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华风水术鼻祖对“鱀”的经典训诂

标签:
白鱀豚悲情国宝连载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4
上
中华风水术鼻祖对“鱀”的经典训诂
在《尔雅》之后300多年,晋代出了一位“博学有高才”的名士郭璞,为中国2000年白鱀豚文化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
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不仅是文学家、训诂学家,词赋为东晋之冠,还是古博物学家,“洞知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被后世尊为中华风水术鼻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郭璞在其著名的《尔雅注》一书中对“鱀”作了详尽注解:
宋代邢昺在《尔雅注疏》中对郭璞的这段话又作了注解:
郭璞虽然仍然将白鱀豚归属于鱼类的一种,但对白鱀豚的描述却非常精彩。他首先用类比的方法描述白鱀豚的特征,说它体型很像鲟鱼,尾鳍与江豚相同。这样的类比在今人看来也是非常贴切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原馆长、著名科普作家黎先耀在《江中瑰宝白鳍豚》一文中就曾指出:“它多齿的长喙,蓝灰色纺锤形的身体,宽圆的前鳍,新月形的尾鳍,其形状同产于长江的白鲟(俗称象鱼)颇为相像,与安徽出土的中生代海生的巢湖鱼龙化石,也很类似……这三种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动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水生环境中,产生了非常相似的适应构造,是
生物趋同进化的一个典型例证。”
郭璞接下来对白鱀豚的形体特征、习性功能的描述更为简洁、精确又生动有趣:“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如果将郭璞1700年前的这些描述与现代科学描述的白鱀豚形态特征一一对照,简直妙不可言:
“大腹”——现代科学称为“似纺锤形”。
“喙小,锐而长”——现代科学的表述是“吻极狭长,微上翘,吻长约占体全长的13-15%。”。
“齿罗生,上下相衔”——现代科学的表述是“上下颌上有排列整齐的同型齿,齿式为32-33,32-34/33,32-34”。
“鼻在额上,能作声”—— 现代科学表述为“ 鼻孔(又名喷水孔)开口于额隆后面的头顶部,为一纵向的长圆形孔”,“ 呼气时,发出‘噗噗’的声响,有时还喷出低低的水花”。
“少肉多膏”——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白鱀豚皮下层即真皮下的体脂层很厚,它具有隔热和贮存能源等重要生理作用”。
“胎生”——现代科学研究结果是“白鱀豚怀胎时期约10-11个月,分娩期应是2-3月”。
“健啖细鱼”——现代科学研究的结论是“白鱀豚仅以鱼为食,”“较为适口的食物鱼是体重250克左右的鱼类”。
“大者长丈余”(魏晋时一丈约等于现在的240厘米)——现代科学研究的数据是“白鱀豚雌性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
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对白鱀豚的了解仅比公元200年前汉代的自然历史学家(原文如此)在《尔雅》的记载多不了多少。那时就把它准确地描述为“白鱀豚是白色的豚类,腹部很大,肉质肥厚且珍贵,喙嘴硕长,利齿相互连接在一起,以小鱼为食,位于额头中央的鼻子能发出声音。
郭璞的这段经典训诂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几乎所有文人学者再为“鱀”做注时都要引用这段训诂,而且后世对“鱀”的新注再也没有比郭注更详尽、更科学的,用空前绝后来评价这段训诂一点也不为过。直到今天,郭璞的这段经典训诂仍然显示出勃勃生命力,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重新进行白鱀豚中文命名的重要依据。
自1980年代以来30年中,国内科研文献、报刊、书籍大凡有关白鱀豚的重要文章或报道,都必不可少要引述郭璞的这段经典训诂。但是,大家在引述之后却都忘了探究一个令人颇感兴趣的问题:1700多年前的郭璞怎么会对长江中忽隐忽现的白鱀豚作出这样简洁精确的描述?要知道,长江江水浑浊,白鱀豚游泳习性忽隐忽现,飘忽不定,就是现代人也很难直接、仔细地观察到自然状态下生活的白鱀豚。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不仅亲眼见过,而且还要近距离仔细观察过白鱀豚的人,才可能对白鱀豚作出这样真切的描述。
莫非,郭璞在1700多年前就专门观察过长江中的白鱀豚?他又是怎样观察的白鱀豚?这应该是2000年白鱀豚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三峡晚报》刊登的“洗墨池的文化魅力” 一文对这个探究令人颇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注解。该文介绍,郭璞年近30岁时为避“永嘉之乱”,离开家乡山西闻喜,几经辗转,来到他父亲为官之地建平(今秭归、兴山、巴东、建始一带)。宜昌古称夷陵,与建平相邻。或为省亲之便,或为周游省时,或为美景吸引,公元297年,郭璞相中并落脚夷陵。他在夷陵居住了4年,干了见之于史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注《尔雅》。
注《尔雅》就是用当时通俗的语言,解释《尔雅》中难懂的古言古语。这种对经典的注释工作谓之“训诂”。训诂的目的是便于人们对古文的解读最大限度地接近正确,即《汉书·艺文志》所说:“古文读应尔雅”。“尔”,近之意;“雅”,正之意。郭璞对《尔雅》的注释,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尔雅》是秦汉学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
可是,郭本之前的《尔雅》注本,往往“有所漏略”,读后人们对其中许多词条仍然不甚了了。郭璞的《尔雅》注本,详列所有资料,旁征博引并陈述现实观察,表述通俗并坦陈己所不知。后人阅读郭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感受到郭璞的治学操守、人格魅力。
郭璞是魏晋时代醉心于博物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博物理想是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故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畴咨,而物来能名。”郭璞喜好物产、地理、方言、异闻等知识,兴趣广博,一生注有《尔雅注》、《尔雅图》、《尔雅图赞》、《山海经注》、《水经注》、《楚辞注》等。他对古代典籍的注不仅博览群书利用各种书证解释名物,还充分利用现实的见闻。他对“鱀”字的训诂就是一个例证,正如宋代邢昺在《尔雅注疏》所说,“云‘大腹’以下者,时验而言也。”郭注最后一句“江中多有之”虽然只有区区5个字,但却成为后人了解白鱀豚历史上种群数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科学价值极高,这样的描述只能来源于亲眼并十分细致的观察。
显然,郭璞对“鱀”字的训诂得益于他占得了地利——现代科学考察表明,白鱀豚在长江向西分布的边缘正是宜昌江段。我们完全可以判断,郭璞不仅经常可以见到“江中多有之”的白鱀豚,而且对白鱀豚肯定进行过近距离的“现实观察”。否则,仅仅远远地望见江水中忽隐忽现的白鱀豚,是绝对描述不出“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这样精确细节的。
郭璞当年注释《尔雅》的住地被后人称为尔雅台。据史料记载,精于阴阳五行的郭璞流寓夷陵时,选择临江高阜处建台,然后潜心著作。《尔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自训诂以至鱼鸟虫兽,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郭璞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认为“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他在《尔雅叙》中说自己从小就学习《尔雅》,钻研了18年,觉得虽然已有10多位前辈注释《尔雅》,但并不详备,因而他“缀集异闻,荟萃旧说,考万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在尔雅台完成了《尔雅注》。在中国文化史上,郭璞是晋代以前训诂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就是《尔雅注》。宋代文学家苏辙在尔雅台赋诗曰:“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鱼虫,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不鱼,顶有遗墨处。”清代,“雅台明月”曾列为宜昌府著名的东湖八景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郭璞同样在《尔雅注》中最早对“国宝”大熊猫的形态、习性作了简洁、精确又生动有趣地记述:“貘(大熊猫在古籍中通称),似熊而头小脚庳,黑白驳文、毛浅有光泽,能舔食铜铁竹骨蛇虺,其骨节强直,中实少髓。”。大熊猫和白鱀豚这两种当代的“国宝”动物,虽然一个居深山,一个潜水中,却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同一位学者所详细观察、正确记载,这不能不让后人拍案称奇,叹为观止!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