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周开亚教授两次考察白鱀豚日志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44
上
周开亚教授两次考察白鱀豚日志
1979年4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带领李悦民、程桦两位同事,乘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支援的“科湖号”考察船,缓缓地离开南京下关码头,开始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白鱀豚野外考察。这次考察的重点是南京至安徽省安庆江段。
第一天,考察船一直到安徽芜湖停船靠岸,什么都没有见到。第二天一大早就起航,但5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收获。到了中午时分,在金牛渡江段,终于看到了一头江豚。
周开亚在4月15日的考察日志中记到:
江豚很快隐没在水中消失了。也许是来向人们报讯的。它消失不久,前方水面上紧接着出现了淡灰色的身影。
“白鱀豚,白鱀豚!”李悦民兴奋地大声叫了起来。
全船的人,包括船工、炊事员,都一齐奔上甲板,争相一睹这珍稀水兽的丰姿。
一对白鱀豚游来了,后面还跟着一头,“啊,是一小群!”大家高兴地欢呼。
“慢车,保持一定距离跟踪!”我对船长说,同时,我让同行的研究人员记录呼吸、潜水的间隔时间。
船靠近时,白鱀豚的活动看得更清楚了。3头豚,有时一头先出水呼吸,隔4-5秒后另一头又出水呼吸,有时两头同时露出水面。成对出水时,或并排,或一前一后,同时露出它们那特有的三角形背鳍。
白鱀豚群相继向上游迁移,渐渐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中午的午饭吃得特别香。大家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举起杯子,以茶代酒,庆贺上午的发现。
午饭后,“科湖号”继续沿江上行。今天真是喜事不断。一会儿,在太阳洲2号航标灯附近,又发现了白鱀豚。先看到2头白鱀豚一前一后出水呼吸,接着又看见在相距百余米处另有3头露出水面。考察船驶近后,2头朝上水游去,3头朝下游快速游走,10分钟后目标先后消失。
从1950年代就开始研究白鱀豚的周开亚教授,在期盼了20年后才第一次亲眼看到遨游在长江中的白鱀豚,能不举杯庆贺吗!不过,好事才刚刚开始。周开亚在4月16日的考察日志中继续写到:
今天好象是昨天喜事的重演。6时30分在太阳洲1号航标灯处发现一头江豚,跟踪观察后,在7时10分,就发现了一群数量更多的白鱀豚。大家数了一下,共7头!
这时,早晨的太阳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蔚蓝色的晴空上飘着几朵白云,宽阔的江面平静如镜。7头白鱀豚轻盈地相继划破江面,略现一下优美的身姿,又先后隐没在浩瀚的江水之中,在江面上留下一线水花。这幅绝妙的大自然美景把我们陶醉了。
相隔10年之后,1989年5月3日,周开亚教授再次带领4名助手在安徽铜陵乘船出发,先顺水下行,考察铜陵至南京江段;然后折回逆水上行,考察南京至安庆江段。第二天,考察船又到达10年前发现白鱀豚的太阳洲江段,但这次没有那么幸运,一直见不到它们的影子。考察船继续前行到荻港,终于盼来了期盼以久的美丽身影。周教授在这一天的考察日志中记到,
中午,船到荻港。午餐后,船队刚离开码头,前锋4号船举起了插在船头的小红旗,对讲机里也传来“发现白鱀豚”的欢呼。
顺着红旗指引的方向,我们果然看到1头白鱀豚轻盈地游出江面,转眼又潜入水中。
“3号船、6号船跟踪观察、摄影,其他船在外围观察。”各船随着指令,迅速调整了位置。
白鱀豚向下游的天然洲方向游去。我们跟着它的行踪,又发现了几头豚。点了一下数,共4头。3架照相机都把300毫米的望远镜头对准白鱀豚出没的江面,摄下了许多精采的镜头。
周开亚教授在5月17日的考察日志中,记述了他们遇到的一头任凭船上的人随便拍照、不慌不忙、颇有个性的白鱀豚:
下午4点,船过铜陵市横港。对讲机里突然又传来呼唤:“发现了白鱀豚,请向6号船靠拢!”我们立即向江北岸方向驶去。只见一头白鱀豚在江水中时隐时现。我举起照相机,抢拍它的倩影。这头豚今天配合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地游到船的左侧,使对准它的相机都拍到了满意的镜头。
白鱀豚的不同个体有不同的色斑或其它天然标记。通过照片,可以识别不同的个体,进而了解群体的组成。也许因为今天天气温和,阳光明媚,这头白鱀豚多次浮起来晒太阳,没有理会身边悄悄跟踪的考察船,给了我们研究它一个难得的机会。
船队跟踪着白鱀豚,历经3小时后,才到羊山矶停泊。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