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物欲的盛世才能诞生精神的侏儒

标签:
文化 |
【腾讯“大家”】
人类在哪个时代最为纵欲?这是一个伪命题,不存在一个时代的整体纵欲,只有少数人成了时代的楷模和了不起的人之后,他才有机会纵欲。而纵欲从人类的心理学和人性的历史来看,又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即,按照自己的欲望指数来全方位地满足,即便这里面存在负面的、伤害性的影响,也拦不住人对于欲念的追求和实现。
2013年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最一开始,仿佛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旧时代,那么接下来的所谓浮华、奢靡,乃至物欲横流的糜烂都成了一种仅仅被观摩的景观。但,真是如此吗?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讲述的真就是已经过去的故事的吗?对于坐在电影院舒适座椅上的中国观众来真真的就事不关己吗?
我以为在2013年的中国,公映这么一部用所谓高科技手段、大场景、大卡司拍摄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刚好契合这个时代的。当银幕里的画面从旧胶片的黑白逐渐不动声色地变成了彩色,画质越发清晰,扫荡了那些胶片的颗粒感,换上一副数字技术美轮美奂的3D画面时,我们作为座位上观众完全可以发出感慨——啊,这就是美好的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啊。
在跟随摄影机镜头游荡在盖茨比的豪宅中时,你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奢靡。那不是带有几个让人可以辨认出logo或者标识的家具就能满足真正奢华定义的,再或者刚刚进城没两年的女青年看到就要大惊小叫的名牌包包、首饰,也无法撑起“奢靡”二字,那些不惜成本的物件和精心布置的装潢,都是没有品牌和价目标签的真正的“贵”。
盖茨比生在一个纵欲过度的时代,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经济爆炸式狂飙突进,发战争财、金融革命、能源高产,导致了当时的人们只能活在一种欣欣向荣的物质世界之中。盖茨比的豪宅从内到外,都洋溢着一种几乎是人类极致的奢华,不仅仅是皇宫般的精致,还有超级派对时的各类达人登场,女嘉宾身穿暴露装,在酒精和歌舞的熏陶之下,没有人是可以自控的,人成了物质的阶下囚。
这是一个讲述了人类在超级物质享受面前堕落的故事,人性上总有几粒污垢使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祛除干净的,比如贪婪,比如性欲。
而执导过《红磨坊》的巴兹·鲁赫曼,将歌舞的精华更加尽情地放入《盖茨比》中,观众轻易就可以扑捉到那些关于物欲的符号。电影科技的进步,当然使得这一版的《盖茨比》成为最深入抵达原著的一部,那些魔幻的镜头衬托环境的梦境般奢华,刚好与人的内心迷离相关。
人类内心最焦灼的部分正是看到盖茨比豪宅后的惊恐——哦,我爱这里。盖茨比花掉的金钱没法用数字估量,只能概括地称之“挥金如土”,看到豪宅的宏伟和每一个细节的精致,什么人可以如此呢,大概我们普通人会这样猜测王林那个江西的“王府”,还有前不久三亚海天盛筵传出的糜烂可以与之媲美。
这是让人陷入空虚的钥匙,《盖茨比》铺垫的所有奢华,为的就是让你痛切地感受到那种失落和破灭——他深深挚爱的黛西竟然也只是爱慕虚荣的廉价货色,这怎么对得起那多年的等待和所有奢华的铺垫?原因在于所有物欲在本质上是没有尽头的,只能最终伤感。
可是透过大银幕我们看到的只是大洋彼岸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糜烂和浮华吗,当然还可以有我们自己正在上演的又一场穷尽人类想象力的堕落。你相信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可以白手起家吗,他不但可以动辄千百万地买楼,还可以出入达官贵人交际圈,真的平白无故没有家族几代人的心血积累,那种一旦披金戴银极度满足物欲之后,最后剩下就只有空虚或者还有被审讯了。
作为一个爱情与物欲交织在一起,且双双破灭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经过近百年的五次改编,这一版不仅最贴近原著,也是通过技术成为了最具可观赏性、最具梦幻色彩的一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瑞·穆里根的表演也配得上文学史上这两个出色的人物:盖茨比和黛西,他们是性之恶的美好演绎者。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导演巴兹·鲁曼最先敲定的主演人选,是主演也是合作伙伴,此后莱昂纳多全程参与了其他几位主演的甄选工作,片中另外两位主角尼克的扮演者托比·马奎尔、黛西扮演者的凯瑞·穆里根,都在莱昂纳多主导下确定的。巨星参与影片进而主导一部电影,近来也算是一个风潮了,还有最近的《僵尸世界大战》,也是主演布拉德·皮特喜欢并进而主导的一部大投资的电影。有人说,这会坏了导演负责制的规矩,并令电影朝着非作者的方向去,但就这两部片子来说我还真看不出什么不好,要知道,演员演到一定份上,不仅仅是在镜头里表演,他还有自己的审美和趣味,即便真的是在主导,你不能因为其长的漂亮就觉得他没有一点才华。这跟我们的二三线演员动辄自己当制片人的商业投机主义是两回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首先是人类史上可以得到最广阅读度的那种小说,这一点菲茨拉尔德跟海明威、马尔克斯、村上春树一个意思,他们的作品得益于印刷术,以数以千万计被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传阅。当然,你说《盖茨比》这种小说跟《天龙八部》是一种意思也不错,它们都是用正确的方式书写了正确的故事和思想,也不会在技术上和形式上给读者设造任何的障碍。
但是今天来说,小说版的《盖茨比》已经“过时了”,当初菲茨拉尔德一定预料不到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已经无法去容忍大段大段对话、如山般的景物抒情描写了。
私家沙滩,巨型城堡,无数仆人,现代化享受,人类可以征服大自然、可以让自己的物欲横流、可以变所有的惊奇于己有,但仍然无法打破空虚的壁垒。这不仅是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破碎之梦,也是今日之中国一种可预计的未来图景,在大魔幻时代里,去电影院里享受《盖茨比》就是一次成功的纵欲。
梦幻越玲珑奢华,破灭时的火光就越闪烁迷人;婊子的表情越纯真无邪,绝情寡义的时候也就越残酷。
黛西完美的笑容融入在那个惊魂爽呆了的下午,菲茨拉尔德的确在极尽所能地将所有美好凝成一个片段来展示,跟苦恋了多年的女人在一个充满成功和享受符号的家中荡漾、展示、迷离,还有比这更动人的吗?可破灭来临时,也没多少人会拒绝下一次纵欲的机会,当然人们会为此鞠一把同情和伤感之泪,但绝非领受什么教训。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家喻户晓的小说,并且它成功捅破了美国梦的一层,那么时至今日这种梦被人类亲手割断过吗?它不但没有被割断和离去,反而那关于物质奢靡的心一直在澎湃跳动。不信,你就转身看看周围,或者拿起一面镜子。
前一篇:《紫罗兰》:一再重复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