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磁灶,怀想晋江(之三)
(2024-02-06 06:44: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诗 |
思念磁灶,怀想晋江(之三)
磁灶是我的出生地。我的家安在磁灶四十四年。
——题记
陈志泽
晋江怀古
伫立水边放眼望,那浪千叠里,写着多少诗行?迷蒙之中,流动着什么?
狼烟里的中原走出浩浩荡荡离乡背井的队伍,艰难的跋涉,踩出历史的长卷……
奔流不息的晋江,温情脉脉;四季如春的异乡闽南,胜似家园。
丛丛篝火,舔净了血迹,染红了寥廓的江天,烘暖了僵冷的躯体,照亮了前面的路程……
战火烧不灭的悠悠天籁,无法践踏的大地不朽之花……中原古文化的瑰宝,也同逃难的
衣冠士族一起沿江而居、扎根萌发、繁衍茁壮!
以“晋”得名的江啊,从此涌动着诗意的交融、深邃的和谐、不竭的生机!
晋江的波涛呼唤着逃难晋人的追寻。
永载史册的脚步声灿烂了晋江的奔腾。
捧一掬晋江水啜饮,能不尝出晋江的甘甜、晋江的温热、晋江的滋味?
草 庵
茅草的房屋,居住的光明不灭。
小小的“遗迹”,叫联合国教科文考察团“最大发现”的惊呼在石碑上落定,叫世界的目光纷纭集聚。
摩尼佛像,依五彩石壁而琢。莲花座上涌溢缤纷。前方是万石梅峰的腾跃,背后有光芒的弥漫。
石刻的门联上,弘一法师笔端流出的殷殷关切,脉动着、温暖着。
门前的老桧树因崇敬而匍匐,每一杆枝叶都举起不褪的绿光。
寺旁弯弯小石桥,行者的步履重重,写满景仰的诗篇。
那一只“明教会”的黑釉碗,破裂的声响穿越时空隐约传来,瓷碗上完好无损的字迹却格外清晰明亮,闪耀在宋的云雾里。
煦……
安平桥
八百年岁月之水漫流不息,涟漪的游鱼在石板上轻漾。从不间断的脚步,蹚着时光的波浪穿行,磨砺出石板光亮如镜……
不必细说安平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不必称颂它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望一眼这"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杰作,想象宋时此地海内外繁荣昌盛在桥上穿梭,谁不心潮澎湃,血脉贲张?
肆无忌惮的恶浪撕扯不了桥墩的牢固,随心所欲的雷电炸毁不了岩石的坚硬。
什么样的风云没有从桥上滚过?战马的铁蹄、百姓的赤脚,商贾、渔人、农夫、“过番人”的笑声抑或泪滴不曾在桥上印染?
安平桥是一架巨无霸的琴,八百年弹奏着多彩的旋律。
安平桥是劳动者双手安放的壮丽通道,今日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人间的欢乐随意通行……
五里桥石板
八百年岁月之水漫流不息,涟漪像鱼在石板上游。而从不间断的纷繁的行人的脚步蹚着时光的波浪哗哗穿越,磨出一块块石板光亮如镜……
急雨还在不期而遇溅落。舒张延伸五里长的躯体——石板桥全身心承接天上来之水,绽放出来的花朵再也不谢,在石板上牢牢生长,日光的亲吻下逸出缕缕芬芳。
说是难免的风化,实是花岗岩把风生水起图景传神的镌刻!那些粉碎了的石的颗粒随风而去,飞上天空,化入大地,融进桥紧紧连接的、比五里之外更遥远的角落。
的古朴书页上记录下象形文字……
大洋楼
——在晋江侨乡,大洋楼随处可见
西洋的建筑风格,耸立在天空。
众多门窗灌进了南洋吹来的风、“过番人”的梦呓;飘散出观音塑像前望夫归的妇人那缕缕心香……
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居楼中的“番客婶”呵,青丝扎成的小辫眨眼间变成的散乱白发有多长?
门扉总是紧闭着。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南曲还是泄出一道道缝隙,飘洋过海;
大洋楼幽暗,幽暗。只有斜斜的阳光照见主人那副岁月风雨雕成的面容,只有跋涉千山万水的“侨批”偶尔叩开厚是的木门,越过高高的门坎,抚慰那泣血的琴弦!
大洋楼足够寄存番客婶日渐枯槁衰弱的躯壳,收藏没有尽头的泪水浸泡的日子,却难栖息一颗滴血的心!
(原载《散文诗世界》《文学报》《文艺报》《晋江人文风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