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为“淇淇”起名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悲情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76
中
“淇 淇”传 奇
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为“淇淇”起名
给人工饲养的珍贵动物起个名字,是国际的惯例。中科院水生所成功饲养第一头白鱀豚,当然要给它起一个有意义的好名字。白鱀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邀请自己的老师、时任水生所所长伍献文教授亲自为这头白鱀豚起名字。
伍献文教授是我国著名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鱼类学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人类第一次获得的这头白鱀豚到达水生所那天,让伍献文院士“激动得像抱了个孙子”,由他来给这个“宝贝”起名字是再合适不过了。老先生欣然“领命”,同时又请来水生所副所长胡鸿钧教授来给自己当高参。胡鸿钧教授是著名藻类学家,是所里公认的“智多星”。两位学界大家经过怎样的绞尽脑汁,到底用了多长时间,一共想出多少个名字进行比较,等等这些都已无从知晓,反正经过一番“密谋”之后,一个陌生却又新鲜、让人眼前一亮的名字诞生了——“淇淇”。
“淇”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非常简洁:“淇河,水名,在河南。”“淇”字本身虽然并没有特别意义,但作为地名却不同凡响。淇河源于山西陵川崇山峻岭,穿过河南鹤壁汇入卫水,自古负有盛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6篇描写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如“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仙李白也曾留下“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的佳句。尤其是淇河两岸青岩绝壁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因传说周文王观此图而演《周易》被称为“太极之源”。中国古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罗贯中晚年隐居淇河岸边许家沟村,完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创作。淇河沿岸风光秀丽,“水影山光,胜过桃源”,被誉为“北方漓江”。除了淇河,还有因淇河而得名的河南淇县,古称朝歌,那可是殷朝最后四代的帝都。
“淇”字可谓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又赋予“淇”字新的含义。他们的解释是:“淇”字的三点水,代表白鱀豚生活在水里;“淇”字与当时白鳍豚名称中的“鳍”谐音,又表示白鱀豚的稀奇和珍奇。
“淇淇”,真是一个令人拍手叫绝的好名字!
《湖北日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于1980年2月24日报道了水生所给白鱀豚取名“淇淇”的新闻。
《人民日报》1980年4月17日在“白鱀豚在新居健康成长”的追踪报道中,第一次告诉全国广大读者,三个月前捕获的白鱀豚取名叫“淇淇”。
“淇淇”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动物明星。
“淇淇”这个名字后来也成为“水中国宝”白鱀豚的代名词。
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伍献文院士为“淇淇”取名五年之后,于1985年4月3日在武汉病逝,享年85岁。
难得的是,著名科普作家、北京自然博物馆原馆长黎先耀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江中瑰宝白鳍豚”一文中,给我们记载了一段这位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与“淇淇”“祖孙俩”之间天伦之乐的情景,摘录在这里作为对伍献文院士的纪念:
十几年前,我曾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伍献文所长之邀,到东湖之滨看望过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它流线型的身体,在池中迅捷地游动,姿态极为优美。有时抬起圆隆的额头,出水用肺呼吸;嘴角下两只细小的眼睛,显得有些滑稽。从岸上抛给一条活的武昌鱼,它箭似地潜泳下去,很快就追捕到了。伍老在池边拍拍手,淇淇很通灵性地就游过来了。他曾饶有兴致地同我谈了该所进行白鳍豚饲养研究的计划。

2001年,伍献文先生与毕升、李时珍、李四光等湖北籍和在鄂工作的外省籍古今著名科学家的14座大型铜铸雕像在武汉光谷广场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在落成。翌年,“淇淇”悄然离世。《长江日报》2002年9月7日曾经报道,武汉东湖开发区决定专门为“淇淇”在光谷广场制作雕塑,并在年底落成,与已故“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伍献文教授晨夕相伴。这真是一个绝好的创意。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计划最终没了下文,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