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2017-02-15 08:21:27)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83

  

 “淇淇”传 奇

                    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白鱀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江水中,它们每天又是如何在水中游动的呢?

长江水深面阔,江水浑浊,白鱀豚神出鬼没,忽隐忽现,在野生状态下,人们即便有幸一睹白鱀豚芳容,一般也只能观察到白鱀豚浮出水面呼吸时的动作,而看不到它们在水下是怎样活动的。现在,饲养池中的“淇淇”则向人们展示出让人大开眼界的各种高超的游泳技巧。

侧泳:“淇淇”一般在饱食之后便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迅速侧向转体90度,随即向前侧泳窜游,速度比平常大大加快。“淇淇”的这种侧泳一般都在水表面进行,有时还把鳍肢露出水面。

 

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淇淇”的侧泳好棒!

资料提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仰泳:“淇淇”在急剧活动期就爱在水表面进行仰泳,顺时针方向侧向转体180度,白白的肚皮朝上,有时甚至把前半部肚皮和长吻以及一对鳍肢暴露在水面,非常有趣。

滚泳:“淇淇”在自己处于兴奋状态时,便会拿出滚泳绝活。只见它快速地边滚边向前游进,有时是以顺时针方向翻滚180度,腹部朝上,但又立即以逆时针方向回转身体,变成了背部朝上,连续反复快速滚动向前游动;有时又是以顺时针方向侧向转体360度,旋转着连续快速向前游动。“淇淇”翻转自如的高超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浮卧和滑行:人们始终不知道白鱀豚在长江中是怎样休息的。经过人工饲养“淇淇”二十多年的零距离观察才知道,白鱀豚不会像鱼儿那样在水中停止不动地休息,它们总在不停地游动中。也就是说,野生的白鱀豚从出生就要在长江中不停歇地游动,直到终生。而“淇淇”在夜间经常表现出来的浮卧和滑行状态,又让人们看到了白鱀豚在水中休息的秘密。这个时候,“淇淇”身体直挺挺地漂浮在水面上,鼻孔和头上部露出水面,尾鳍很少摆动,样子十分舒展。就这样静静地在水面上躺了几秒钟后,再微微摆动两下尾鳍,让身体缓缓地向前滑行一点距离,保持身体继续漂浮在水面。有时,“淇淇”还变成仰身姿态,让自己的肚皮朝上浮卧和滑行,那叫一个舒服!

如果说高超的游泳技巧还是水生动物的“题中应有之义”的话,那么白鱀豚在水中跳跃的动作则并不多见。“淇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跳跃的技巧,而且它还有不同姿势的跳跃动作。一种跳跃是在游动十分欢快时,突然急速地窜游,然后身体猛然向前冲,跃出水面,在空中拱起背部,入水时让长长的吻端先进入水面;另一种跳跃却是在没有任何先兆情况下,突然向前上方猛冲而跃出水面,身体在空中挺直,入水时变成腹面首先进入水面,近乎平躺着跌落水中。谁知道小家伙在耍什么游戏?

专家们在长江中观察发现,白鱀豚出水跳跃,多发生在夏季天气闷热,风雨将至的时候。这时由于气压低,白鱀豚在水中呼吸不畅,便跳出水面透透气。千百年来,长江的渔民看到白鱀豚竞相跃出水面就知道风雨即将来临,认为白鱀豚能够呼风唤雨,因此一直把白鱀豚信奉为“长江女神”,其实道理就在于此。

白鱀豚最让人想象不到的动作是在水中直立。19813月,我国捕获的第二头白鱀豚“苏苏”曾在南京师范学院露天饲养池生活了15天。一天晚上,正在值班的华元渝在朦胧夜色中突然发现,在饲养池中间竟站着一个灰白色的“人影”!这怎么可能?要知道池水深达3米呀。他赶紧打开手电筒朝那个“人影”照去,呈现眼前的景象又让他大吃一惊:原来直立在水面的“人影”竟是“苏苏”!华元渝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前的“苏苏”就 “站”在水面上有好几秒钟。

华元渝后来在长江中下游长期进行白鱀豚行为调查,也看到过野外环境中的白鱀豚作直立运动,其姿态与在饲养池中“苏苏”的动作大体相似。

白鱀豚能在水中直立已不是秘密,但毕竟很难经常亲眼可见。“淇淇”与人朝夕相处了20多年,它“毫无保留”地向它亲近的科研人员展示了还不止一种动作的水中直立技巧。一种直立动作是“淇淇”在极度兴奋时,先快速向前游动,然后就像踩了急刹车一样突然停住,光滑的身体顺势向上窜起,背鳍以上的半个身子便直立于水面之上,这时它的头部左右剧烈摆动,嘴里还发出吱吱的叫声。另一种直立动作却正相反,“淇淇”是静静地把头伸出水面,然后让身体直立于水中,像侦察兵一样观察周围情况,有时甚至保持这种侦察姿势向前或向后移动几米远,滑稽的模样令人捧腹。

 

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宽吻海豚的直立绝活

资料来源:网络

 

“淇淇”还有一个比直立更叫绝的高难动作——倒立!只见“淇淇”的吻端垂直指向池底,但身体并不像平常那样立即下潜,而是静止不动,却将尾鳍伸出水面摇摆起来,就像挥手致意。你还别说,“淇淇”只有在参观者到来时才偶尔“露它一小手”,科研人员笑称这是“淇淇”在欢迎来看望自己的客人。

 白鱀豚在野生环境中还有一手“乘浪”的本领,一种是乘自然浪,另一种是乘船尾浪。华元渝等专家在“长江白鱀豚行为的观察”研究报告中记述了2次观察到的情景:

 19904291500,安徽枞阳三江口,江面上有4级风浪,见2头白鱀豚在浪里随着波涛起伏,有时斜向跃离浪尖。

19853291300,晴天,偏南风1级,湖北鄂州市江面,江申轮2号上行。见5头白鱀豚在船尾(200300米)翻起的尾浪中乘浪。它们时而顺浪,时而顶浪,时而急速跳跃,3头白鱀豚几乎同时垂直跃出水面,阳光下灰白色的豚体清晰可见。

    我国科研专家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初步揭开了白鱀豚高超游术的秘密。

首先,从白鱀豚外部构造看,它胸部一左一右两个小巧玲珑的鳍肢就象一对双桨,主要功能是在游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和调节位置。而它的呈水平状的强有力的尾鳍,则是在水中快速游动的推进器。如果说白鱀豚的鳍肢与鱼类的胸鳍在外观上还很相似,那么要是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尾巴就会发现,虽然它们都生活在水中,虽然白鱀豚宽大的尾鳍与鱼的尾鳍作用一样,都是水中主要的运动器官,但尾鳍的构造和运动的原理则截然不同。鱼类的尾鳍呈垂直状,靠左右摆动推动身体向前游动;而白鱀豚的尾鳍呈水平状,通过上下摆动产生强有力的推力。

 

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白鱀豚尾鳍的构造和运动的原理与鱼的尾鳍截然不同

资料引自:台湾郑义郎(鱼藏)先生所绘白鱀豚图鉴

 

中科院水生所著名专家刘仁俊在1980年发表的“白鳍豚的生态适应与资源保护”科普文章中,对白鱀豚的外部形态作了迄今可以读到的最生动且通俗易懂的介绍:

 白鳍豚的前肢在外形上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它的样子很象鱼的胸鳍,我们称它为鳍肢,剥去其皮肤和内部组织,就可看出其骨骼仍与陆生兽类的前肢或人的手基本相似。这说明,白鳍豚的祖先从陆生到水生以后,前肢迫切需要改造,变成能划水的鳍肢。在游泳中用处最大的是腕部和五指,它的面积越大,拨水效率就越高,经过千万年的演变与适应,白鳍豚的前肢便变成了现在这种样子的鳍肢,既能控制改变身体动作的方向、又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白鳍豚的后肢已经退化,从外形上已经看不到它的痕迹。那它靠什么自如的畅游于波涛滚滚的长江之中呢?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推进器官是强有力的尾部。鱼类的尾鳍是垂直的,白鳍豚的尾鳍却是水平的,这是因为:鱼类是由腮从水中取得氧气,所以它不必频频上浮换气。再则,为了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鱼常常需要急速左右拐弯,这种运动方式自然以垂直尾鳍最为有利;白鳍豚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故必须不断地起水换气,同时又要急速潜水觅食,水平鳍对快速上下运动最有利。当尾鳍上下等量摆动时,白鳍豚身体就可以直线地前进,若往下的摆动大于往上的摆动,身体就上升,反之就下沉。

其他如三角形的背鳍乃是适于破水前进的平衡器官,全身光滑也是生活于水中在外部形态上的一种生态适应。

 

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世界最大的动物——蓝鲸

资料来源:网络


说起白鱀豚的尾鳍,在一篇介绍世界最大的动物蓝鲸的文章中,曾以海鸟俯瞰的视角对鲸类的尾鳍作了精彩的描写:

 这两条鲸用硕大无比的水锤般的深灰色的脊背划破起伏的波浪。海鸟居高临下地盯着这两头蓝鲸的庞大躯体……并驾齐驱,怡然自得;海水顺着它们那具有天然流体动力的身体飞速滑动。

在它们身上瞧不见任何摆动着的鳍,一个观察它们的人如果处在和水面平行的位置,可能会问:“这等庞然大物究竟是靠什么行动的呢?”而海鸟却可以在空中透过一层薄薄的海水清楚地看见巨鲸的推进器——它们的大尾巴。它们那与海水平行的尾巴不停地在海水里上下摆动,有时左右摆动,有时又有力而灵活地来回扭动。它们就是凭这种半螺旋形的摆动器前进的。任何人工制造的机器都不可能给人以如此酣畅运动的印象。平形尾是鲸类动物共同的显著特征,不管它们属于什么科目,也不管它们有多大,都是如此。

 1936年,英国动物学家格雷詹姆斯曾经观察到海豚在海中游泳的速度每小时高达20英里(约32公里——笔者注),然而对海豚的生理结构的研究结果却显示,海豚的肌肉无法提供如此高速度的推动力,这个问题困扰了格雷詹姆斯和众多的动物学家很久,人们便称这个难题为“格雷詹姆斯悖论”。2008年,美国科学家结合航天航空研究中的测量工具和数字粒子图像测试技术,发明了一种最先进的水流测试技术,他们让两个海豚在充满小气泡的游泳池中游动,然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来追踪气泡,利用彩色编码为研究人员提供海豚身后水流的方向和速度,第一次精确地量化了海豚推动力。结果显示,海豚的尾巴摆动平均可以产生200磅的推动力,最高可以产生300400磅的推动力,而奥运会游泳队员最高只能产生60-70磅的推动力。海豚尾巴可以产生足够的推动力来克服水的阻力,是它们高速游泳的“发动机”


83、白鱀豚高超的“游”(上)

鲸豚的尾鳍是它们高速游泳的“发动机”

                                                  资料来源:网络

 

白鱀豚的尾鳍同样是它们水中快速游动的“发动机”。因此,白鱀豚在水中的游动时速一般达到10公里左右,特殊情况时能以较大的加速度向前冲,大大快于长江中的鱼类。

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报告了他们长期观察白鱀豚在不同流速下游动行为的详细记录:

 白鱀豚对流速有一定选择性。逆流时豚群沿缓流航道前进,当遇到弯曲河道主流转变方向,豚群即横过急流,到另一侧的缓流航道继续往上游。顺流游动时,则是选择急流,豚群常在主航道上顺流而下。据测定:白鱀豚群体巡游前进时,顺流游速为7.59.7公里/时,逆流游速为2.74.9公里/时。

 白鱀豚在水中不仅游速快,而且还具有令人惊讶的长距离迁移能力。华元渝教授等在“长江白鱀豚行为的观察”研究报告中详细地记录了对一个白鱀豚群体长距离迁移的观察:

 1990316735,在安庆市大渡口,发现一群由2头大豚和1头小豚组成的豚群,其中1头大豚背部有明显的特殊斑痕,肉眼能区别。考察船一直尾随其后观察,历时9小时40分钟,上行34公里后消失。4天之后,即320日在离安庆100公里的亚字号洲附近的周家湾,又发现该豚,考察船一直尾随豚群到叶家州洲。后来通过照片核对,它们是同一个群体。该群从316日到320日,5天之中上行迁移107公里。

 据该文介绍,白鱀豚群体活动与栖息环境紧密相关,枯水季节群体活动比较稳定,一般仅作短距离迁移;涨水季节群体常作较长距离的迁移。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