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是非和不顺的利器

分类: 修炼窍决 |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对此,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对方,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就把自我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这种生活态度会导致责备、抱怨、争论、斗争和不断地相互伤害。
佛法里面讲争,用的是另外一个字:诤。这个诤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你的心就不会寂静,心里边不寂静,就是
《金刚经》讲
说我们自己错,以佛法来理解,也好理解。其一,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这叫深信因果。这样你就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不公和痛苦,作还债想,还完就是解脱。这样你就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当前处境。
其二,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一切外境,都与你的内心世界的映射,此有故彼有。这个内心世界包括你的语言行为习惯;包括你的性格脾气好恶;包括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也有的时候彼此同时出现。
有的人说,永远是我的错吗?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错,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钱偷了,难道那也是我的错吗?其实,这里讲的问题是,别人是对还是错那是别人的事,你是对还是错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身上上。街上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遇到小偷呢?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你碰到小偷呢?就跟鱼会招来猫一样,你身上有腥味就把猫招来了,这是比喻。你有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因才有这个果。所以,这个错还在你。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小偷没问题,那是他的问题,是警察的问题。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来观察,我们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一点一点地去做,渐渐你会发现,你遇到的人也变了,你遇到的事也变了,你命运的路径也就改变了。其实,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就可以稳步向前了。
《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其中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比如,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病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此病痛之苦。你看,一个病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那你就得自在了。这也就是《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的“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就是从“永远是自己错”这里下手去修。
总是落在辩论中,落在非要搞清楚是非对错,非要闹个究竟明白——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就没完没了,就苦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