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翁伯
海翁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07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9、、“长江女神”白鱀豚的生命密码

(2015-04-06 21:52:26)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49

 

 

 

 “长江女神”传奇

 

 

七、“长江女神”白鱀豚的生命密码

 

随着科学研究取得一项项成果,随着科研工作者和传媒科普宣传的扩大,“水中国宝”白鱀豚慢慢掀起“长江女神”的神秘面纱,把自己真实的身影一层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白鱀豚:怎一个美字了得?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拥有500多种陆生兽类,这些动物的长相人们都比较熟悉。而中国内陆河流中的水生哺乳动物仅有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两种,大多数人对它们都还非常陌生。《人民日报》1979517日刊登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救救野生动物”,其中对白鱀豚作了这样的介绍:

 

有一种叫白鳍豚的鱼兽,生活于长江下游的深水中。它的长喙比身子还长,上面布满刺。

 

如果现在看到中国第一大报这样的报道,谁都会哑然失笑,但30年前这还是敏锐的新闻记者对白鱀豚最多的了解。

如果要了解“水中国宝”白鱀豚,人们首先最感兴趣的就是它长什么样子?

白鱀豚外观的确与众不同。如果用人们的生活语言来描述它,那就是:太美了!

 

 

49、、“长江女神”白鱀豚的生命密码
          白鱀豚标本(19843月在长江铜陵段获得,雌性,体长2.30米)

    选自周开亚主编《中国动物志·兽纲第九卷·鲸目·食肉目海豹总科·海牛目》

       科学出版社2004

 

但美只是一种感觉。从生物科学的角度,需要对白鱀豚的外形作出准确描述。白鱀豚虽然是外国人首先发现命名的,但他们并未能获得足够的标本进行深入研究。美国著名哺乳动物学家米勒在191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对白鱀豚的外形只是刊印了霍伊提供的一张照片、一张轮廓图以及简单的野外记录。国外所发表的有关文献也都没有对白鱀豚外形的详细介绍。

1975年,我国还尚未正式开展白鱀豚科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等几位学者以“生物系动物学教研组”的名义在校刊《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长篇研究报告“白鱀豚的调查研究”。由于当时校刊的学术影响有限,这篇研究报告后来很少被引用,或者说不为人所知。实际上,以普通人的眼光看,这篇科研论文包含了有关白鱀豚早期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现在读起来更显珍贵。其中,这几位先行者根据从1956年至1974年期间在南京江段获得的12头白鱀豚标本(75雄),首次对白鱀豚的外形作了如下描述:

 

体呈纺锤形,全长1.4-2.5米,最大体围0.9-1.4米。在头部有不明显的缢缩,瘦弱的个体更显著。自背鳍后基至尾鳍基部有很低的皮肤嵴。吻极狭长,吻长约占体全长的13-15%。上下颌前段均微上翘。额隆自吻基部向后上方陡升,在头顶前形成圆形的隆起……眼很小,在口角的后上方。耳孔在眼的后下方,位置梢比眼低而约与上颌相平,其直径仅及眼的八分之一,需仔细观察才能找到。

背鳍位于体全长的五分之三处,呈矮等腰三角形。其基部很长,约为其高的3-4倍。背鳍高仅占体全长的4-5%左右……鳍肢位近体前部的三分之一处,状似合指的手掌,内缘、外缘均微凸,后缘略凹。尾鳍水平位,呈新月形,后缘凹入,中央有一缺刻,尾鳍宽约为体全长的22-27%。

体背、体侧、背鳍、鳍脂背面及尾鳍背腹面紫灰色或青灰色。在呼吸孔前方至上颌背面及在两眼周围各有色泽较深的区域,上颌下缘、下颌、头部侧面及吻端至肛门的体腹面灰白色。鳍肢腹面远端部浅灰色、近基部处与体腹面同色。

 

1985年,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课题组陈佩薰、林克杰、华元渝等专家发表“白鱀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报告,根据对1979年以来从长江中游先后获得的25头白鱀豚标本的观察和分析,也曾系统地记录了白鱀豚的体色、体型。

 

 

49、、“长江女神”白鱀豚的生命密码

 
白鱀豚标准绘图

选自周开亚主编《中国动物志·兽纲第九卷·鲸目·食肉目海豹总科·海牛目》

科学出版社2004

 

 

1997年,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刘仁俊、王丁、张先锋等二代专家合作的《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37万字的专著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工作以来的学术成果,其中对白鱀豚外形特征的概括,是专家们对“水中国宝”外貌更准确、更清晰地描述:

 

白鱀豚的身体似纺锤形。狭长的上下颌,下颌略长于上颌,吻的末端微向上翘,吻突上没有肉质唇。上下颌上有排列整齐的同型齿,齿式为32-3332-34/3332-34。吻后头部有圆形隆起的额隆。鼻孔(又名喷水孔)开口于额隆后面的头顶部,为一纵向的长圆形孔,孔的中点在头部中轴偏左约3厘米的位置。眼小,位于头侧的上方。无外耳,耳孔极小只有1毫米的小圆孔,位于眼的后下方。背部有一个低三角形软质背鳍,位于体中部梢后,约在体长的3/5处,背鳍基长为其高的3-4倍。腹部的脐孔与背鳍基部前端相对,肛门位于腹部向后体长的3/4处。头部后的颈部不明显,体躯干呈圆筒形,脐孔处的体围最大,肛门后的体围最小。鳍肢在体长的前1/3处,鳍肢长为宽的1.5-2.2倍。后肢完全退化。仅在接近生殖孔的腹壁附近有一对游离小骨,一般都认为它们是腰带的痕迹器官。肛门后的尾部有一平扁非骨质尾鳍,呈水平方向分为左右两叶,中央有一尾凹。

 

在这部专著中对白鱀豚体色斑纹也作了更为精细的描述:

 

白鱀豚的体色较为单纯,粗略地看,背部为青灰色,腹部为白色。但仔细观察则是:体背、体测、背鳍、鳍肢背面及尾鳍背腹面为淡青灰色;体腹部及鳍肢腹面为灰白色;上颌下缘及下颌亦为灰白色。它们的颈部及尾部还有斑纹,即在头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的区域内,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柄两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这些斑纹在活体上是非常明显的。成年个体在春季,头部面颊及整个腹部都呈现胭脂色,这是繁殖交配季节出现的一种婚姻色彩。

 

大自然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水生动物腹部的颜色都比背部浅。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这是水生动物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保护色,因为从空中俯视水面,水是深绿色或深蓝色的,水生动物背部颜色深,空中的飞鸟就不容易发现它们的行踪。从水下朝水面望去,则是白茫茫一片,水生动物腹部的颜色浅,可以迷惑凶猛动物的视线,逃避它们的袭击。白鱀豚的体色与其他水生动物具有同样的特征,背部是浅灰色,腹部则是灰白色,按照同样的原理,如果从上往下看,由于水的透明度小,光线暗淡,背部灰色皮肤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被发现;若是从水下向上看,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强烈的光线交织,也很难被发现,这样便于白鱀豚逃避敌害,也容易捕捉食物。但迄今为止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除了人类的伤害,白鱀豚在自然状态下既没有来自水下的凶猛天敌,更没有天上飞鸟攻击之虞,它的体色为何也背深腹浅呢?这还是一个有趣的未解之谜。

我国科学家多年研究,已知的雌性白鱀豚最大体长达2.53米,而最大的雄性白鱀豚仅2.29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雌性成年白鱀豚平均体重为127公斤,而雄性成年白鱀豚平均体重为87.4公斤。雌性成年白鱀豚比雄性成年白鱀豚又大又重,这与一般陆生哺乳动物雄性大于雌性的特点正好相反。

 

 

49、、“长江女神”白鱀豚的生命密码

白鱀豚外形图

引自农业部渔业局《长江白鱀豚和江豚同步观测行动方案培训教材》1997

 

 

还是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一下白鱀豚的体貌特征吧:

白鱀豚体态丰腴,皮肤细腻,形体匀称健美,外貌上有四个最显著的鉴别特征。一个就是长着一个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其长度一般占体长的1315%,白鱀豚出水呼吸时,先在水面露出尖尖的喙,好象潜水艇的潜望镜,又象伸出一把长剑。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它的背鳍,呈低等腰三角形,面积比世界上其它淡水豚都高得多。当白鱀豚浮出水面时,青灰色的背鳍就象水上飘扬的一面彩旗。渔民们看到这面“彩旗”,就知道白鱀豚来了。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它有一个突出的圆额隆,就好象人群中的“大奔儿头”。第四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嘴角下的两只绿豆粒大小的眼睛,与它硕大肥胖的身躯组合在一起,看上去有些憨厚的滑稽。

每一个有幸亲眼见过白鱀豚的人,无不为它们的美丽所惊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所有亲眼见过白鱀豚的人们眼中,都会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它们的自然美。在安徽铜陵,人们将白鱀豚称为“东方美人鱼”,极尽赞美之词:

 

美丽的白鳍豚体肤如美女肌肤光滑柔软,背部青灰或蓝灰色,丰满的胸部洁白如脂,身体修长苗条……她上部如人身,没有鳍也无鳃,靠头顶一个呼吸孔呼吸。乳白的胸部两侧,有一双前肢进化演变的鳍肢,朦胧水中犹如美女玉臂纤手。她的下部又是鱼身,后肢退化消失,背鳍呈三角形,尾鳍新月形,游弋水中呈水平方向上下摆动。她是水中游泳潜水的好手,出水呼吸时斜形出水或潜入,动作从容优美,潇洒浪漫,远远望去,好像身着青蓝泳衣的美女在浪花水雾中翩翩起舞,又好似一位活泼灵巧身材苗条的女潜水员,在碧水清波里灵活潜泳。

 

毋庸置疑,后来被媒体称之为“白鱀豚人”的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学者们对白鱀豚的赞美最准确、最生动、最传神。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室第四任主任张先锋博士在接受CCTV记者采访时,情不自禁地这样赞美他心目中的“长江女神”:

 

它真美啊!它那种美是你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是一种非常脱俗的美。我们看了将近二十年,是看不够的。所有看过白鱀豚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这动物太美了!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