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命运》第7章|一本佛经与一本西方典籍,抑郁症患者看后绝对不会自杀
(2018-04-12 10:38:19)
标签:
楞严经纯粹理性批判佛教抑郁症康德 |
分类: 走向命运 |
那本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书,就是佛教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
由于有哲学功底,阅读《楞严经》并不困难,前四章很快就读懂了。后六章更简单,不过当年觉得没用,也没在意,直到若干年后才明白后六章的价值。
《楞严经》后六章我会在后续相关章节说明,本章只探讨前四章——
如果看懂《楞严经》,我敢保证:自杀行为基本不会发生——这就是认知行为心理学所言的“认知改变行为”。
读《楞严经》产生的“楞严认知”,能遏制“自杀行为”。
再强调一下:我说的是看懂《楞严经》能遏制自杀行为,并非说天天念《楞严经》不理解其意也能遏制自杀行为。
读《楞严经》到底产生怎样的认知呢?
这个恕我无法表述,因为我说出来的,都不是您理解的那个意思,您需要亲自去读。
读完《楞严经》,我的世界观天翻地覆,感觉自己脱胎换骨;除非自己疯了、精神分裂了、丧失自知力了,否则根本无法产生自杀行为。
《楞严经》的威力就是这样巨大,故我作诗云:
世间若无楞严经,
杖杀雌狐难信佛。
楞严一出邪见破,
即地封印自杀魔。
《楞严经》能破除人类固有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改变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就变得没有意义,自然不会再去执着追问。
就算某些时刻还要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不会再顺着旧有路思考,而是在新的认知体系中理解意义、构建意义。
我曾给一些想自杀的人推荐《楞严经》,但他们都没看懂。
我想对那些徘徊在自杀边缘的朋友说:如果您实在看不懂《楞严经》,那么直接听我下面的结论,虽然其非《楞严经》本意,但您简单这样理解就好——
宇宙比较复杂,生命形态众多,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神、鬼、妖、仙、隔壁老王、别人家孩子……生命轮回转世,今天死了,过两天又生出来。
我们自杀为了什么?为了一了百了!活着太痛苦,不如死了。
可如果死了,又投胎去了别处,接着遭受更大痛苦,那死又有什么意义?
若连人世自杀之痛都不能承受,又怎有能力承受地狱之痛?
从人间,我们可以通过自杀,逃到地狱。但到了地狱后,我们往哪里逃?
总有无路可逃、要转身面对的时刻!
与其到地狱转身,不如在人间转身!
有个流传上千年的问题:《楞严经》是不是伪经?
自唐代以来,有些人认为《楞严经》乃中国人伪造,并非出自佛陀之口,而是源于道家。
近代著名佛学学者、居士吕澂,更是著有《楞严百伪》,用一百零一条严谨证据,证明《楞严经》的伪造性。
梁启超亦反对《楞严经》。因其名声大,影响力广泛,故其对《楞严经》造成的危害甚大。
相对于梁启超,我更推荐阅读吕澂的《楞严百伪》,力道大,条条见血,不似梁启超之著作,浮于表面。
尽管如此,窃以为,吕澂反对《楞严经》的方法,也可用在反对《阿含经》上。
有大把时间的人,定能写出《阿含千伪》——从外围找理由,每本书皆是破绽。
吕澂的优势,在于懂得巴利语等多国语言,可以阅读各个版本的佛经,从中进行比对。
我只懂汉语,只阅读过中国佛经典籍。没有比对过,就不能胡说,故本人没有能力评判《楞严百伪》。
语言虽然重要,但只是媒介,对语言的完美驾驭,并不意味理解的正确性。
虽然我语言水平有限,但自认智商水平还不太低,有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不管《楞严经》的作者是佛祖还是道士,是高僧大德还是扫大街的,总之该书的真正作者,是个绝世高手,值得我毕恭毕敬拜师学习。
其实我并不在乎《楞严经》是谁写的,是条狗写的也无所谓,读着好才是关键。
如果读书,是因作者的名声之故,才产生的相信与崇敬,那只能说明还没读懂,还停留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初级层次。
“亲其师信其道”是进入某一领域的常见方法,并非不好。只是在该领域尚处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层次时,最好不要进行评价与判断。
如果抑郁症患者觉得阅读《楞严经》实在太困难,那雌狐推荐另外一本书:德国哲学家伊努尔曼·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读懂《纯粹理性批判》,一样能产生阅读《楞严经》的效果。
《纯粹理性批判》被称作“哲学界不可跨越的巅峰”——业内认为,凡是没读过本书的,即使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也视同没学过哲学。
康德为了写《纯粹理性批判》,终身独身,以便不被妻儿拖累,每天可有充足时间琢磨艰深晦涩问题。
康德琢磨了一辈子,50多岁才发表此书。
发表前,他将手稿送给一位特别有思辨才华的朋友阅读,结果朋友读了一半就退还书稿,拒绝阅读,因为他怕自己再读下去会疯掉。
我和康德朋友的感觉相同,初读《纯粹理性批判》时,也是精神错乱感,觉得自己快玩儿完了,小命儿要搭进去了。
不过只要没疯掉的话,读完后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读懂《纯粹理性批判》,就容易读懂《楞严经》前四章;读懂《楞严经》前四章,就容易读懂《纯粹理性批判》。
如果您觉得自己只能读懂其中某一本书,却读不懂另外一本,那很有可能哪本都还没懂。
这并非说《纯粹理性批判》与《楞严经》内容相同,而是说这两本书在“思维力”层面,属同一级别读物。
这就好比一个挑山工,他的“挑力”是50斤,所以挑50斤铁或50斤石都可以,不可能只挑得动50斤铁却挑不动50斤石。
但让挑山工搬运,却只能搬5斤,因为“搬”与“挑”不同。
同理,读懂《楞严经》,未必能读懂《法华经》,因为两书层面不同。
而能读懂《阿含经》中涉及到思维的部分,也不意味着能读懂《楞严经》,因前者力道尚浅。
先学古代德语,再读《纯粹理性批判》,先学古代梵文,再读各种佛经,这样做固然好,但若做不到,也未必代表不能学。
因为最终障碍住我们的不是语言,而是“性”上尘土。
就像禅宗所言那样,话到最深处,依凭的不是言语本身,而是“性”,是心与心的“印”。
所以《走向命运》这本书,永远不会站在精神科视角,嘲笑否定病人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强迫性、病理性、无效性与错误性。
本书只会还原病人最真实的心理“发生”过程,描述病人最最细微的“心识”是如何运转流动的。
本书力求印精神病患者的真心,而非印精神科视角下的专业理论。
当然,“精神科专业理论”若能与“患者真心”相印,是最好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