墙》这样的议论:岁月的风一片片刮去了屋盖,时间的雨冲走了一代代人的面孔,却难以推倒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墙深重的灾难瞬间摧毁了坚固的矗立,同时却也造就了旷世独立的杰出创造,为深化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散文诗的形式似应着重体现诗意。艺术想象发挥得如何,虚与实的转换或结合运用得如何。有没有意象的创造,创造得如何。象征、通感等艺术手法运用了没有、运用得怎样等等。我写我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微弱如丝,却藏着骨头、颤动着针尖。只能磕磕碰碰缓慢行走。有的声音很艰难地包裹,还是泄漏。有的声音没有声音,只在划过的瞬间,在空中烙下焦灼的痕迹。(《有的声音》)运用了象征、通感、实与虚以及实与虚的转换或结合等手法,诗意就较为浓郁。

当今散文诗创作中既存在形式小于内容的问题(即艺术表现跟不上内容的需要),也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即内容浅薄、贫乏,只是在表现技巧上面下功夫)的问题。本来散文诗在具有诗的品质的同时,融入一定散文性细节使它具有更细腻、更丰满表现现实生活的独特功能,这是散文诗的来由,也是散文诗的长处,但如果散文诗作家因为害怕诗化的削弱宁可缺失这一长处而忽视深入、体验和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将散文诗看作凭借艺术技巧就能摆弄好的小玩意儿,其作品的内容必然贫血。散文诗应该努力做到形式与内容互为观照、互为渗透以及互为制约,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

我长期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大部分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泉州,对于泉州乡土生活比较熟悉,我创作这方面的散文诗就占有一定比重。乡土散文诗既是乡土的,需要乡土生活的体验和从大量的文史资料的阅读中提取精华的支撑与依托,但同时需要具备散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譬如发掘哲理,捕捉与创造意象,虚与实的转换或结合等,达到作品的诗意盎然。这样的乡土散文诗既带给读者真实可靠的乡土感受,又带给读者艺术感染力。

透过日常生活发现社会、时代的崭新风貌,感受小人物的品格,抒写人间真情,是我数十年来惯常的创作题材,这也许和我一直在基层生活与工作有关。这方面的散文诗创作从不间断。

我也写小花、小草、小物件,抑或雪月风花,那是因为,我在某一特定时刻发现它们闪耀出思想、哲理的光彩,从而受到感动与启迪。

  本书已有著名散文诗作家、评论家崔国发先生的评论《在诗与散文的密契中铸造诗美》(代序),还在一辑编入《论写作》《我的笔》《冷却文字》等,以散文诗形式表达我对于散文诗的理解与创作追求,这篇《后记》就不再多说了。

本书共编入拙作314篇,分为一辑触摸岁月、二辑花瓣·草叶·沙粒、三辑歌吟、四辑乡音与风土

值此《有的声音——陈志泽散文诗近作选》付梓之际,请让我深切感谢长期以来关心指导我散文诗创作的柯蓝、郭风、孙绍振、李耕、许淇、耿林莽等师友和发表、出版我散文诗作品的报刊、出版社。

20244月于泉州丰泽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