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里的鲸》:陈宜瑜院士35年前怎样介绍白鱀豚?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陈宜瑜鲸文化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爱丁堡公爵环保奖”获得者陈宜瑜院士35年前旧作
《长江里的鲸》
陈宜瑜是著名水生生物学家、动物学家,曾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中国最早对白鱀豚进行解剖研究的学者之一。1975年,陈宜瑜首次发表怀孕白鱀豚及胎儿的解剖报告《关于白鳍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1979年,陈宜瑜又发表了论文《白鱀豚脑的解剖》,填补了国际淡水豚脑结构解剖研究的这项空白。2010年,陈宜瑜院士荣获被誉为国际环保界“奥斯卡”奖的爱丁堡公爵环保奖,他在获此殊荣后坦言,自己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样本来源于白鱀豚,自己长期致力于自然和环境保护的事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对白鱀豚的研究。
2010年2月18日,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在英国伦敦白金汉宫为陈宜瑜院士颁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9年度爱丁堡公爵保护奖证书和爱丁堡公爵环保奖章,以表彰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右为WWF主席尤兰德·卡卡巴德瑟女士。
近日从亚马逊网上搜索邮购到一本书《长江里的鲸》。过去十几年,我为写作《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收集了力所能及的所有相关资料,但还不知道有这本书。因此,收到书后赶紧翻阅,才知道这本由大象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科学小品·长江里的鲸》原来是集纳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书刊中15篇科普文章。《长江里的鲸》是其中一篇,被编者用作了书名,而这篇图文并茂的佳作的作者竟是陈宜瑜院士!
我国从1978年末才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成功饲养世界第一头白鱀豚“淇淇”更是在2年后。而《长江里的鲸》原载于1978年第3期《我们爱科学》杂志。也就是说,这是陈宜瑜院士在国家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之前撰写的介绍“水中国宝”白鱀豚的科普佳作。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了好久。
直到人工饲养第一头白鱀豚“淇淇”之前,现代科学对白鱀豚研究了解的还很有限。那么,作为一位青年学者,陈宜瑜35年前是怎样介绍的白鱀豚?相信关注长江豚类保护的人们都会很感兴趣。
这里我把这本书中的原文扫描下来,与各位网友分享。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