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文化沃土创作厚重作品(陈智勇作)
(2024-03-12 12:48: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根植文化沃土 创作厚重作品
陈智勇
散文诗是散文与诗的完美融合
“散文诗是散文与诗的完美融合,这是中国散文诗90多年的经验总结,虽然也有不同看法。”陈志泽说,散文诗应将诗与散文尽可能完美地融合与熔炼,从而产生诗、散文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陈志泽是泉州文坛的常青树,他以写诗走进文坛,以写散文诗而闻名遐迩,继而以散文随笔广受瞩目。如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章武所说:“志泽君可谓右手写诗、散文诗,左手写散文、纪实文学,还不时腾出双手写儿童文学、写评论。”在诸多文学样式中,他的散文诗与散文创作成果最为丰硕。
“我将更加努力,让散文诗这棵寂寞的树结出的果实更丰满些、甘甜些。”在荣获“中国当代(十名)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陈志泽发表获奖感言时这样表示。
“散文诗如若一味追求诗化而拒绝散文的融入,必然将散文诗逼进一条狭窄的小胡同,大大削弱散文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降低散文诗的艺术表现力。”陈志泽说,2013年至今,他应《散文诗世界》杂志社邀请主持“佳作赏析”专栏,就尽可能挑选多样化的作品,展示散文诗的广阔空间。
乡土是作家离不开的创作母题
乡土情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遍的人类基本感情,是作家生命的根基和创作的命脉与源泉,是每一个有成就的作家离不开的创作母题。这一点在陈志泽身上体现得更加充分,他出版的19部书籍大部分与家乡泉州有关,《泉州漫笔》《泉州随笔》《读泉州》《守望·走不出故乡》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唯其“走不出故乡”而走遍了全国各地,乃至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都甚有影响。例如2009年陈志泽创作的20章《泉州东西塔交响曲》,先后在菲律宾《世界日报》《福建文学》《散文诗世界》等报刊上发表;而后陈志泽又创作15章的《走过洛阳桥》,完成了他以散文诗诠释民谚“站起来是东西塔,躺下去是洛阳桥”的夙愿。“乡土散文诗在我的散文诗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陈志泽说,乡土是所有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乡土是家园,是母亲,是不能磨灭的记忆。乡土的美一一包括自然与人性的美,是难以言传的真美、大美。
他说:“许多年过去了,我的乡土散文诗创作追求既是乡土的又是超越乡土的——在乡土的描画与演绎中升华思想与哲理,使乡土散文诗既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图画,又展示思想与哲理的深刻与光彩。”
1989年,时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郭风在为其作品《爱的星空》作序时说,陈志泽的泉州乡土散文诗“在表现独特的乡土生活的同时,也贯注了深刻的思索,许多作品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吸收文史精华创作大文化散文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曾为‘东方第一大港’,2013年又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文学创作的沃土。”陈志泽说,泉州土壤最肥沃的就是文化,要将文学与文史结合起来,青年作家要扎根这块肥沃的土地,充分吸收养分,然后慢慢沉淀,最后融入作家的学问和性情当中,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的好散文。
他的散文作品《南音这一条溪》被选入《〈福建文学〉创刊60年优秀作品选》,《武夷归来说柳永》发表于《散文百家》2006年9期,被选为数十个中学、大学的学生试卷和高考模拟试题。同时,他还有多篇散文被选入袁鹰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散文集》和贾平凹主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的名家美文欣赏》等文集中。
在陈志泽眼里,泉州不少青年作家起点高,文学潜质很好,可以多举行一些读书会、作品研讨会和采风活动,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原载《泉州文化人访谈》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作者系《泉州晚报》文化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