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2、石首渔民曾一次捕获6头白鱀豚

(2015-09-29 16:24:31)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悲情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72

 

  

“淇 淇”传 奇

 

石首渔民曾一次捕获6头白鱀豚

 

人类获得过活体白鱀豚吗?

在所有科学文献中,还没有人类获得过活体白鱀豚的报道。但这并不等于说长江中下游沿岸民间也从未捕获过活体白鱀豚,因为在过去社会封闭、信息闭塞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自生自灭了,根本记录不到科学文献和任何记载中。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专家陈佩薰、刘仁俊、王丁、张先锋1997年合著出版的《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这本厚厚的科学文献中,首次记载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旧故:建国初期,湖北石首渔民曾一次捕获了6头白鱀豚!这个埋藏民间几十年的事件是该书在总结论述如何捕捉白鱀豚的章节中作为一个说明事例提及的:

 

湖北省石首市渔民在解放初期用守株待兔的办法获得过6头活体白鱀豚,即在长江找一个白鱀豚经常出没的一端封闭的港汊或江叉,把拦网理顺放在叉口的一端备用,网的另一端固定一条长绳,绳子的另一端延伸到叉口的另一边放好备用,在叉口的两边均有人守侯。当豚进入叉口数十米,便迅速拉动绳子,把网拦截叉口,使豚拦在江叉内,再用分段切割的办法把豚捕起。

 

专家们这里关注的重点是用什么办法捕捉白鱀豚,因此从这段文字中并无法了解石首的渔民为什么目的捕捉白鱀豚?他们捕捉的6头白鱀豚最后又是如何处理的?但可以断定,当时渔民捕捉白鱀豚肯定是为了生计;从渔民们如此熟练地一次捕捉6头白鱀豚的过程也可以知道,当地渔民捕捉白鱀豚并非偶尔为之;同时也说明,建国初期长江中的白鱀豚数量还相当不少。


72、石首渔民曾一次捕获6头白鱀豚

江苏《太仓日报》2010818日刊登署名文章“奇鲨珍鱼出水记”,也详细记述了30多年前太仓县时思公社东升二队簖获1头白鱀豚的一段旧事:

 

  太仓县时思公社东昇二队在长江堤岸边,不少社员在长江江滩上插了“簖”捕鱼。簖是一根根短竹竿插在江滩泥地里,上面用尼龙丝网连成一片。长江里落潮时,簖外露在江滩上。涨潮时,潮水漫过簖的顶部不断上涨,潮水和水里的鱼虾越过簖顶进入江滩。退潮时江水从网眼里慢慢退去,鱼虾有网和竹竿的阻挡,留在簖内的江滩上,社员们在退潮时拾回家去。

  1977年清明过后,东升二队的社员某甲意外发现自己簖内有一大“江猪”,又惊又喜。“江猪”体长一米三,长嘴多齿,脸上有一个向上的大鼻孔,白腹,背蓝青,背有鳍。“江猪”见有人来捉它,又在网中挣扎突围,且“哇!哇”直叫。众人齐来帮忙。见“江猪”有鳍无蹄,腹部灰白,叫声像小儿啼哭,觉得奇怪,大家不敢上前,有人以为是“不祥之物”,应该放归。某甲想放生,又舍不得这意外之获。不知是谁举起手中的铁钯往“江猪”头上重重打去,“江猪”惨叫几声趴在地上。

  围观的人逐渐多起来了,并且很快惊动了领导,并逐级上报。队干部怕潮水上涨后不好收拾,便让人七手八脚把“江猪”抬放到长江堤内的池塘里,派人看守。

  很快便确认了怪兽的身份:不是“江猪”,而是著名的国家保护动物“白鳍豚”。是生活在水中的兽类,哺乳动物,在学术研究上有意义。

白鳍豚头部严重受伤后,又几经折腾,生命体征渐渐衰竭。南京一博物馆决定带去做成标本,供人观瞻。

我在时思工作过,东升大队会计高永明是七四届校友,我说:“这几铁钯打得也太心急,不如等弄清了身份再下手。”高永明会计无可奈何答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年听说江猪油治疗烧伤最有效,今日见了,社员怎不动心?从未见过江猪,也从未听说过白鳍豚。不知者不罪。要是有人早点拿白鳍豚的图谱让大家看看,才不会有人下手呢!”

 

沿江各地肯定发生过不少这种意外的捕获,但那个时代“不知者无罪”, 意外落网的白鱀豚能够被做成标本让人记住已经算是最好的命运了。

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是到沿江渔民群众中调查白鱀豚分布和生活习性等情况时了解到石首渔民一次捕获6头白鱀豚事件的,显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晚报》、《武汉科技报》等都曾在相关报道中透露,19794月,水生所曾组织湖北石首县渔民群起网捕白鱀豚,但在长江中搜捕了二个多月,一无所获,只好望江兴叹。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对此也有片段回忆:

 

想获得活的豚,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当渔民获得活豚时,虽然他们已被告知如何护理及养活,但大多是受条件和知识的限制,还没等到我们赶去,豚就已经死了。于是,我们同石首熟识的渔民商量,请他们帮我们活捕白鱀豚或江豚,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对象。

 

著名捕豚专家华元渝在 “声驱网捕白鱀豚”一文中证实了最早的捕豚行动:

 

为确保白鱀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鱀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鱀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鱀豚,由于不熟悉白鱀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时光流逝,沧桑巨变。30多年过去了,长江中的白鱀豚已经悄悄地在减少,再想捕获一头活体白鱀豚,谈何容易?

就在人们久盼而不得的时候,“淇淇”作为“长江女神”白鱀豚的首位天使,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刚刚拉开的序幕,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降临人间。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