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2、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2015-06-27 21:03:27)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62

 

 

 

 “长江女神”传奇

 

 

九、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科学家每发现一个新物种,除了要用拉丁文给它命名外,还要通过研究给它在生物分类学上确定一个归属。世界生物分类学对哺乳动物的归属分为:纲-目-亚目-科-属。一个新发现的物种有了自己在生物分类上的归属,就等于找到了自己的“家族”,并获得名正言顺的“户口”。

白鱀豚在世界4种淡水豚中被发现的最晚,但围绕它的生物分类归属,科学家们的分歧又是最多的,不仅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唯一的科学结论,而且其复杂甚至混乱之状,让普通人看来如坠五里雾中。

 

 

美国动物学家为白鱀豚定归属

 

 

1918年,美国著名哺乳动物学家米勒发表著名的“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研究报告,他在研究鉴别霍伊获得的白鱀豚头骨标本,确认这是一种世界上还没有人报道过的珍稀淡水豚类生物后,不仅为它命名:Lipotes  vexillifer,而且将白鱀豚的头骨标本与南美亚马孙河采集来的亚河豚头骨相比较,认定白鱀豚是亚河豚的近亲,属于哺乳动物纲、鲸目、齿鲸亚目、亚河豚科。

 

62、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白鱀豚头骨标本

引自米勒“A new river-dolphin from China

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提供

 

 

 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亚河豚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就象亚河豚故乡的大多数人对中国的白鱀豚非常陌生一样。国内对亚河豚的介绍也非常有限。现将陈万青等著《海洋哺乳动物》一书中对亚河豚的介绍摘录如下:

 

亚河豚 Inia geoffrensis(de Blaainville,1817); Boutu Amazon dolphin;南美洲海豚

体长2.5-3.00m,重90-125kg。喙细长,喙上有稀疏的刚毛,上下颌都是每侧有齿30枚,齿的大小相同。喷气孔位于头顶,呈横切形。眼甚小。枕部有皮肤的粗皱隆起。背部灰色,向腹面渐淡。背鳍低而长,顶点位于体后1/3处。尾鳍宽大似与身体的大小不甚相称。鳍肢亦甚大,三角形。以螺、蟹、虾和鲶等淡水鱼为食,偶尔也吃甲壳类。7-9月产仔,出生时体长76-80厘米。雄性长2.28m,雌性1.75-1.8m达性成熟。主要分布于南美的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

 

阅读这种教科书式严谨的文字介绍可能难以获得清晰的感性认知。《大自然探索》杂志刊载的一篇专题介绍亚河豚的编译文章“粉红河海豚”,可以弥补这个遗憾。我们从中惊异地发现,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亚河豚的体色和体形,与中国长江的白鱀豚竟大不相同,就象人类不同肤色体形的人种。亚河豚的俗名就叫“粉红河海豚”:

 

 62、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粉红河海豚”——亚马孙江豚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地理每日一图”

 

 

粉红河海豚的确有些与众不同,尤其是它们身上的色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有的是粉红色,有的是玫瑰红色,还有的则是火鹳色,但是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只产生在成年河海豚身上,幼豚和未成年豚大多是蓝灰色。

粉红河海豚的体形庞大,身长可达2.5米,重180公斤左右,身体结构与大部分海豚有明显差别。背鳍不高,主要起稳定作用,偶尔也用来划水,但是鳍状肢非常大,像一个大翅膀。头部尤其与众不同,前额呈球形,嘴巴长而柔软,眼睛很小,显得有些奇形怪状。后鳍是由一对小骨盆骨形成的,深深地嵌入尾部连接组织中。尾部是由真皮组成的,游泳时的推力来自于尾巴和尾片。粉红河海豚的游泳速度达每小时23-25海里,快速游动时甚至可达到30海里。粉红河海豚的身体结构非常像原始海豚,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代表了一种在几百万年前就已适应了淡水生活的残余种类。

与它们的祖先一样,粉红河海豚的颈椎骨没有愈合在一起,这使得它们的脖颈能够灵活地转向。而其他种类的海豚,其颈椎骨已完全愈合在一起,因此它们的脖颈僵硬,无法灵活转向。粉红河海豚不仅能灵活地转动脖颈,而且还能用一个鳍状肢向前划,用另一个鳍状肢向后划,这种灵活性使得它们能很好地适应亚马孙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们能在长满树根的水下自由游动。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由粉红河海豚装扮的亚马孙河的美景,这不禁让我们立刻联想到昔日那幅由白鱀豚装扮的长江美景,一红一白的不同景色同样那样迷人:

 

粉红河海豚纷纷浮出了水面,它们的脑袋呈粉红色,长着长长的嘴,游动时习惯将整个身体没在水里,只露出背鳍在暗绿色的水面上晃来晃去。一只只海豚从水面高高跃起,然后跌落下去,在水面上溅起一大片水花,就像在跳水上芭蕾一样。粉红河海豚一边游动一边向空中喷射着弧形水柱。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柔软光滑的粉红色腹部显得格外耀眼、鲜艳。

 

62、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62、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62、白鱀豚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之争

 

“粉红河海豚”——亚马孙江豚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地理每日一图”

 

粉色河海豚被称作亚马孙河的“水中皇后”。白鱀豚被誉为“长江女神”。

国外也有一些生物学家对白鱀豚的分类提出不同观点。如生物学家温格(Winge)把“白旗豚属和亚河豚属与Pontistes,普河豚属(Pontoporia)、蜥河豚(Saurodelphis)和河豚属(Platanista)一起归入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按照温格的研究,“与亚河豚相比,白旗豚原始性较多表现在它有更为细长的牙齿,其原始性较少则表现在面窝在后面相对较宽。”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对白鱀豚标本进行首次解剖研究的欣顿和派克拉夫特在1922年发表的“白旗豚属的亲族关系的正文前说明”中也倾向于相信,“与其它任何已知属相比,白旗豚与恒河豚关系较近(符合其分布的一个结论),在很多方面,白旗豚代表了导致恒河豚出现的进化过程早期”。但米勒最早给白鱀豚确定的归属,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为国际生物文献和教科书采用。

郑作新编著的中国最早列出白鱀豚中文名称的科学文献《脊椎动物分类学纲要(大学用书)》将米勒提出归属的亚河豚科(Iniidae)译为“鳍豚科”。

1953年,大连水产试验场王丕烈发表新中国迄今所知第一篇有关鲸目的科学文献“我国的鲸族资源”,首次系统地介绍了鲸的分类,其中将LipotesInia译为中国海豚属,与恒河海豚属Platanista一并归属为“恒河海豚科Platanistidae——淡水产海豚类。”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中国第一部《脊椎动物名称》沿用了“鳍豚科”的归属名称。1962年由寿振黄主编的第一部《中国经济动物志》将Iniidae归为“鳍豚亚科”,但仍属同一科。

但国内文献也有不同的归属,如1964年由夏武平等编著的《中国动物图谱·兽类》将白鱀豚归入了淡水鲸科。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