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82
中
篇
“淇淇”传
奇
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白鱀豚如何进“食”?
《启蒙》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五花八门的动物牙齿”曾这样告诉孩子们:脊椎动物牙齿最多的当属我国特产动物白鱀豚。
白鱀豚在2000万年的进化中,它的前肢已经变成了适合游泳的鳍肢,同时却进化出一套用嘴抓鱼的特殊本领。首先是它们又细又长的吻,特别适应捕捉动作敏捷的鱼。其次是它们的下颌,与海豚的“V”形下颌不同,白鱀豚的下颌是“Y”形的,像一把镊子,用这把“镊子”夹鱼显然非常方便。再其次是它们的牙,白鱀豚的上下颌两边各长着30-34颗牙齿,总共有130颗,但和人分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白鱀豚只有同型犬齿,上下相嵌,非常适合咬住被捕捉到的鱼。
白鱀豚的下颌是“Y”形的,像一把镊子,用这把“镊子”夹鱼显然非常方便。
资料来源:网络
那么,白鱀豚是怎样捕鱼吃的?“淇淇”给出的答案是用它的长吻捕捉上层鱼。“淇淇”吃鱼的方法非常独特,它不会撕咬嘴嚼,而是靠犬牙把鱼牢牢咬住,然后用摆动头部的惯性,把鱼一会儿放开,一会儿再咬住,直到把鱼头顺向自己的咽喉(专家们解释说这是为了使鱼的鳍刺顺向滑过,不致刺伤咽喉),然后就狼吞虎咽,把整条鱼吞进肚里,用专家们的话说,属典型的“囫囵吞”型。
大自然在白鱀豚身上的造化就是如此奇妙:它们在脊椎动物中拥有最多的牙齿,却从不咀嚼食物。
南师大生物系动物学教研组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在“白鱀豚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提到,白鱀豚吞不下大型的鱼,但被它咬住后挣脱的鱼,鳞片往往被剥落,并因受伤而死亡。漂起的这类死鱼大多是鳙鱼,也有鲢鱼,大者有十余斤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也在长江野外白鱀豚的觅食水域内先后搜集到不少被白鱀豚咬伤后逃脱的鱼类标本,它们有的被咬掉了鱼尾,有的鳞片剥落,鱼皮上留下被白鱀豚咬的齿痕,其中最大的1条鲢鱼重3000克。
但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从长江中游获得的1头体长2.07米、体重142.5公斤的白鱀豚的胃中,解剖出1条较为完整未消化的鲢鱼,体长为50厘米,体重1200克,是所见到的白鱀豚吞食的最大的鱼。
正因为白鱀豚这种“囫囵吞”型的吃法,给人工饲养带来一个新问题,因为饲料鱼的大小要受“淇淇”咽喉大小的限制,“淇淇”能否吞下取决于饲料鱼的体高和体宽。那么,给“淇淇”喂多大的鱼才合适呢?
在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等专家撰写的“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段精细而有趣的记述:
我们曾用不同大小和体高、体宽的6种鱼类投喂“淇淇”,观察它能够吞食鱼类的最大个体。当“淇淇”体长为1.45米时,对体高在6.5厘米以下(重220克)的鲢鱼均可吞食,6.5厘米以上(重225克)的则无法咽下。鳙、鲤、鲫鱼因其身体比鲢鱼厚,也就是说虽体高相同,但它们的体围则比鲢鱼为大,因此吞下的最大体高值相应地减小,鲤鱼为5.4厘米(重125克),鲫为6.0厘米(重200克)。而体型扁薄的鳊鱼其能吞食的最大体高为7.1厘米,体重仅110克。细鳞斜颌鲴身体较厚,体高5.6厘米,体重已有215克,这是“淇淇”吞食它的最大体高值。
随着豚体的增长,吞食的鱼也可增大。以喂食鲢鱼为例,“淇淇”体长1.43米、体重37公斤时,可吞食体高5.4厘米以下的鲢鱼;体长1.45米、体重45公斤时,可吞食体高6.5厘米的鲢鱼;体长1.90米、体重100公斤时,能吞食鲢鱼的最大体高为9厘米。
淇淇吃鱼的方法非常独特,属典型的“囫囵吞”型
资料来源:引自刘仁俊、顾理平《追踪白鱀豚》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
中科院水生所根据长江中游所获得的数十头白鱀豚标本判断,野生白鱀豚较为适口的食物鱼体重在250克左右。
“淇淇”虽然根本不嚼食,但它的消化能力极强,排出的粪便全是细泥状,看不到一点鱼骨头的痕迹。令人感兴趣的是,白鱀豚为什么能有这么强的消化能力?它们的消化系统有哪些特征?和我们人类又有什么不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科学家对白鱀豚的消化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白鱀豚的消化系统与我们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有齿、舌、食道、胃、肠以及肝、胰等器官,但它们的消化器官亦有其自身适应水中生活特殊功能的结构。
1979年,南师大周开亚、李悦民、钱伟娟三位专家发表了题为
“白鱀豚的胃”研究报告。他们对一头采于南京、体长2.41米的白鱀豚内脏标本进行了胃的解剖研究发现,白鱀豚胃的构成自成一家,人只有一个胃,而它们的胃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属主胃,分别为主胃第一部、第二部及第三部,主胃第一部最发达,第四部分为幽门胃。如果换成老百姓的生活语言来表述,那就是白鱀豚有四个胃!这篇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鲸类的胃与任何一类哺乳动物都不同,其最特殊之点是腺胃由二部或二部以上组成。
鲸胃的构造虽各异,但均有一个扩大部分(前胃或主胃)及2—3个较小分部,这种构造型式有利于在一定时间内接纳大量未经咀嚼的食物,故各类鲸胃的适应意义是相似的。
根据已有的资料,白鱀豚的胃既区别于须鲸及其他总科的齿鲸,也与另三类淡水豚都不相同。
白鱀豚主胃第一部扩大,肌肉壁厚。高大的粘膜褶及发达的粘膜下层表明它能有很大的扩张性,能接纳较大量的整鱼或其他食物……可暂存和磨碎食物外,还具化学消化作用……主胃第一部经一狭管才通到主胃第二部,可控制食糜的通过,也可阻止整鱼或较大的食块进入后者。后三个胃室的作用是进一步消化食糜,逐步排入肠中。
白鱀豚胃的结构在鲸类中独一无二。
白鱀豚有四个胃,其结构在鲸类中独一无二
资料来源:引自:《周开亚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
再看看白鱀豚的肠。还是南师大的周开亚、李悦民二位学者,他们对采自长江下游的4头白鱀豚个体的肠标本进行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研究,并在1981年发表了研究报告“白鱀豚的肠”。他们不仅发现白鱀豚的肠有值得注意的特征,比如,白鱀豚无盲肠,其肠长约为体长的12.5—14.9倍,大于恒河豚(3.6—4.9倍),而又小于亚河豚(19.0—20.0倍)和拉河豚(24.0—37.3倍);而且还发现白鱀豚的肠具有原始性状:
白鱀豚与其他鲸类一样,有十二指肠球部……其十二指肠球部和本部的肠腺下部充满粘液细胞,可能代表了十二指肠腺演化的早期阶段,即原始的十二指肠腺。因此是白鱀豚的原始性状之一。我们认为鲸类的陆生祖先可能具与白鱀豚相似的原始的十二指肠腺,在多数现代鲸类其粘液细胞可能已退化消失。
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刘仁俊1980年在“白鳍豚的生态适应与资源保护”科普文章中对白鱀豚消化系统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白鳍豚长着130颗左右的牙齿,却只有一种犬齿,而且上下齿相互嵌合得很好,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它只能咬住食物,却无咀嚼作用,因此它吃东西时,一经咬住食物,便囫囵吞枣,几下一动便把鱼儿连头带尾吞进肚里。如果白鳍豚没有这种能够迅速而且稳妥地咬住活鱼的特殊的嘴巴结构,如果一旦抓住食物以后还要再去细嚼慢咽的话,那它非饿死不可。
白鳍豚狼吞虎咽的吃食方式使其消化系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的胃分成几室,有可供暂时贮存、浸渍食物的胃室;有靠发达的肌肉壁机械地磨碎食物的胃室;又有分泌大量消化液消化食物的胃室。按照动物的一般规律,食肉动物肠子短,食草动物肠子长。白鳍豚虽属食肉型动物,肠子却不短,其消化道的长度为体长的15倍,有利于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亦是一种生态适应。
白鱀豚的消化系统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就是没有胆囊和盲肠。
正因为白鱀豚以鱼为天,科研人员曾在“淇淇”的粪便里发现了鱼类所特有的一类寄生虫——粘孢子虫。由于粘孢子虫本身的壳较厚,不易被药物渗透而杀死,也不易被其它动物吞食后消化掉,因此治疗粘孢子虫病是一个难题。1990年6-7月间,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李连祥专门对“淇淇”以及另一头江豚的粪便作了一次检查,发表了检查报告“白鱀豚被检出粘孢子虫引起的思考”:
在白鱀豚粪便中共检出5种中粘孢子虫……根据其形态结构,认为是来自饲料鱼白鲢,并非白鱀豚肠道内所特有的寄生虫。
白鱀豚的消化能力极强,所排粪便为颗粒的泥状便,其中看不到有鱼骨刺等残渣。从上述粘孢子虫被检出的情况表明……粘孢子虫是不易被白鱀豚胃肠消化酶所能消化的,是否经过白鱀豚的胃肠道后而杀死了粘孢子虫胚核,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这个课题显然没有进一步研究下去,该文特别提到,因为“淇淇”拉的泥状便是边拉边化,在水中不成块,样品不易获得,所以只检查过一次。
在茫茫大江中,白鱀豚又是怎样觅食抓鱼的?
淡水豚专家华元渝等从1979年至1990年期间,在长江中下游江段对白鱀豚的行为作过47次、总共265天的航行观察,一天中跟踪豚群的时间最长超过10个小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观察资料。1991年他们在《兽类学报》发表的“长江白鱀豚行为的观察”研究报告中记述了曾观察到的53次白鱀豚个体觅食情景:
(白鱀豚)常在水下潜游,有时露出三角形背鳍快速移动,有时整个身体没入水表,激起涌浪向前推进;有时尾鳍伸出水面扭摆击水。它在水下深潜时所呼出的气体在水面可形成一串串气泡,与此同时还可见到江面上空有鸥鸟盘旋,鱼儿蹦跳出水。离单独觅食个体约500米之外,有时可见2-3头散得很开的白鱀豚也在独自觅食。
华元渝等专家们还33次观察到白鱀豚群体觅食的情景,并将其过程归纳出尾随、围赶、捕食、歇息4个阶段。白鱀豚捕食时显得十分专注,对声响的回避反映减弱,而方法相当聪明。在同一篇研究报告中有一段关于白鱀豚群体觅食的生动记述:
1985年4月6日,我们在湖北洪湖市倒口,观察到活动在该江段的13头白鱀豚群,以3公里/小时的速度尾随鱼群上行到乌沙洲,这一带属缓流水区,沙埂下首有一深潭,渔民称为“鱼窝子”,是鱼群集聚之处。当豚群接近此水域时,即形成弧状横列,大豚分散在两头,小豚夹杂中间,个体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游速增大朝前猛冲,鱼群受惊蹦跳出水面时,江面上可见白鱀豚三角形背鳍快速平移,一排排涌浪急速推进,这时江面上有10余只红嘴鸥盘旋,只见8头江豚与白鱀豚混合在一起捕食鱼类。约15分钟豚群逐渐平静,这时大多数白鱀豚个体舒展伸直,或侧卧或仰卧漂浮在水面上。约10分钟后它们再次集群,绕过沙咀进入主流。豚群集群捕食,历时3个多小时。
华元渝等专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白鱀豚夜间也捕鱼觅食:
1984年11月8日零时,一群白鱀豚在石首江段沙洲尾追鱼群,将鱼群逼入浅滩。渔民乘机下丝网,获500克左右的长春鳊100多尾。由此可见,白鱀豚夜间也觅食。
一头成年的白鱀豚每天要吃多少鱼?“淇淇”给出的答案是,每天要吃8-10公斤鲜鱼!也就是一天的食鱼量相当于它体重的十分之一,怪不得科研人员管“淇淇”叫“吃鱼大王”。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刘仁俊在
“白鱀豚资源现存量及其保护”一文中曾作过一个测算:“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一头200斤重的豚,一天要吃20斤活鲜鱼,200头豚一天要吃4000斤鱼,一年要吃146万斤鱼。”可以想象,当人们的过度捕捞和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变坏,造成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面临枯竭时,“吃鱼大王”白鱀豚早已饥肠辘辘,度日如年,等待它们的还能是什么?
所有哺乳动物都要吃喝拉撒。说完白鱀豚的吃,还有它们的喝。白鱀豚终生离不开水,但它们又是怎样喝水的呢?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白鱀豚及淡水豚生活在淡水中却并不喝水,它们体内维持生命的水分都靠从所吃的鱼中获得补充。它们身体补充水分全靠从鱼中获得。
白鱀豚在水中如何排尿呢?
中科院水生所专家陈道权告诉我们:白鱀豚从生殖道排尿,排尿时并不伸出生殖器,所以人看不到,由于它们的尿都直接排到水中,当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采集到,所以始终也没有化验过“淇淇”的尿液。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