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磁灶,怀想晋江(之二)
(2024-02-05 16:25: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诗 |
思念磁灶,怀想晋江(之二)
磁灶是我的出生地。我的家安在磁灶四十四年。
——题记
陈志泽
古街五店市
店铺五间。石头路窄窄。砖和石高高低低的墙承托起燕尾屋脊的五间张、三间张……
五花十色、五味飘香的街市,老老少少的牌匾,精湛书法的传芳,商贸史书的诗眼与标点。
石头与砖不烂,落下的脚步也就永不磨灭,一直铭记着繁华与困顿的曲折与生动。
官邸与民居,不经意地生养着本地本土的人文,落满沧桑,斑驳而苍劲。
南曲的缠绵、戈甲的锣鼓随时溢出小街的河床,酒令、茶香、算盘敲打着讨价还价的铿锵,马蹄踏着四季的春光,各式的商品随意流淌。
过了正午,阳光斜斜而入街巷,瘦而金子般贵重。摩肩接踵的生意人,眼睛里的光亮渐渐融入灯火。
是必然或是意外?一代代繁衍,百子千孙,五店市蜿蜒延伸,就成了一条奔腾的长龙。
五店市
缓缓流来,一条五彩斑斓的河。
古老的闽南建筑群。“皇宫起”,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从平民百姓手中矗立,比皇宫更怡人更绚丽,焕彩流香。可是上帝看中了这里的人杰地灵,将天堂里的一些构造抛下?如此美妙地散落!规则中的不规则,对称中的不对称。质朴中的绚丽,错落中的有致。
不老的番仔楼站立在云天下含笑环视侨乡沧桑,敞开雕窗迎接南洋的来风,叙说着今朝的情怀。
古厝里,南曲声声是古莲花的绽放,八骏马的闲游,是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檀板的铿锵拍击,将九曲回肠的叹息溅落到听者的心坎。
舞台上,化丑为美的高甲戏、变幻莫测的木偶戏搬演古往今来的辛酸与风流,激荡起生活的笑声。
缓缓流来,一条文化的河,从唐开元年间流来,从明清、民国流来,从蔡氏5人在青阳生意火暴的5间饮食店流来,从晋江人“五店市”深镌的记忆里浪花纷呈流来。
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昔日风景添新彩;香火长盛不衰,分炉不断的石鼓庙依旧繁衍着,遍布四方的蔡氏宗祠和庄氏家庙,前来寻根谒祖的脚步不息……
缓缓流来,一条历史的河,延伸着海内外晋江人的根脉,起伏着古老民俗的多姿多彩,叙写着一个现代都市古老而崭新的传奇……
伫立在磁灶窑址
童年,赤脚走在红土路上,从泥土里冒出来的陶片刺痛我的娇嫩,却磨砺出我脚底下一层厚茧。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一条条红土路竟是陶瓷的路,通向四面八方的声名大噪,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淼淼云水。
我的故乡,一个以陶瓷得名的古镇磁灶。
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她那起于西晋的陶瓷史的幽深与遥远。
岁岁年年,从祖祖辈辈乡亲们勤劳智慧的基因里,从古镇磁窑的胸怀里,一批批情意滚烫的陶瓷,走进海内外人们的渴望……
而今,当我伫立在金交椅山磁灶窑址跟前,仿佛又亲近了昔日的窑火、烟雾和人声鼎沸的波浪,叠印着梅溪风光的陶器载满一辆辆独轮车,在村道上一路落下辙痕的花朵……
金交椅山的传奇
一座荒凉的山,只长黄土,却赋予一个黄金的名字:金交椅。
这不是历史的误会,古来晋江人双手痒痒的,非得到山上制造金子。
他们千辛万苦牵来条条龙,令其心悦诚服伏下,源源不绝传子生孙。
磁灶窑就这么自南朝、唐、五代到宋、元、清,在磁灶敞开胸怀的山山岭岭驻扎。
岁月无情地搬走了许多金子,掐灭了许多花朵,一部传奇还是遗留下余味无穷的残章。
去看看金交椅山窑址的四条龙窑遗址和一处作坊吧,去聆听一支条石与方砖砌筑的交响曲吧。
如果还要问:那些瓷碗、罐、军持、瓶、盏、注子、碟、盒,如今何处找寻?请到民间深处走走,兴许会遇见映照你眼眸的惊喜。或且去问问日本古老的樱花,去问问东南亚星罗棋布的海岛,岁月将它们跨山渋水融入那里的万家灯火,闪亮在欢声笑语间……
你将咀嚼不尽一种人类前所未有的创造之美。
《晋江县志》汹涌着磁灶古陶
翻开乾隆《晋江县志》,汹涌的大缸、大盘、军持、龙瓮、花插、罐、钵、瓶、碗、壶……差点把我淹没。捞起一件件端详,质朴而雄浑,简洁而精致,轻扣之则金属般的声音袅袅!难怪能胜任繁杂生活的良伴,经得起咸辣酸碱的容纳。那一人高的大缸可是酿酒、腌菜、储水用的?眼前似觉闪过家庭主妇忙活的影像;想象花插与亭亭玉立鲜花相互映衬的优雅,无诗也能诌……
从地下古陶瓷堆积层返回人间的磁灶古陶,细说着《晋江县志》的实录。工艺惊人的老到,色彩和装饰竟然依旧那么清晰;根植于平民情调的土壤,划花、印花、堆花、绘花多种多样;散发百姓思绪的芬芳,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活灵活现。
跨过千百年的暗夜,磁灶古陶跨进了“世遗”的册页。
面向金交椅山窑址,我的耳畔响起 “瓷器出晋江瓷(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的画外音,心跳的阵阵和鸣……
(原载《散文诗世界》《文学报》《文艺报》《晋江人文风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