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中外科学家长江考察白鱀豚的珍贵记录

(2015-03-10 09:14:03)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43

 

 

 “长江女神”传奇

 

 

六、中外科学家长江考察白鱀豚的珍贵记录

 

 

时光倒流30年,白豚那时到底有多神秘?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首任组长陈佩薰教授在长江研究鱼类生态学半辈子,1976年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鱼类生态学专著《长江鱼类》,她在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中有这样一段发自肺腑而自责的话:“作为鱼类学科学工作者,我对长江里的鱼类可以说较为熟悉,但对即将开始研究的水生哺乳动物豚却很生疏,对此我十分自责。作为一个鱼类生态学的研究人员,在长江干了数十年,应该知道一个水体中所有的生物都有着相互的关联,在做长江鱼类资源调查的时候,长江白豚和江豚个体那么大,又是出水呼吸,为何视而不见?”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直到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家只是从文献中知道豚,从标本上认识白豚,从误捕的白豚尸体上研究白豚,到渔民中间了解白豚,而没有一个人在长江里见过活的白豚。

中国的白鱀豚研究,首先就从长江白豚野外科学考察拉开了序幕。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教授领导的一个科研团队以武汉为基地,对武汉上下游江段进行长期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领导的另一个科研团队以南京为基地,对长江下游江段进行多次考察。

这个阶段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对白豚的大规模的生态科学考察,也是成果最丰硕的一项科学考察。

科学家们在这个阶段考察长江白豚的目击记录,今后在长江中再也无法重现!因此,这些目击记录更显弥足珍贵。

 

 

 

中国科学家首次长江考察发现

 

 

1978124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课题组副组长刘仁俊等科研人员乘坐水生所科考船“水生二号”,从武汉出发,逆流而上。这是中国科学家对白豚的首次科学考察

那个时候,他们考察的装备只有小倍数的望远镜和上海产的“海鸥”120照相机,主要靠肉眼在浩浩江面上寻找白豚。但他们太有运气了!第二天一早,“水生二号”停靠在洪湖与长江相连的新滩口,他们就站在的甲板上,看到了神秘的白豚。

 

 

43、中外科学家长江考察白鱀豚的珍贵记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院水生所刘仁俊(左)、赵庆中(右)
在长江生态考察中
                引自:刘仁俊《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用科学的目光看到的“水中国宝”白豚!刘仁俊在其《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对这次观察经历作了生动记述:

 

只见一头中等大小的白鱀豚,在离我们船约100米远小港道的河口地区来回往复,时潜时浮地游动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追逐着什么。突然,一条鲤鱼腾空而起,白鱀豚的巨大身躯随之跃出水面,银灰色的皮肤,长长的嘴巴,强有力的尾柄上,长着一个向水平方向平展的尾鳍,一对小巧玲珑的鳍肢分别平展在胸部的左右,后背上长着一个平三角形的背鳍。这时这位可爱的白姑娘美丽的身躯已完全展露在我们眼前……白鱀豚在河口的江面上来回游动,把水面弄出阵阵浪花,一群群银白色的餐条鱼被白鱀豚追得直往水面上跳,银光闪闪的。可以肯定白鱀豚是在这里捕鱼吃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静静地观察着、记录着,生怕惊动了它。这头白鱀豚在这里一直活动了2个多小时才离开。

 

 

43、中外科学家长江考察白鱀豚的珍贵记录
                       20世纪长江中的白鱀豚珍贵影像

      摄影:刘仁俊

     引自刘仁俊、顾理平《追踪白鱀豚》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长江豚野外考察,从武汉到沙市转了一个来回,历时22天,一共看到了7头白豚。中国的“水中国宝”在浩淼长江中隐藏了千百年之后,总算和能够认识它们真实面目和真正价值的科学家接上了头。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