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胜是非和不顺的利器

(2024-07-24 09:09:31)
分类: 修炼窍决

战胜是非和不顺的利器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对此,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对方,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就把自我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这种生活态度会导致责备、抱怨、争论、斗争和不断地相互伤害

里面讲争,用的是另外一个字:诤。这个诤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你的心就不寂静,心里边不寂静,就是 。也许你不表达出来,你不跟别人用口舌去辩论,但是内心是有诤的。

《金刚经》讲 无诤三昧,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他的内心安住在寂静之中。没有二元对立。要你超越二元对立有点抽象,很多人不一定能理解。简单点说,就是你对一切问题,坚持一个正见:永远是自己错。按照你这样去做,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了。

    你可能会说,不是说要超越二元对立吗?怎么还有对和错呢?你现在很难做到没有对错,所谓超越二元对立也不是绝对没有对错。现在你先认定,任何问题之前,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外境没有错,外境永远是对的,是自己的心错了,我自己错了。

说我们自己错,以佛来理解,也理解。其一,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这叫深信因果。这样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不公和痛苦,作还债想还完就是解脱。这样你就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当前处境。

  其二,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一切外境,都与你的内心世界的映射,此有故彼有。这个内心世界包括你的语言行为习惯;包括你的性格脾气好恶;包括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也有的时候彼此同时出现。

    修行时间长的人,对于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的感应关系,会有很多体会。你的内心在意什么,你就会感召什么。这在意,包括爱恨、想要、排斥、担心、讨厌等等。所谓在意,就是我们的心有一种执著。譬如你有洁癖,你可能会发现你经常置身于很脏的环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时,在你边上的人,正好就是邋里邋遢的人,咳嗽、吐痰、放屁;如果你特别吝啬,可能老是会遇到老找你借钱借物的人。 作为修行人,要不断地反观我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内心世界还有在意,那就是苦。让你受苦的因就会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内心世界的这些在意,乃至于一些语言行为的习惯,把它们都能够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压迫。

   不管面对什么外境,你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比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恰恰是一个更乐观、更积极、更可行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消极。是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是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因为你专注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面对的世界也随之改变了!

有的人说,永远是我的错吗?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错,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钱偷了,难道那也是我的错吗?其实,这里讲的问题是,别人是对还是错那是别人的事,你是对还是错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身上上。街上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遇到小偷呢?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你碰到小偷呢?就跟鱼会招来猫一样,你身上有腥味把猫招来了,这是比喻。你有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因才有这个果。所以,这个错还在你。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小偷没问题,那是他的问题,是警察的问题。

     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这应该是父母的错吧。佛法说,那么多好看的父母,你为什么偏到丑的父母那里投胎呢?那怪谁呀,所以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自己的错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来观察,我们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一点点地做,渐渐你会发现,遇到的人也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你命运的路径也就改变了。其实,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就可以稳步向前了。

《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其中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比如,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病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此病痛之苦。你看,一个病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那你就得自在了。这也就是《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就是永远是自己错这里下手去修。

总是落在辩论中,落在非要搞清楚是非对错,非要闹个究竟明白——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就没完没了,就苦海无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