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散文”的新收获——陈志泽部分近作读后
(2024-02-15 08:07:0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笔记散文”的新收获
——陈志泽部分近作读后
史赋
“福建散文作家群”主干将之一的陈志泽前些年的创作主要以散文诗为主,这从他近年先后出版的个人作品集的文体比例即可一窥端倪(他所出版的个人作品集截至目前止共8种,其中散文诗集5种)。不知是不是因了想多用一种笔法,多为这个群落增添辉光的缘故,近些年他在继续为我们奉献散文诗佳作的同时,还写了为数不少的笔记散文。这些笔记散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所见所感,一是故乡风物客体描述多于主体倾抒的鉴赏、推介。去年刊发于《安海月报》的《惠安影雕》、《德化瓷观音》、《清源山上的弘一法师画像》、《净峰寺》那是属于后者。
笔记散文是笔记的一种(另有笔记小说等)。笔记古已有之。据说始于魏、晋,盛行于北宋;以“笔记”为体裁名,则为北宋文学家宋祁所创定。作为笔记的一种,笔记散文的最大特征,是不拘定格,可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也可以专门记叙或议论某一事物;笔记文学的作者,一般并不刻意为文,而是据其耳闻目睹之所得,信笔写来,故此常常表现出朴实自然、活泼清新、短小精悍等特点。赏读陈志泽的《惠安影雕》等篇什,我们即可清楚地知悉这一些。
所不同的是,作为卓有成就的散文高手,陈志泽在操持“笔记”这一文体时,除了得心应手地表现出“笔记”这一文体的最为基本的特征外,显然要比他人多具几分突破与超越的创新意识。比如说,在处理客体描述与主体倾抒两者的关系上,一方面,他十分清醒地倚重了前者以凸显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他又十分机智地融注进了后者以表达作家心灵的激情,这就使得自他笔底涌出的文字,即便是叙写故上的风物,也具有了一种灵逸、鲜活的质素。且举二例:写惠安影雕,他赞叹:“惠安影雕因了青石板不朽而不朽。”写德化瓷观音,他沉醉:“我觉得从滴水观音手中的花瓶口滴落的水珠把我的心滋润……”这些文字,将主体倾抒嵌附于客体描述中,使原本相对而言较为平板、直白的“笔记”,凭添了许多画意诗情,分明是作家对文体的一种革变。
作家多掌握一二种笔法以丰富自己的创作,颇值提倡。陈志泽涉足“笔记”的成功,或可视为一种有力的佐证?!
(原载《安海报》1995年1月30日作者系《泉州晚报》原副刊部主任、泉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