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97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表怀孕白鱀豚及胎儿解剖报告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41
上
197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表怀孕白鱀豚及胎儿解剖报告
几乎就在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研究人员进行白鱀豚分布调查的同时,设在长江中游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当时称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后来成为中国白鱀豚研究中心)也第一次与白鱀豚“结缘”。
1973年10月12日,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通用机械厂工人汪裕维、刘国安在县境内长江江段获得的1头成年雄性白鱀豚,长约2.2米,重100公斤,厂领导研究决定将这个稀罕的大型动物赠送给武汉水生所做标本。
仅仅过了3个月,长江航道局又于1974年1月21日向水生所标本室一次赠送了3头成年白鱀豚。据介绍,航道管理部门是在洪湖燕窝江段对江心小淤滩用炸药进行清障作业时同时炸死了5头白鱀豚,其中4雌1雄,送来的3头是2雌1雄。在当时“文革”的背景下,航道部门炸死几个野生动物算不上什么稀罕事,倒是工人们主动把还不知道其科学价值的白鱀豚送到科研单位进行研究的做法难能可贵。
其实,这里还真有故事。
长江航道局下属工务段的一个施工队在洪湖燕窝江段用炸药对江心小淤滩进行清障作业时一下炸死了5头白鱀豚(也有说法是,因为快过年了,工人们为了炸鱼),因为白鱀豚的肉很难吃,但皮下脂肪很多,民间将其熬油是治烫伤的良药,所以施工队就给武汉的长江航道局送了一头。局里一位工程师正好与著名水生动物学家伍献文在水生所工作的的儿子伍惠生是同学好友,平时喜爱动物,知道白鱀豚很稀少很珍贵,所以马上就给伍惠生打电话“通风报信”。水生所当时还没有白鱀豚标本,闻讯后马上派人到航道局联系,一了解施工队还有2头白鱀豚尸体正要卖掉,赶紧通过局领导要求施工队连夜用汽车将2头白鱀豚尸体直接送到水生所。用今天的眼光回看,1974年发生在洪湖燕窝江段的这起一次炸死5头白鱀豚(事后解剖研究证明这是一个完整家庭)的事件,是20世纪白鱀豚遭受的最大、最具悲剧色彩的一次人为灾难。如果不是恰巧遇到伍惠生的同学,这个不幸遇难的白鱀豚大家庭肯定只能白白丧命,被人熬油,被人遗忘,遭受更悲惨的命运。
水生所从1954年迁到武汉,采集拥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标本,但还从来没有收集到长江中的白鱀豚标本,现在竟接连得到了4头。水生所资深白鱀豚专家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有一段真实的回忆:“当这4头死亡的白鱀豚摆在标本室外的场地上,大家都去看稀奇,我也去看了:哦,这就是白鱀豚!没有怜悯,没有伤心,没有愤怒,为何无动于衷?因为我还不知道它的价值。”
所里的两位青年学者陈宜瑜和陈炜带着极大的兴趣,先后对这4头从来没有见过的稀罕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当他们解剖2头雌性白鱀豚时,意想不到的景象发生了:这2头雌性白鱀豚竟然都怀着孕!经过小心翼翼的解剖,他们分别取出1雌1雄2个胎儿,雌胎儿体长73厘米,体重4.8公斤;雄胎儿体长54.5厘米、体重2.5公斤。
在陈宜瑜和陈炜1975年发表的 “关于白鳍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的论文中,专门有一段对这2个白鱀豚胎儿的记述,尽管比较专业,但却是世界第一例,特摘录如下:
所获二胎儿,从外形和皮色推测已近产期。体形和成体相似,但头相对比例较大;吻较短,体长为口角至吻端距离的7.3倍(成体为6.3-6.8倍);肢鳍较细长,肢鳍长为宽的2.2倍(成体为1.5-2.0倍);尾鳍较窄,尾鳍两叶尖间宽为尾鳍长的1.1-1.3倍(成体为1.5-2.0倍)。胎儿上颌背部两侧具遗留的须5对,色白,细长,长约0.5厘米。腹部连有脐带,脐带长约30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有许多小乳突。
白鳍豚新鲜标本背部为浅蓝灰色,腹面白色……儿体色较成体为淡,略带粉红色。
当时尚处在“突出政治”的文革后期,能第一次获得对这样稀罕的水生动物进行解剖研究的机会,并且还有意外发现,两位青年学者的兴奋心情可想而知;但与此同时,作为研究动物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也分明看到这个8头白鱀豚之家(包括2个胎儿和1个已经出生但必死无疑的幼儿)顷刻毁灭对一个珍稀物种意味着什么!由是,他们写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作为论文的结尾:
白鳍豚的皮、肉和脂肪可供食用、工业用和药用,传说其油脂对烧伤和烫伤具有很好疗效。但白鳍豚是一种世上罕见的动物,也是我国珍贵特产之一,在学术上有较大价值,目前数量已趋稀少,应加以保护,不得滥捕。
从1962年《中国经济动物志》第一次提出白鱀豚“不宜滥捕”,到水生所两位青年学者提出“不得滥捕”,虽然一字之差,却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水中国宝”白鱀豚早已面对的生存危机在一步步加深,也反映了中国科学界对白鱀豚的认识研究在逐步深入。
陈宜瑜和陈炜在完成解剖研究后,商量决定自己动手将这5头白鱀豚全部都制成标本。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所里许多同志都参与其中,时任分类组组长、现在的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当时负责标本制作中的木工活。大家紧紧张张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才完成了预定任务。那头雄豚体长只有1.7米、体重73公斤,被制作成整体浸制标本;2头雌豚个头都超过2米、体重都超过250公斤,不宜整体浸制,都制作成剥制标本;2头意外获得的白鱀豚胎儿也被整体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这几头白鱀豚的内脏、大脑等器官也第一次被保存下来。在中科院水生所制作的这几件早期白鱀豚标本中,至今保持着一项“世界之最”:标本号为74-1-002的雌豚体长2.53米、体重237公斤,体长体重都是迄今白鱀豚的世界纪录,而这是一个已永远不可能被改写、应该列入吉尼斯的世界记录!
世界最大的白鱀豚标本
白鱀豚的脑表现出典型的鲸脑特征。大脑较宽,脑的最大宽度大于长度;大脑皮层具有复杂的沟回……这些特征显示出中枢神经系统的较高发达等级。与其他鲸类相似,白鱀豚的嗅分析器显著退化……与此相反,其听分析器却异常发达……这些特征与适应水中生活密切相关。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