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命运》第43章|印度教、进化占星学、ACT(1):平衡
(2018-12-05 21:38:31)
标签:
进化占星学act印度教轮回转世种姓制度 |
分类: 走向命运 |
20年前,我曾学过“轮回转世占星学”、“七政四余”。
但因当时刚刚接触命理学,水平极low,所以什么也没学懂。
20年后,已熟悉占星体系、看过很多命盘、经历过很多,再回过头学习这些,才品出味道。
再次感慨古人了不起,博大精深!
时至今日,我依然没学明白轮回转世占星学、七政四余。它们太深邃,我却太年轻,驾驭不了。
本文只选取其中的“进化占星学”等部分进行探讨。
要想搞明白“接纳承诺疗法”(ACT),就要先搞明白“进化占星学”;
要想知晓进化占星学到底说什么,就要先走进印度教、道教的世界。
一、平衡
无论印度教、道教、进化占星学、还是ACT,都以“平衡”为根基。
若不懂得“平衡”,以上所有一切,都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比如,很多人学习ACT,围绕那个六边形没完没了折腾。一开始这样学是对的,但若干年后还如此,那就是没学明白、没理解ACT根基。
俗话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六边形,是ACT的手。
若想学习这只手,可以去找中科院心理所祝卓宏教授。他是目前国内我见过的,讲授ACT六边形最出色的老师,没有之一。
祝卓宏的ACT课程,有初、中、高级班,还有训练营。需要学习的朋友,可去公众号“祝卓宏”,搜索相关内容。
平衡,是ACT的眼。
若想简单学习这只眼,看《走向命运》一书即可。
若不懂六边形,咨询就没有术,不知如何开展ACT治疗;若不懂平衡,咨询就没有魂,用ACT治疗好几年也未必能见多大成效。
既然“平衡”如此重要,那何谓平衡?
印度教、道教认为:太初状态、“一”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平衡,就是尽可能回归“太初”、“一”的状态。
重要的话说三遍:平衡是根基、平衡是根基、平衡是根基!
从下面开始,我讲的所有内容都是为“平衡”服务,尽管它们看上去和“平衡”很不沾边儿——
二、印度种姓
在古老的印度,人们发现世间存在四种人——
第一种人,愚昧无知,呆滞幼稚;
第二种人,服从社会规范,以社会主流为自己的存在依据,体能佳;
第三种人,质疑社会规范,追求个人特色,渴望功名,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
第四种人,具有整体宇宙观,能从天道角度看问题,有某种过人天赋,体能差。
为保证社会最优化发展,印度人将这四种人进行社会分工。听好,是社会分工,而非社会分层——
第一种人,叫首陀罗,从事日常工作,听从他人指挥;
第二种人,叫吠舍,从事商业工作,提供物质财富,供养他人;
第三种人,叫刹帝利,从事领导工作,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第四种人,叫婆罗门,从事教化工作,促进精神提升,孕育宇宙和谐。
这种社会分工非常先进,既符合个人专长,又利于整体利益。
但随着印度历史发展,这种本初愿望良好的“社会分工”,演变成了残酷的“社会分层”,最终成了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
我们暂且不管种姓制度现今如何,只将目光聚焦于最初发明时刻——
古印度人认为,世间存在四种完全不同的人。
即,古印度人划分出四种“人(格)”:首陀罗,吠舍,刹帝利,婆罗门。
于是问题来了:为何古印度人这样划分人格?划分依据是什么?
众所周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格)分类有很多:西方有九型人格、大五人格、卡特尔人格,东方有属相人格、八字人格、紫微人格……
学习这些人格的关键,不是这些人格是什么、怎么样,而是要搞清楚,为何创立者要这样呈现人格分类?这些人格分类是怎么来的?它的划分标准、手段是什么?
比如紫微斗数,有些人学好几年也没学明白,好容易学明白了也不会用。
为何如此?因为他不清楚紫微斗数创立时的缘起,不清楚紫微斗数到底因何存在于世。
紫微斗数是为帝王治理天下而创造的一门命理学,是“人君面南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只在管理下属时运用紫微斗数,其威力强大无比。
占算爱情时,我几乎不用紫微斗数——不是说不能用,而是说还有比紫微斗数更好的占算爱情的命理工具。
所以,要想学明白某种东西,一定要刨根问底,弄清来龙去脉。
印度种姓的划分,是以“欲望”为主要依据。比如:
首陀罗的欲望是身体温暖,适应世界等;
吠舍的欲望是融入团体,追求财富等;
刹帝利的欲望是功成名就,塑造自我等;
婆罗门的欲望,回归宇宙,与天地合等。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何人们会有不同的欲望?这些不同欲望是如何产生的?
古印度人这样回答:轮回。
三、轮回
道教认为,“欲”是打破混沌的因。
“欲”到底是何,谁也不知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印度教和道教差不多,认为“欲”是打破宇宙沉寂的因。
整个宇宙,都在“欲”下,蠢蠢动着。
佛教,有些许“禁欲”味道,试图通过“隐忍”,克制转化“欲”。
道教、印度教,有些许“纵欲”味道,试图通过“顺应”,耗尽“欲”。
怎么耗尽?
在轮回中一点儿点儿耗尽!
受文化影响,印度人、中国人理解“轮回转世”并不困难,西方人理解超级费劲儿。
还好,我们是中国人,容易意会何为轮回!
印度教认为:肉体会死,但魂体不会那么轻易死去,而是长久轮回。
四、魂体
佛教认为,世间有两种无常:相续无常、刹那无常。
相续无常,就是相序之法必然坏灭,终有一次大的完结。
譬如,雌狐终有一死,这个肉身终会完结。
刹那无常,就是生灭停不住,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譬如,此时的雌狐,已不是刚才的雌狐。雌狐永不停息地变化,没有恒常。
刹那无常是绝对真理!
尽管是真理,但却不能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生活,否则社会没法运转!
譬如,上一刹那的雌狐是雌狐1,下一刹那的雌狐是雌狐2,再下一刹那的雌狐是雌狐3……一刹那中就有一个独立雌狐个体诞生。
那是否说,一刹那就要办理一个身份证?雌狐1杀了人,雌狐3不用偿命?
显然,如果这样思考问题,无法治理。
于是,我们不按照“刹那无常”的思维方式定义独立生命个体,而按照“相续无常”的思维方式,即从母体出生到大脑死亡这几十年,去定义个体。
尽管在这“几十年”中,雌狐的“肉体”每一刹那都在变,但法律就是强行认为:雌狐相对固定,并发我个身份证,注明我叫雌狐。
现在运用你的抽象思维能力,扩大时空观——
有种东西,肉眼看不到,天眼却可看到。
这种东西同肉体一样,尽管每一刹那都在变,但却有一段相对固定时期。
于是强行给它命名:“魂体”。
魂体类似中国的“魂魄”,西方的“灵”,印度教的“灵魂”,但不完全相同。为便于读者理解,我统一简化为“魂体”。另外,本书要阐述的内容,也无需将它们区分特别清楚。
肉体死后,魂体不灭,还要寻觅新的肉体继续存活——这就是印度教的轮回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