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志泽散文《摩尼教草庵记叙》(散文集《泉州,泉州》作品选介)

(2022-07-13 15:03: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陈志泽散文《摩尼教草庵记叙》(散文集《泉州,泉州》作品选介)

摩尼教草庵记叙

陈志泽

 

摩尼教草庵坐落在晋江市罗山乡华表山南麓,一坐千年。华表山双峰突起,耸峙角立,宛似华表;山上林壑幽美,山青气爽;梧涧、梅峰泉声潺潺,古桧苍然。背靠这样的山,摩尼教草庵自然极具魅力,且因了摩尼教的稀罕,传说故事纷纭、传奇色彩浓重,古往今来高僧学者、中外游客前来寻访游览者不可计数。

草庵始建于宋绍兴年间。据传,因山有崖石夜间常现五彩光华,人以为异,遂结草为庵,故名。它依山而建,系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进深三开间,檐下用单挑华拱。庵后摩崖雕有圆形佛龛,庵内依山石壁浮雕一尊高154厘米,直径190厘米的摩尼光佛。这一尊摩尼光佛头上披发,背后毫光四射,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面相圆润丰满,双耳垂肩,眉弯隆起,颚下两条长髯,相貌十分奇特。这一佛像正是那一块常现五彩光华的崖石雕琢而成,佛像脸呈草绿色,手呈粉红色,身为灰白色。一块五彩的岩石雕刻的摩尼光佛像恰到好处地呈现石头原有的多种颜色,更是令人惊异。

山是这样的山,寺是这样的寺,佛是这样的佛,摩尼教草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草庵门上有一楹联曰: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内,天光云彩四时春,庵前有一楹联曰:神灵体正胜佛国,地寂景幽似西天,很好地概括此地的自然风光和幽雅韵致。草庵背后有万石梅峰玉泉云梯百级梧润等摩崖石刻和古榕树数棵。那种重峦叠嶂、宏伟壮丽的意境和空灵俊美的浓郁氛围,简直就是为草庵天设地造的。第一次到草庵,放眼它的背景下凸显的景象,广阔而崇高的精神气流顿时在我的胸中充盈弥漫。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面对它惊呼,摩尼教草庵是这次考察活动的顶峰最大发现

我一个文学写作者被草庵吸引就更是很自然的事了。此前虽到过摩尼教草庵,留下的一些印象,但已不能满足我对于这一神奇名胜的了解和探究的渴望,又去了几次并陆续查阅了有关的资料,这个小小的草庵在我的心目中就变得深广、神圣起来。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种宗教。它杂揉佛教、基督教、袄教之教义,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仰。摩尼教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又称明教曾有唐武后延载六年(公元694年)传入我国长安的记载,后遂广为传播,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即传教入闽居泉。但为什么草庵原存石碑记载摩尼教传入时间“盖在宋代”?弘一法师在《重兴草庵记》中进一步确定“肇兴于元”。摩尼教传入时间说法不一,笔者以为是否因为当时摩尼教在我国的生存还较为微弱所致?但不管怎么说,摩尼教自唐至宋元明已在泉南活动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座摩尼教草庵便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且为环球世界的唯一。我想关于摩尼教传入我国的年代以及它的从发展走向湮灭等许多课题还有待于历史学家认真研究,我等文学写作者就从文学的角度作深情的仰视吧!

摩尼教草庵顾名思义,初建时为茅草所建,只能勉强遮风挡雨吧,竟能存活且越发坚挺,直到名扬四海的今天。到摩尼教草庵,我有时会突如想起至今还保留茅草屋原样的成都杜甫草堂,从摩尼教草庵想到杜甫草堂,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以为,杜甫草堂始终把穷困潦倒而又是伟大诗人的杜甫与茅草联系在一起,与初建时不能不简陋却寄托着虔诚信仰的草庵与茅草联系起来,同样自然、恰切,还富有诗意,给人不尽的联想与深思。前者应证了只要居住着光明、追求光明,茅草所建也坚不可破且前景宏大,后者象征艰难困苦恰恰是产生诗的乐园,而诗与宗教同宗同源,都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与远方。到摩尼教草庵去,虽然只能到遥远的时空里去捕捉茅草的朴素模样,但茅草的意象还是让我思绪如泉。

1933年冬,弘一法师自开元寺至草庵度岁。因传说明代王慎中、庄用宾等“十八硕儒”

曾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因此写下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此地有名贤读书。”木刻的对联挂于摩尼光佛坐像两侧1934年元旦,弘一法师到草庵中宣讲舍注戒本,又题冠头联:“草积(加草头)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此外,1936年撰《重兴草庵记》,1937年岁暮来庵度岁,为转逢老和尚七十大寿撰联:“老圃秋残,犹有黄花标晚节;澄潭影现,仰观皓月镇中天”,1938年元旦,在草庵宣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庵后摩崖留下多方题刻。弘一法师数次住锡草庵,从他的笔端流出的殷殷情愫,脉动着、温暖着,永不止息。摩尼教草庵的宗教文化内涵只就这一点就够深邃、丰富的了。

几次到摩尼教草庵,我都在庵前那一棵老桧树跟前驻足良久。这一棵苍老而矍铄,美极了的桧树,似乎也和那块雕刻摩尼光佛的五彩岩石一样草庵而生。而今老桧树为抗拒衰老而虬枝龙蟠,却崇敬居住光明的草庵而匍匐,每一干枝叶都奋力举起不褪的绿光,召唤人们的到来。摩尼教草庵门前的老桧树算是永远嵌在我记忆的深处了。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华侨捐资重建龙泉书院挖基时,于草庵前挖掘到完整的黑色釉瓷碗一件和残片60多块。这个偶然的事件引起文物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经过三年的努力,查遍了磁灶17处和内坑两处古窑址,终于在大树威宋代窑址发现刻有“明”字的黑釉碗二残片。至此,当年“明教会”活动的证据足矣。当我端详那“明教会”黑釉碗残片时,耳畔仿佛有瓷碗破裂的声响穿越时空传来,我的眼前不期然闪过“明教会”遭受统治者残酷打击的画面,转瞬,我的目光拭擦得黑釉碗残片上的“明”字更加清晰、明亮了。我知道烈火煅造的瓷是不朽的,更领悟了在历史的起伏跌宕里,人类追求光明与进步的坚毅与情怀不朽的道理。

据史书记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教时,摩尼教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摩尼教草庵曾是宋代明教会活动的重要据点。因此,摩尼教草庵还为研究我国农民起义运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原载《泉州晚报》202110月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