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淇淇长江大保护忌日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博主说明:因新浪博客系统维护,本博客自2022年6月初便无法正常显示和更新,因此今年7月14日为白鱀豚天使“淇淇”离世二十周年忌日的纪念博文及相关几篇博文都没能在本博客发文。经过一番努力,我的“海翁伯的博客”今天终于“复活”,虽然一些功能尚在修复中,但已经开放阅读和更新。为了保持白鱀豚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今天特意将发在我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及相关博文补发到博客中,敬请网友关注!
事先并不是没有一点征兆。
2002年6月27日上午11时,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博士仍然对“淇淇”进行训练,他们之间这样的“合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观察细微的王克雄博士发现,“淇淇”在训练中对声音的敏感程度极大的下降,对自己的抚摸动作的触觉感受能力也大大下降。他有点担心,但并不愿往坏处想。
王克雄博士没有想到,这次训练成为25岁高龄的“淇淇”一生中的最后一次。
王克雄和“淇淇”朝夕相处20多年
摄影:王小强
2002年7月11日,“火炉”武汉的气温达到41。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的记者专程来到武汉白鱀豚馆为“淇淇”拍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按原计划拍摄的这些镜头,竟成为唯一记录“淇淇”生前最后一段珍贵的视频影像。
象往常一样,王克雄等科研人员来给“淇淇”喂鱼。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镜头里清楚地显示,“淇淇”不仅对眼前的食物视而不见,就连喂了它二十多年的王克雄也辨认不清了。在自然界,丧失了视听就意味着死亡。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科研人员马上对“淇淇”进行了全面体检,抽血、作心电图……所有必查的常规项目都作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这就是说,“淇淇”今天的失常表现并非疾病所致。
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央视记者拍下的这段镜头,是“淇淇”去世前三天的征兆。
7月13日,“淇淇”进食还很正常。科研人员没有发现“淇淇”有任何异常表现。他们与“淇淇”朝夕相处20多年,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淇淇”转,对“淇淇”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淇淇”游动迟缓一点,对爱吃的鱼不感兴趣等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都会让他们马上去仔细观察“淇淇”的大便,如果大便在水中很快散开,说明大便正常;如果大便干结成块沉入池底,就要给“淇淇”吃一些助消化和软化大便的药;如果大便很稀,并且呈黏液状漂浮在水面,久久散不开,这就说明“淇淇”的消化系统感染了,这时候需要进一步化验大便,有时还要取出“淇淇”的胃液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20多年了,他们在“淇淇”身上从没有漏掉过反映健康情况的蛛丝马迹,而且每次都能从“淇淇”的一点异常举动中及时地发现哪出了毛病,并随即对症下药。也正因为如此,“淇淇”才能成为世界人工饲养的淡水豚中屈指可数的“寿星”。
7月13日这一天,“淇淇”晚餐吃了5条共1.9公斤的鲢鱼。为了降暑,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还专为“淇淇”买了仁丹、十滴水等消暑药品,
当晚值班的饲养员寇章兵象往常一样给饲养池换水,一直换到11点,“淇淇”象往常一样在那里转圈游动。
7月14日是个周末。寇章兵一大早在馆里巡视,“淇淇”行为活动没有异常变化,一切正常。6点30分,小寇给接班的值班员留了一张纸条,然后就去参加考试。小寇至今仍清楚的记得,那天特别热,自己在考场里感到很烦躁,好像有种不祥的预感。
8点30分,接班的饲养员龚伟明骑着自行车第一个来到馆里,然后定时给“淇淇”喂食。往常这个时候,“淇淇”都会高兴地快速游过来,围着饲养员转来转去,非常亲热。但今天,龚伟明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因为他没有见到“淇淇”那转来转去的快乐身影。他突然也有不祥的预感!当他定眼再看平静清澈的饲养池时,只见那美丽熟悉的身影静静地停在池底,一动也不动。
2002年7月14日,“淇淇”美丽的身影静静地停在池底
资料来源:CCTV《大家》“最后的孤独”截图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室主任张先锋博士、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魏卓工程师等闻讯迅速从各自的家中赶到“白公馆”。赵庆中馆长事后回忆说:“14日早晨,我正在家里,一个电话打来,我傻了,好半天都没回过神来。还是儿子帮我拿包、拿钥匙,提醒我快去单位。”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对“白鱀豚妈妈”陈佩薰教授来说,与心爱的“淇淇”似乎已经有种心灵感应,她已连续8个夏天没在武汉而住到北京女儿家,今年心里却早有一种异常的感觉,武汉再热也要留下来。她在自传中写到:
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闲赋在家的我惊醒,一种不详之感瞬刻涌上心头:一定是出大事了!不然不会这么早有人找我。敲门的是豚医生赵庆中,他低沉而又慌张地说:“淇淇不行了!”晴天霹雳,我边穿衣服边跟他走,忙问:“怎么回事?最近淇淇不是还活得好好的,没生什么病吗?
等我们匆匆忙忙赶到淇淇身边时,它已是很平静、很安详地躺在那里,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仿佛正沉浸在梦乡,沉浸在与它的家人、同伴相聚团圆的幸福之中。
2000年,“淇淇”与四位先后担任白鱀豚研究组(室)负责人的亲人陈佩薰(左1)、刘仁俊(左2)、王丁(左3)、张先锋(右1)一起度过自己的第20个“生日”,留下这张唯一的珍贵合影。
资料引自:陈佩薰著《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
海洋出版社2007年
饲养池中的一切都已凝固了。“淇淇”已经永远沉睡在这个洁净而孤寂的池水中。
上午10点30分,处在巨大悲痛中的科研人员们将“淇淇”的遗体从饲养池中抬出水面。“淇淇”身体外表皮肤光滑,呈浅灰色,走得那样安详。
与“淇淇”情同手足18年的王克雄博士事后面对记者说:“我们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当时我们想,它可能会病一场,然后我们去抢救它,但没想到的是它以这种方式离开,没有任何征兆,它就突然沉在了水底,再也没有动起来。”
当时饲养池里的水很满,工作人员用了两个多小时把水抽干,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淇淇”抬了上来,它的身体还不凉,关节都没有僵硬,还很灵活。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新华社武汉7月14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于今天上午在位于此间的白鳍豚馆去世。
专门负责白鳍豚研究保护的专家张先锋博士介绍说,今天上午8点多,饲养员在给“淇淇”喂食时发现它已“沉睡”水底。“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约25岁,在淡水鲸类动物中已属老龄。
人们注意到,新华社在这个报道中用“去世”代替了动物通常使用的“死亡”。在所有关爱“淇淇”的人们心中,“淇淇”已经和人类融为一体。
22年前,“淇淇”一身重伤来到人世间;现在,它安安静静、无声无息地与我们诀别。
2005年7月22日《新京报》的专题报道“白鱀豚淇淇三年祭”中给“淇淇”的离世作了这样的表述:
2002年7月14日上午8时许,在水生所生活了22年零185天之后,“淇淇”沉入水底,享年25岁,属于终老。
这段表述有一点并不准确。根据中科院水生所对“淇淇”尸体的解剖情况报告,“淇淇”死亡时间在上午6点30分—8点30分之间。
如痛失爱子般悲切的“白鱀豚妈妈”陈佩薰教授则无法这样冷静,老人家在自传中这样写到:
2002年7月14日,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催人泪下的日子,一个永世难忘的日子……时间永远定格在当天上午的7时25分,与我相伴相知22年半的淇淇竟不辞而别,永远地走了!
我久久地沉默在淇淇的身边,我知道它太老了,也太累了,勿需用泪水、不要用呼唤去惊扰它,让它安息吧,静静地走吧,归依它朝思暮想、魂牵魄绕的故乡。
摄影:王小强
“淇淇”一生中最大体长为2.15米,最重时为130公斤。而根据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杨健、刘洪波2005年发表的“饲养条件下白鱀豚微量元素的积累”一文中的记载,“淇淇”离世时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
“淇淇”的标准照
补记:
在“淇淇”离世20年后,诗人作家、“湖北最美读书人”羊角岩写下了新作《淇淇的死谏》:
在它二十五岁的时候
它想到了死谏
以一己生命微弱的力量
抗议人类的自私和冥顽
化成了博物馆里的
一具标本
人们麻木的神经
才能被刺醒
终于,在淇淇离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
我们欣慰地看到
举国上下、大江两岸
生态文明的理念
已然得到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正化为市民们的自觉行动
白鱀豚的表妹长江江豚
已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
而它一度快速下降的势头
正在得到遏制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正在得到恢复性的增长
如此,淇淇
你的死是值得的
在你离世二十周年日子
我们更加怀念你
你是不死的
你的名字永远得到传扬
你的灵魂永远相伴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