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志泽散文《牡蛎的贡献》(《泉州,泉州》散文集作品选介)

(2022-07-11 10:59:1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陈志泽散文《牡蛎的贡献》(《泉州,泉州》散文集作品选介)

 

牡蛎的贡献

陈志泽

  

一提起牡蛎,我常会禁不住赞叹:“美,太美了。”

假若只从外表看,牡蛎一点不美。牡蛎(又叫蚝仔外壳呈褐色,又有点白,不规则,多棱角,完全是个没形态的坚硬疙瘩。牡蛎的美,美在它的独特风味。漁家女用尖利的铁钻子撬开牡蛎的外壳剔出无骨的肉来,人们买回去,调以大蒜丝、地瓜粉,成为稠浆,舀入旺火之上的平底油锅,掌握好火候煎之,喜欢吃辣的,调点辣酱,再配点又甜又酸的雪白的萝卜丝,一道妙不可言的“牡蛎煎”就可上桌了。传说泉州洛阳桥建造峻工之日,老百姓大摆宴席敬谢海神。一位海神因贪吃牡蛎煎舍不得归去,被罚禁闭了三年。至今,老年漁家妇女还会唱这样的歌谣:蚝仔煎,蚝仔煎,害我禁三年……牡蛎煎成为泉州人离不了的美味,可以说是牡蛎的一大贡献吧

早年我常到盛产牡蛎的惠安去。刚出泉州市区不远,就一定能看到,洛阳桥畔滩涂上种植牡蛎的“蚝石”丛中,惠安女采蚝的景象。她们弯着腰忙个不停,偶尔直起腰来,黄斗笠下花头巾闪现,多彩的服饰、腰间裸露的银链耀眼——她们的影像贴在蔚蓝宽广的天空,如同一幅美丽动人的剪影。

到了惠安,吃的少不了刚采出的牡蛎做成的牡蛎煎,那个鲜美呀,难以形容。

其实,何止是在惠安,泉州其他临海的县区都能享受到牡蛎的贡献。就是在泉州市区,你也能在许多餐馆甚或街市上的小吃摊子,这种享受也不或缺。

单凭牡蛎煎满足人们这张嘴就谈及牡蛎的贡献,自然言之过甚。早在宋代牡蛎就干过一件当时不觉得如何了不起,后来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属于它的“专利”的种蛎固基法。当年要在江与海交汇处建造洛阳桥谈何容易,首先花岗岩桥基必须十分坚固,桥基之上的44个桥墩必须与之牢牢连接,承受得起长年累月波激浪涌的冲击,没想到——简直是天赐的启示,生物学的睿智,渔民们想起“蚝石”上种植的牡蛎特强的粘附性和牡蛎壳超强的抗腐蚀特性,认定利用繁殖牡蛎牢固地胶合凝结桥基和桥墩此法可行。于是,他们在桥基和桥墩上大量种植牡蛎,而千千万万牡蛎不负众望,以自己的生命将桥基和桥墩胶合得如同铜墙铁壁。牡蛎与长桥长在一起、融为一体,肉体消融了,外壳内里的光亮却如同永不凋谢的洁白花朵,星星点点或一丛丛、一簇簇开放,千年风浪不能击落,光耀夺目地映照长桥永恒的坚守,映照过桥人惊奇的眼睛。2021725日洛阳桥与泉州另外21个申遗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谁能说没有牡蛎的贡献?

牡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生物,营养价值极高,且有滋阴补肾的功效。泉州牡蛎从来丰收,这些年经营得更好,就更是供大于求了。新鲜的牡蛎吃不完,就晒成牡蛎干,那又是另外一种佳品了,地方小吃中有一种可口的“咸菜饭”非得要有牡蛎干。海外华侨思念家乡的风味,常常会让家乡的亲友寄去牡蛎干以解乡愁。

牡蛎壳还可烧成石灰,可入药,可以说全身是宝。

一提起家乡的牡蛎,我常会赞叹:“美,太美了。”家乡牡蛎之美,美在它的内里,美在它的本质,美在它的献身精神。

                                                                               (原载《泉州晚报》2022年5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