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白鱀豚名称讹谬知多少?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61
上
白鱀豚名称讹谬知多少
如果说白鱀豚同物异名的中文名称已经令人无奈,那么在写法用字上出现的“白暨豚”、“白鲚豚”、“白蓟豚”、“白稽豚”、“白肌豚”等太多的错别字则更让人哭笑不得。由于我国科普工作比较滞后,大众对白鱀豚更是知之不多,因此造成对我们自己的“水中国宝”却讹谬多多,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白鱀豚的现代悲剧。
在错别字中,“白暨豚”被广为使用,尤其在网络上。虽然“暨”与“鱀”音同字型也相近,但字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网友戏称:白“暨”豚?新物种?
一些正式出版物和媒体上以及艺术作品中也赫然出现“白暨豚”此类低级错误,对“水中国宝”的无知与不敬令人无法容忍。在安徽铜陵市行政中心大厅装饰的铜浮雕上,便出现了如此低级的“白暨豚”。网友“古道西风”将其拍下来发在铜陵市民论坛上指出错误,并发问:“铜陵这几年做了几个文化大项目,但每一处都会出现错别字。铜陵人真的没文化吗?”有网友跟帖指出:“铜陵曾热火朝天地保护白鱀豚,在国内外有些影响,结果自家的青铜浮雕有明显的错误,真叫人蒙羞。”但当地有关部门对此错误没有任何回应,“白暨豚”依旧在铜浮雕上继续以讹传讹。
2002年,武汉市在汉口江滩公园设计建造了“长江水生动物”石刻浮雕群,几十种水生动物的形象排列在水泥斜坡上,一眼望不到头,白鱀豚排在这支队伍之首,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这么极佳的创意却制作的非常粗糙、错误百出,介绍“白鱀豚”的花岗岩文字牌上竟写成“白豚”!
博主摄
哀哉!造物主赐予的“水中国宝”都已经被我们亲手毁掉了,难道连人家的名字还要搞错?!
白鱀豚的现代悲剧并不仅仅体现在中文名称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白鱀豚的讹谬还有很多,尽管往往出于善意。
十九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斯温霍因为把在长江中游江段看到的白鱀豚当成了“太平洋驼海豚”,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华白海豚,而错过了为一个新物种命名的机会。否则,白鱀豚的命名也许可能至少提前40年。其实,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沿岸。不过,据王丕烈、韩家波“西江与长江口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及其资源分布现状”研究报告,1982年9月2日,真有1头体长2.13米、体重100公斤的雌性中华白海豚北上到了长江口,在上海川沙县横沙岛附近被水产公司捕获,这是中华白海豚在长江口的首次记录。1987年2月13日,在据长江口约200多公里的江苏省如皋县的沙洲滩上又发现1头搁浅的雌性成体中华白海豚,这是中华白海豚进入长江的首次记录。从外表上看,这两种在中国都有很高知名度的豚类动物的确长得非常相象,都是白色的,名字一个叫白鱀豚,一个叫中华白海豚,而且都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都是“水中国宝”。不要说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把它们弄混了,就是现在仍然经常有很多人将它们混为一谈。
2010年,台湾彰化海谷的一个新生地准备新建一个化工厂,这将严重威胁当地仅存的几只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当地的小学生写信给著名歌手、音乐制作人陈升,希望他为保护中华白海豚说句话,陈升便创作了一首歌《阿嬷是白鱀》。对于这首歌,陈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因为我们那个渔民都信奉马祖,他们就把那个海豚叫做妈祖鱼。阿嬷就是奶奶的意思。我的奶奶在世的时候就拜妈祖,她有天就说她要做妈祖的仆人,后来走了,她就羽化成仙,投胎到妈祖鱼去了,所以大家不要伤害那个妈祖鱼,因为里面有可能伤害到我的阿嬷,我不希望那个妈祖鱼不见了。”妈祖鱼是福建、台湾渔民对中华白海豚的俗称,陈升的用意和创意都很好,但却把白鱀豚与中华白海豚混为一体了,白鱀即白鱀豚,不是中华白海豚;阿嬷应该是妈祖鱼,而不是白鱀。
在一些媒体上误将中华白海豚说成“白鳍豚”的屡见不鲜。仅举一例,2006年2月17日,一头长达两米的中华白海豚出现在广东佛山南海的河涌内,被水闸卡住。周边村民发现后马上全力抢救并立刻报警。10多名警员和村民用半个多小时抢救出海豚,然后放入鱼塘内暂养。当晚,佛山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其紧急送往珠海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但不幸的是,这头海豚因失血过多等原因在途中死亡。新浪、搜狐、网易等众多网站和《广州日报》、《东南快报》等媒体迅速报道这件新闻,但从标题到内容,新闻主角都成了“白鳍豚”,如:“佛山河涌惊现白鳍豚”、“两米长白鳍豚受困佛山河道上百警民全力抢救”、“南海警民全力抢救迷路白鳍豚”、“失血过多 误‘陷’河涌白鳍豚前晚抢救无效死亡”,等等。
一些媒体甚至出现“中华白鳍豚”这样啼笑皆非的名称。
更有甚者,当1997年中华白海豚成为香港回归祖国庆典吉祥物后,《人与生物圈》杂志报道的标题竟是:“白鱀豚,庆祝香港回归的吉祥物”;《湖南林业》杂志则在“香港回归庆典吉祥物——中国白鳍豚”的标题下这样详解:“选定白鳍豚为吉祥物意味深长。一是其聪明善良可爱,适合香港形象;二是其系国宝,切合香港在一国两制下需要好好保护的情况;三是白鳍豚在长江出生,长大游出大洋,最后亦回长江一带生产下一代,象征香港回归祖国十分合适。”这里又把另一种“水中国宝”中华鲟和白鱀豚、中华白海豚撮合到一起!这样的笑话太多了,以至权威的《海洋世界》杂志刊登的一篇介绍香港回归吉祥物的文章标题就叫:“白海豚并非白鳍豚”。
2008年,笔者的一位朋友到安徽旅游,路过铜陵时听导游说,一个多月前当地渔民捕获了一只千斤白鱀豚,特发短信向笔者求证。笔者立即回复说,当地捕获的很可能是中华鲟。事后上网搜索,果然有铜陵渔民一个月前破网放生一条千斤中华鲟的报道。笔者并非专业人士,之所以马上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白鱀豚已经在一年前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且更不可能有千斤白鱀豚(已知最重
白鱀豚237公斤)。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有很多将中华鲟和白鱀豚弄混的例子。
人们还往往把长江中的另一种淡水豚长江江豚和白鱀豚混为一谈。2007年6月2日,第二头人工繁殖的长江江豚在中科院水生所出生,在它满月的那天,新华网作了专题报道,但编辑做的大标题却是:“我国人工繁殖成功白鳍豚”。
除了在概念、名称上经常弄混外,媒体和网络上还经常把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以及宽吻海豚等的图片当成白鱀豚使用,以讹传讹,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只用了30年时间就毁灭了一个有着二千多万年进化历史的珍稀物种,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地认识它们,好好地欣赏它们,所以才会对本属于自己的“水中国宝”造成如此张冠李戴的讹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无奈的遗憾!
白鱀豚消失了,人类应该以忏悔之心为它们建立一座纪念碑,而它们的墓志铭也不应该再有此类的讹谬。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