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83
长江水深面阔,江水浑浊,白鱀豚神出鬼没,忽隐忽现,在野生状态下,人们即便有幸一睹白鱀豚芳容,一般也只能观察到白鱀豚浮出水面呼吸时的动作,而看不到它们在水下是怎样活动的。现在,饲养池中的“淇淇”则向人们展示出让人大开眼界的各种高超的游泳技巧。
侧泳:“淇淇”一般在饱食之后便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迅速侧向转体90度,随即向前侧泳窜游,速度比平常大大加快。“淇淇”的这种侧泳一般都在水表面进行,有时还把鳍肢露出水面。

“淇淇”的侧泳好棒!
资料提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仰泳:“淇淇”在急剧活动期就爱在水表面进行仰泳,顺时针方向侧向转体180度,白白的肚皮朝上,有时甚至把前半部肚皮和长吻以及一对鳍肢暴露在水面,非常有趣。
滚泳:“淇淇”在自己处于兴奋状态时,便会拿出滚泳绝活。只见它快速地边滚边向前游进,有时是以顺时针方向翻滚180度,腹部朝上,但又立即以逆时针方向回转身体,变成了背部朝上,连续反复快速滚动向前游动;有时又是以顺时针方向侧向转体360度,旋转着连续快速向前游动。“淇淇”翻转自如的高超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浮卧和滑行:人们始终不知道白鱀豚在长江中是怎样休息的。经过人工饲养“淇淇”二十多年的零距离观察才知道,白鱀豚不会像鱼儿那样在水中停止不动地休息,它们总在不停地游动中。也就是说,野生的白鱀豚从出生就要在长江中不停歇地游动,直到终生。而“淇淇”在夜间经常表现出来的浮卧和滑行状态,又让人们看到了白鱀豚在水中休息的秘密。这个时候,“淇淇”身体直挺挺地漂浮在水面上,鼻孔和头上部露出水面,尾鳍很少摆动,样子十分舒展。就这样静静地在水面上躺了几秒钟后,再微微摆动两下尾鳍,让身体缓缓地向前滑行一点距离,保持身体继续漂浮在水面。有时,“淇淇”还变成仰身姿态,让自己的肚皮朝上浮卧和滑行,那叫一个舒服!
如果说高超的游泳技巧还是水生动物的“题中应有之义”的话,那么白鱀豚在水中跳跃的动作则并不多见。“淇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跳跃的技巧,而且它还有不同姿势的跳跃动作。一种跳跃是在游动十分欢快时,突然急速地窜游,然后身体猛然向前冲,跃出水面,在空中拱起背部,入水时让长长的吻端先进入水面;另一种跳跃却是在没有任何先兆情况下,突然向前上方猛冲而跃出水面,身体在空中挺直,入水时变成腹面首先进入水面,近乎平躺着跌落水中。谁知道小家伙在耍什么游戏?
专家们在长江中观察发现,白鱀豚出水跳跃,多发生在夏季天气闷热,风雨将至的时候。这时由于气压低,白鱀豚在水中呼吸不畅,便跳出水面透透气。千百年来,长江的渔民看到白鱀豚竞相跃出水面就知道风雨即将来临,认为白鱀豚能够呼风唤雨,因此一直把白鱀豚信奉为“长江女神”,其实道理就在于此。
白鱀豚最让人想象不到的动作是在水中直立。1981年3月,我国捕获的第二头白鱀豚“苏苏”曾在南京师范学院露天饲养池生活了15天。一天晚上,正在值班的华元渝在朦胧夜色中突然发现,在饲养池中间竟站着一个灰白色的“人影”!这怎么可能?要知道池水深达3米呀。他赶紧打开手电筒朝那个“人影”照去,呈现眼前的景象又让他大吃一惊:原来直立在水面的“人影”竟是“苏苏”!华元渝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前的“苏苏”就 “站”在水面上有好几秒钟。
华元渝后来在长江中下游长期进行白鱀豚行为调查,也看到过野外环境中的白鱀豚作直立运动,其姿态与在饲养池中“苏苏”的动作大体相似。
白鱀豚能在水中直立已不是秘密,但毕竟很难经常亲眼可见。“淇淇”与人朝夕相处了20多年,它“毫无保留”地向它亲近的科研人员展示了还不止一种动作的水中直立技巧。一种直立动作是“淇淇”在极度兴奋时,先快速向前游动,然后就像踩了急刹车一样突然停住,光滑的身体顺势向上窜起,背鳍以上的半个身子便直立于水面之上,这时它的头部左右剧烈摆动,嘴里还发出吱吱的叫声。另一种直立动作却正相反,“淇淇”是静静地把头伸出水面,然后让身体直立于水中,像侦察兵一样观察周围情况,有时甚至保持这种侦察姿势向前或向后移动几米远,滑稽的模样令人捧腹。

宽吻海豚的直立绝活
资料来源:网络
“淇淇”还有一个比直立更叫绝的高难动作——倒立!只见“淇淇”的吻端垂直指向池底,但身体并不像平常那样立即下潜,而是静止不动,却将尾鳍伸出水面摇摆起来,就像挥手致意。你还别说,“淇淇”只有在参观者到来时才偶尔“露它一小手”,科研人员笑称这是“淇淇”在欢迎来看望自己的客人。
1985年3月29日13:00,晴天,偏南风1级,湖北鄂州市江面,江申轮2号上行。见5头白鱀豚在船尾(200-300米)翻起的尾浪中乘浪。它们时而顺浪,时而顶浪,时而急速跳跃,3头白鱀豚几乎同时垂直跃出水面,阳光下灰白色的豚体清晰可见。
首先,从白鱀豚外部构造看,它胸部一左一右两个小巧玲珑的鳍肢就象一对双桨,主要功能是在游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和调节位置。而它的呈水平状的强有力的尾鳍,则是在水中快速游动的推进器。如果说白鱀豚的鳍肢与鱼类的胸鳍在外观上还很相似,那么要是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尾巴就会发现,虽然它们都生活在水中,虽然白鱀豚宽大的尾鳍与鱼的尾鳍作用一样,都是水中主要的运动器官,但尾鳍的构造和运动的原理则截然不同。鱼类的尾鳍呈垂直状,靠左右摆动推动身体向前游动;而白鱀豚的尾鳍呈水平状,通过上下摆动产生强有力的推力。

资料引自:台湾郑义郎(鱼藏)先生所绘白鱀豚图鉴
中科院水生所著名专家刘仁俊在1980年发表的“白鳍豚的生态适应与资源保护”科普文章中,对白鱀豚的外部形态作了迄今可以读到的最生动且通俗易懂的介绍:
白鳍豚的后肢已经退化,从外形上已经看不到它的痕迹。那它靠什么自如的畅游于波涛滚滚的长江之中呢?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推进器官是强有力的尾部。鱼类的尾鳍是垂直的,白鳍豚的尾鳍却是水平的,这是因为:鱼类是由腮从水中取得氧气,所以它不必频频上浮换气。再则,为了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鱼常常需要急速左右拐弯,这种运动方式自然以垂直尾鳍最为有利;白鳍豚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故必须不断地起水换气,同时又要急速潜水觅食,水平鳍对快速上下运动最有利。当尾鳍上下等量摆动时,白鳍豚身体就可以直线地前进,若往下的摆动大于往上的摆动,身体就上升,反之就下沉。
其他如三角形的背鳍乃是适于破水前进的平衡器官,全身光滑也是生活于水中在外部形态上的一种生态适应。

世界最大的动物——蓝鲸
资料来源:网络
说起白鱀豚的尾鳍,在一篇介绍世界最大的动物蓝鲸的文章中,曾以海鸟俯瞰的视角对鲸类的尾鳍作了精彩的描写:
在它们身上瞧不见任何摆动着的鳍,一个观察它们的人如果处在和水面平行的位置,可能会问:“这等庞然大物究竟是靠什么行动的呢?”而海鸟却可以在空中透过一层薄薄的海水清楚地看见巨鲸的推进器——它们的大尾巴。它们那与海水平行的尾巴不停地在海水里上下摆动,有时左右摆动,有时又有力而灵活地来回扭动。它们就是凭这种半螺旋形的摆动器前进的。任何人工制造的机器都不可能给人以如此酣畅运动的印象。平形尾是鲸类动物共同的显著特征,不管它们属于什么科目,也不管它们有多大,都是如此。

鲸豚的尾鳍是它们高速游泳的“发动机”
白鱀豚的尾鳍同样是它们水中快速游动的“发动机”。因此,白鱀豚在水中的游动时速一般达到10公里左右,特殊情况时能以较大的加速度向前冲,大大快于长江中的鱼类。
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报告了他们长期观察白鱀豚在不同流速下游动行为的详细记录: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