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2022-09-06 07:46:00)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淇淇

长江大保护

忌日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博主说明:因新浪博客系统维护,本博客自2022年6月初便无法正常显示和更新,因此今年7月14日为白鱀豚天使“淇淇”离世二十周年忌日的纪念博文及相关几篇博文都没能在本博客发文。经过一番努力,我的“海翁伯的博客”今天终于“复活”,虽然一些功能尚在修复中,但已经开放阅读更新。为了保持白鱀豚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今天特意将发在我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及相关博文补发到博客中,敬请网友关注!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事先并不是没有一点征兆。

2002年6月27日上午11时,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博士仍然对“淇淇”进行训练,他们之间这样的“合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观察细微的王克雄博士发现,“淇淇”在训练中对声音的敏感程度极大的下降,对自己的抚摸动作的触觉感受能力也大大下降。他有点担心,但并不愿往坏处想。

王克雄博士没有想到,这次训练成为25岁高龄的“淇淇”一生中的最后一次。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王克雄“淇淇”朝夕相处20多年

摄影:王小强

 

2002711日,“火炉”武汉的气温达到41。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的记者专程来到武汉白鱀豚馆为“淇淇”拍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按原计划拍摄的这些镜头,竟成为唯一记录“淇淇”生前最后一段珍贵的视频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淇淇”生前最后一段珍贵的影    

     资料来源:CCTV走近科学别走,淇淇截图

 

象往常一样,王克雄等科研人员来给“淇淇”喂鱼。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镜头里清楚地显示,“淇淇”不仅对眼前的食物视而不见,就连喂了它二十多年的王克雄也辨认不清了。在自然界,丧失了视听就意味着死亡。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淇淇”对眼前的食物视而不见     

          资料来源:CCTV走近科学别走,淇淇截图

 

科研人员马上对“淇淇”进行了全面体检,抽血、作心电图……所有必查的常规项目都作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这就是说,“淇淇”今天的失常表现并非疾病所致。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科研人员“淇淇”进行全面体检     

       资料来源:CCTV走近科学别走,淇淇截图

 

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央视记者拍下的这段镜头,是“淇淇”去世前三天的征兆。

713日,“淇淇”进食还很正常。科研人员没有发现“淇淇”有任何异常表现。他们与“淇淇”朝夕相处20多年,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淇淇”转,对“淇淇”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淇淇”游动迟缓一点,对爱吃的鱼不感兴趣等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都会让他们马上去仔细观察“淇淇”的大便,如果大便在水中很快散开,说明大便正常;如果大便干结成块沉入池底,就要给“淇淇”吃一些助消化和软化大便的药;如果大便很稀,并且呈黏液状漂浮在水面,久久散不开,这就说明“淇淇”的消化系统感染了,这时候需要进一步化验大便,有时还要取出“淇淇”的胃液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20多年了,他们在“淇淇”身上从没有漏掉过反映健康情况的蛛丝马迹,而且每次都能从“淇淇”的一点异常举动中及时地发现哪出了毛病,并随即对症下药。也正因为如此,“淇淇”才能成为世界人工饲养的淡水豚中屈指可数的“寿星”。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在为“淇淇”体检

         资料来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713日这一天,“淇淇”晚餐吃了5条共1.9公斤的鲢鱼。为了降暑,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还专为“淇淇”买了仁丹、十滴水等消暑药品,

当晚值班的饲养员寇章兵象往常一样给饲养池换水,一直换到11点,“淇淇”象往常一样在那里转圈游动。

714日是个周末。寇章兵一大早在馆里巡视,“淇淇”行为活动没有异常变化,一切正常。630分,小寇给接班的值班员留了一张纸条,然后就去参加考试。小寇至今仍清楚的记得,那天特别热,自己在考场里感到很烦躁,好像有种不祥的预感。

830分,接班的饲养员龚伟明骑着自行车第一个来到馆里,然后定时给“淇淇”喂食。往常这个时候,“淇淇”都会高兴地快速游过来,围着饲养员转来转去,非常亲热。但今天,龚伟明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因为他没有见到“淇淇”那转来转去的快乐身影。他突然也有不祥的预感!当他定眼再看平静清澈的饲养池时,只见那美丽熟悉的身影静静地停在池底,一动也不动。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2002年7月14日,“淇淇”美丽的身影静静地停在池底

资料来源:CCTV大家“最后的孤独”截图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第一个发现“淇淇”悄然离的饲养员龚伟明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室主任张先锋博士、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魏卓工程师等闻讯迅速从各自的家中赶到“白公馆”。赵庆中馆长事后回忆说:“14日早晨,我正在家里,一个电话打来,我傻了,好半天都没回过神来。还是儿子帮我拿包、拿钥匙,提醒我快去单位。”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第一时间赶到豚馆的时任白鱀豚室研究主任张先锋博士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第一时间赶到豚馆的时任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白鱀豚妈妈”陈佩薰教授来说,与心爱的“淇淇”似乎已经有种心灵感应,她已连续8个夏天没在武汉而住到北京女儿家,今年心里却早有一种异常的感觉,武汉再热也要留下来。她在自传中写到:

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闲赋在家的我惊醒,一种不详之感瞬刻涌上心头:一定是出大事了!不然不会这么早有人找我。敲门的是豚医生赵庆中,他低沉而又慌张地说:“淇淇不行了!”晴天霹雳,我边穿衣服边跟他走,忙问:“怎么回事?最近淇淇不是还活得好好的,没生什么病吗?

等我们匆匆忙忙赶到淇淇身边时,它已是很平静、很安详地躺在那里,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仿佛正沉浸在梦乡,沉浸在与它的家人、同伴相聚团圆的幸福之中。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2000年,“淇淇”与四位先后担任白鱀豚研究组(室)负责人的亲人陈佩薰(左1)、刘仁俊(左2)、王丁(左3)、张先锋(右1)一起度过自己的第20个“生日”,留下这张唯一的珍贵合影。

资料引自:陈佩薰著《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

海洋出版社2007年

  

饲养池中的一切都已凝固了。“淇淇”已经永远沉睡在这个洁净而孤寂的池水中。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淇淇”已经永远沉睡在洁净而孤寂的池水中

       资料来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上午1030分,处在巨大悲痛中的科研人员们将“淇淇”的遗体从饲养池中抬出水面。“淇淇”身体外表皮肤光滑,呈浅灰色,走得那样安详。

“淇淇”情同手足18年的王克雄博士事后面对记者说:“我们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当时我们想,它可能会病一场,然后我们去抢救它,但没想到的是它以这种方式离开,没有任何征兆,它就突然沉在了水底,再也没有动起来。”

当时饲养池里的水很满,工作人员用了两个多小时把水抽干,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淇淇”抬了上来,它的身体还不凉,关节都没有僵硬,还很灵活。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科研人员抬走“淇淇”遗体的画面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记事》截图

  

 22年前,是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首先刊登“淇淇”被捕获的报道,以欣喜的心情迎接“水中国宝”白鱀豚的第一位天使。2002年的715日,《人民日报》以惋惜之情,刊登新华社题为“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去世”的报道:

新华社武汉7月14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于今天上午在位于此间的白鳍豚馆去世。

专门负责白鳍豚研究保护的专家张先锋博士介绍说,今天上午8点多,饲养员在给“淇淇”喂食时发现它已“沉睡”水底。“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约25岁,在淡水鲸类动物中已属老龄。

 

人们注意到,新华社在这个报道中用“去世”代替了动物通常使用的“死亡”。在所有关爱“淇淇”的人们心中,“淇淇”已经和人类融为一体。

22年前,“淇淇”一身重伤来到人世间;现在,它安安静静、无声无息地与我们诀别。

2005722日《新京报》的专题报道“白鱀豚淇淇三年祭”中给“淇淇”的离世作了这样的表述:

2002年7月14日上午8时许,在水生所生活了22年零185天之后,“淇淇”沉入水底,享年25岁,属于终老。

 

这段表述有一点并不准确。根据中科院水生所对“淇淇”尸体的解剖情况报告,“淇淇”死亡时间在上午630830分之间。

如痛失爱子般悲切的白鱀豚妈妈”陈佩薰教授则无法这样冷静,老人家在自传中这样写到: 

2002年7月14日,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催人泪下的日子,一个永世难忘的日子……时间永远定格在当天上午的7时25分,与我相伴相知22年半的淇淇竟不辞而别,永远地走了!

我久久地沉默在淇淇的身边,我知道它太老了,也太累了,勿需用泪水、不要用呼唤去惊扰它,让它安息吧,静静地走吧,归依它朝思暮想、魂牵魄绕的故乡。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白鱀豚妈妈”陈佩薰告别“淇淇”

摄影:王小强

 

“淇淇”一生中最大体长为2.15米,最重时为130公斤。而根据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杨健、刘洪波2005年发表的“饲养条件下白鱀豚微量元素的积累”一文中的记载,“淇淇”离世时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淇淇”的标准照

              资料来源:陈佩薰 等《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 科学出版社1997年

 

补记:

“淇淇”离世20年后,诗人作家、“湖北最美读书人羊角岩写下了新作《淇淇的死谏》:                         

                           只有淇淇

                              顽强地存活着

                            活出了旷世的气慨

                            活成了孤独的英雄

 

在它二十五岁的时候

它想到了死谏

以一己生命微弱的力量

   来抗议长江生态的整体恶化

抗议人类的自私和冥顽

   或许只有当最后一只白鱀豚

化成了博物馆里的

一具标本

人们麻木的神经

才能被刺醒

 

终于,在淇淇离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

我们欣慰地看到

举国上下、大江两岸

生态文明的理念

已然得到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正化为市民们的自觉行动

白鱀豚的表妹长江江豚

已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

而它一度快速下降的势头

正在得到遏制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正在得到恢复性的增长

如此,淇淇

你的死是值得的

在你离世二十周年日子

我们更加怀念你

你是不死的

你的名字永远得到传扬

你的灵魂永远相伴人类

 

                      7月14日:“淇淇”永远的忌日
       

       ——于江著《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节选(本文有删改)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资助

                           华龄出版社2012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保护长江江豚和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