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把江豚装进诺亚方舟(三)
中国青年报记者
蒋昕捷
终有一天,人类会送它们回家
白鱀豚的命运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1986年,中国科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针对长江豚类的三项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半自然的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然而还没等这三项工作全面实施,“长江女神”就已经失去了踪影。
时至今日,针对江豚的自然保护区已经有了7个,但是科学家们对其效果并不抱太大希望。“这跟保护大熊猫等陆生生物不一样,长江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无法阻断航运和污染对保护区的破坏。”郝玉江说。
天鹅洲被视为全世界鲸类迁地保护第一个成功的案例。当年把5头江豚放到天鹅洲故道,原本只是为保护白鱀豚做的试验。“因为当时江豚的数量还比较多,失败了也能承受。”然而试验的过程中,江豚的自然种群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反倒成了名副其实的重点保护对象。
可诺亚方舟毕竟不是保温箱,也会有意外发生。2008年初南方雪灾,天鹅洲故道水面几乎全部结冰。每隔几十秒就要浮出水面呼吸的江豚从未遇过这种情形,因为故乡长江是很少结冰的。
人们陆续发现了5头死亡的江豚,其中一头还怀着胎儿。经鉴定后发现其中4头都是因为在顶破冰层出水呼吸时皮肤被冰块划伤,入春后因气温升高,伤口感染而死。
科研人员随即分批将保护区内22头受伤江豚全部捕捞出水,为它们注射消炎针剂,涂抹紫药水,注射抗生素,进行全面体检,还对5头怀孕江豚做了B超检查,随后将它们放回天鹅洲故道。躲过这场自然劫难的5只怀孕江豚陆续产子,才使保护区内江豚数量恢复到雪灾前水平。
“如果冰结得再厚些,可能3分钟不到这个种群就全体窒息而死了。”郝玉江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仍然觉得后怕。
在科学家未来的设想中,即便长江干流里的江豚全都灭绝,只要有天鹅洲等几个“保种”的种群存在,总能等到长江的环境恢复、把江豚放归故里的那一天。
另一个希望孕育在中科院水生所的“白公馆”里。这里原本是白鱀豚淇淇的家,现在生活着6头准备接受人工繁殖试验的江豚。
明年就要毕业的博士生吴海萍对这些小家伙了如指掌,她向来访者介绍着黑黢黢的实验者:反映迟钝的阿宝、乖巧听话的阿福,还有阿福聪明淘气的儿子淘淘。
今年4岁的淘淘已经长得跟父亲阿福一般大了,可吴海萍还是能够一眼认出它。
“你看,它的眼神是不是特别亮,就像小孩儿的眼睛一样纯洁。”她说。
出生在水生所的净化水中,眼神比生长在浑浊江水中的父辈明亮是理所应当的。可是这个“80后”女孩却有自己的一套解释。“它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待在这个小池子里不会像它爹那么郁闷。”
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常常在想,“终有一天,人类会送它们回家”。
(原载《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09年11月4日)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