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的白鱀豚很快被人们忘记——“淇淇”离世九年祭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淇淇祭日长江江豚白鲟特维杂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灭绝的白鱀豚很快被人们忘记
——“淇淇”离世九年祭
今年上半年因承担单位一项临时重要工作,已经2个多月没有更新博客“淇淇的天堂”了(致歉!致歉!)。但工作再忙,7月14日这个日子是不能忘记的—— “淇淇”的祭日——今天,让我终生难忘的这位白鱀豚天使离开这个世界整整九年了!
往年的“淇淇”祭日,都会精心准备出一组博文。今年终因时间仓促,只以这一篇博文寄托哀思。
但写下这篇九年祭的博文标题心情却格外沉痛——
《灭绝的白鱀豚很快被人们忘记》 !
这不是我的臆测,而是一位英国学者的研究项目得出的结论。
这位英国学者就是曾作为观察员参加2006长江淡水豚国际考察的伦敦动物学会的塞缪尔·特维(Samuel Turvey)博士。
据资料介绍,特维博士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因为他坚持认为2006长江淡水豚国际考察会找到白鱀豚的,并一脸严肃地说过:“不管结果怎样,考察结束后我大概都会哭的。如果发现了白鱀豚,我会高兴地大哭一场;如果没有发现白鱀豚,我会难过地大哭一场。”
不知道特维博士考察后是否真的大哭了一场,但2007年英国《生物学快报》发表的那篇震动全球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报告“白鱀豚,世界上第一个灭绝的鲸类?”,特维就是执笔者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执著的动物学家于2008年曾再次到长江深入采访当地人,进行了一项名为“长江渔业社区迅速变化的基准线和当地人对灭绝物种的记忆”的研究。变动中的基准线理论是国际上一个还没有被广泛试验的生态环境保护新理论。特维的研究小组采访了从22岁至90岁不等的599名参与者。虽然大多数参与者听说过白鱀豚(89.7%)和中国白鲟(66.2%),但是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从未听说过这些物种的人是青少年。例如,在
1996年以后开始捕鱼的被调查人群中,有超过70%的人从未听说过中国白鲟,23%的人没有听说过白鱀豚。
特维在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变动中的基准线综合症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果年纪较大的社区居民不和年轻人谈论以前出现在他们这个地区的不同的物种或生态条件,那么社区就可能忘记在过去的最近几年里环境状况的改变。这些变化的社会知觉通常意味着人类影响环境的真实水平被低估了,甚至一点都体会不到,因为原始环境的“基准”已经被遗忘了。
通过这些访谈,特维的小组发现了变动中的基准线的确凿证据:人类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失去了联系甚至其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例如像白鱀豚这种顶级食肉动物的损失。从长江得到的数据表明,至少在某些文化环境,当一些物种在一定时期不被经常遇到,当地社区将立即开始忘记这些甚至巨大的具有超凡魅力的物种。
特维认为,长江生态系统这个巨大的流域曾经是上百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但是不可否认,现在成了世界上破坏最严重、退化最严重的栖息地之一,因此试图在那里实施保护计划是非常令人郁闷的一件事。“问题特别严重,因为该地区将不断经历巨大的工业发展,并且与中国逐步上升的经济增长相关联,同时也是依赖河流资源谋生的数量庞大的低收入群体的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很难看到保护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正如当你看到物种不可逆转地滑向灭绝时而你却无能为力!但我们怎能让自己无视这种环境问题呢?”
特维在研究报告的最后说:长江将提供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来进行这个理论的田间试验。但他们也会为那些一度重要的物种被遗忘的程度感到惊讶。变动中的基准线似乎意味着不仅是个别的物种将消失和被遗忘,而是整个生态系统。
在“淇淇”离世九年祭的时候,我之所以引用特维博士这项研究的结论,因为这更加可悲!也更让人可怕!
天堂里的“淇淇”,我能不为你和你的家族悲伤吗?
为了永远记住不该消失的水中国宝白鱀豚,为了长江江豚不能成为第二个白鱀豚,需要更多的志愿者行动起来。
行动起来,是对“淇淇”最好的纪念。
海翁伯,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欢迎光临“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和新浪微博:海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