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翁伯
海翁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21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

(2014-12-02 06:52:56)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22

 

 

 “长江女神”传奇

 

 

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

 

 

 
22、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

                               蒲松龄造像

范曾 作(1987年)

 

《聊斋志异》共创作了近五百篇故事,写了许多走兽飞禽鬼怪精灵,这些活灵活现的精灵都是蒲松龄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狐狸、香獐、小鸟等,他从自己熟悉的这些动物生物特性中汲取了创作灵感,这很容易理解。而蒲松龄在《白秋练》中只用了“形全类人,乳阴毕具”8个字便极为准确地

描写出了雌性白鱀豚的生物形态特征则令人称奇!何以见得?可以当今一位生物专业学人亲见白鱀豚的感受为证。安徽师范大学原生物系学人杨贤彬在“长江里的美人鱼”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有幸与这长江里的美人鱼,有过零距离接触。大约二十年前,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一连两、三次,收到渔民们送来的不幸死去的“白鳍”。它们多因饥饿难忍,有的跟在轮船后面找鱼吃,被螺旋桨打死,有的误入了非法捕鱼的“迷魂阵”,被困死。它们想要的,不过是充饥的几条鱼,却惨痛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生物系的走廊上,躺着一条刚送来的“白鳍”。她是雌性,有一米多长。她长得和江猪完全不同,江猪是一身黑皮,圆圆的头,全身像个黑炮弹。而她全身裸露着雪白的肌肤,生着长长的吻部和朝天的鼻孔。我抚摸着她短短的两臂,把她翻过身来,眼前的景象,使我震惊。她如豆的两只乳头,丰腴的阴部,恰似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玉体横陈。她的后部,就像少女的双腿并连在一起,而把双脚分向两侧,成为水平的尾巴。难怪医生们要把两条腿并连在一起的孩子,叫做“美人鱼畸形”了。

 

300多年前的蒲松龄仅用8个字对雌性白鱀豚的生物形态特征的描述,与300多年后生物专业学人对雌性白鱀豚的零距离观察竟如出一辙!

但是,蒲松龄是在故乡山东度过穷困潦倒的一生,与白鱀豚所在的长江相距千里之遥,怎会写出“长江女神”的美丽故事?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曾在家乡的柳泉边茅亭下设茶摆烟,每逢路人经过,便邀其休息,请人谈狐说鬼,搜集创作素材。但很难想象,在信息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能通过口口相传越过千山万水,传到蒲松龄的柳泉茶棚下?即便是能够收集到来自长江沿岸流传的民间故事,又如何能把白秋练和白媪刻画出“形全类人,乳阴毕具”这样符合白鱀豚自然原形的精灵形象?又如何能想象出与白鱀豚生物特性极为贴切的故事情节和令人拍案叫绝的诸多细节?

 

22、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
 《蒲松龄采风图》

冯远 作(2002年)

 

从蒲松龄年谱可以知道,蒲松龄于167031岁时因“家贫不足自给”,曾出了一趟一生中唯一的远门,就是应在江苏宝应县做知县的同邑人孙蕙之请,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一年有余。宝应为苏北古邑,地处洪泽湖之西、高邮湖之北,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离长江不远。据《蒲松龄与宝应》一书载:“相传,蒲松龄在宝应,人们常见他身挂布袋,内藏笔墨纸砚,留连县邑大街小巷,出没泰山殿、八宝亭、孔庙,登临松冈、槐楼、花子城;游历射阳湖、柳园,无论是文人雅会,抑或是市井俚语,凡听到了奇闻异事,即作记载,若有不详,必亲临访询。”翌年,蒲松龄还随孙蕙到过扬州,留下一首七绝:“我到红桥日已曛,回舟画浆泊如云。饱帆夜下扬州路,昧爽归来寿细君。”有研究者认为,在宝应近一年的日子,对蒲松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是那里的民间故事和文学底蕴。被袁世硕、马慧芳等著名学者一致认为对蒲松龄创作《白秋练》等一系列爱情诗篇产生重要影响的他的那位梦中情人顾青霞,其实就是孙蕙的小妾,蒲松龄一生中那段刻骨铭心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火化也发生在宝应。由此推断,就是这次唯一的南游经历,为蒲松龄创作《白秋练》收集了素材,激发了灵感。或许,蒲松龄还曾亲眼见过白鱀豚?!

 

 22、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22、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22、蒲松龄亲眼见过白鱀豚?
                   蒲松龄故居明信片(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

     上:蒲松龄故居

     中:聊斋正房

     下:柳泉

 

著名科普作家、诗人黎先耀先生在《江中瑰宝白鳍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应该说白鳍豚早就是同中国人民长期共同生息的伙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神话即现实的折射。清初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那篇题为《白秋练》的爱情神话,就是以“白骥”(即白鳍豚)为题材的缠绵浪漫的志怪小说。从故事的背景和情节来看,当时蛰居山东淄川乡间的柳泉居士,对远在长江中的白鳍豚却是深切了解的。我想关于“白秋练”的故事,绝非留仙所杜撰,他不是在柳泉边茶亭里,听旅客所谈;就是南游宝应,在运河上采风所得,也许为江汉同人邮寄所赠;当时长江中,白鳍豚还是常见的动物,否则是写不出这样人兽相通、情理相合的优美神话的。

 

也有学者持否定意见。袁世硕认为,篇中描述白骥形全类人”,“显然失于夸张。大概蒲松龄没有见过白鱀豚,只是略有闻知,由于“鱀”、“骥”二字同音(ji)遂做这样的描述,并将“白鱀”误写作“骥”了。”

 蒲松龄是否亲眼见过白鱀豚?应该是中国2000年白鱀豚文化史上又一个未解之谜。

蒲松龄与郭璞,两位中国文化史上相隔1400多年的重要代表人物,都与长江中的白鱀豚有过如此亲密地接触,并从白鱀豚身上获得创作的灵感、写作的源泉,这正是“水中国宝”白鱀豚千古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