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09纪事(24):洞庭湖“江豚逐浪”未有期
(2009-08-17 22:54:31)
标签:
长江江豚国宝白鳍豚白鱀豚野生动物环保洞庭湖杂谈 |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
江豚09纪事(24):洞庭湖“江豚逐浪”未有期
中国新闻网载中新社长沙7月20日电:“治污禁渔 湖南洞庭湖重现‘江豚逐浪’”——结队而行,追逐嬉戏,时而悠然地浮沉于水中,时而一跃而起,化作一道优美的弧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河神”的江豚如今又成群重现湖南岳阳东洞庭湖区,多年难见的“江豚逐浪”现象令周边居民和渔民欣喜不已。
这么生动的报道,这么好的消息,按说应该让每一位关爱长江江豚的人兴奋不已,但我却有所保留,因为似曾相似的报道几年前就已多次见诸报端:
2004年4月2日《长沙晚报》报道:昨日是全省春季禁渔的第一天,八百里洞庭更显得广阔宁静。昨日下午,洞庭湖上久违的景观“江猪拜风”一扫岳阳渔港码头湖面的宁静 …… 禁渔之前,洞庭湖几乎不见江豚身影。而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洞庭湖有500来条江豚(这是一个夸大的数字,准确数据请见下文——笔者注)而全国也只有2000来条。
2005年4月7日《东方新报》报道:“洞庭湖开始禁渔 现成效水域又见‘江猪拜风’”—— 一度很少能见到的“江猪(江豚的俗称)拜风”又再现洞庭湖,特别是在岳阳县鹿角水域的煤炭湾和君山壕坝这两个地方,一般都有20多只江豚在活动,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只。
2001年,岳阳市在长江流域各省市率先实行禁湖,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东洞庭湖都要禁渔三个月。湖南省自2002年开始在洞庭湖实行春季禁渔。从2003年起,农业部全面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毫无疑问,春季禁渔是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关资料显示,禁渔以来,东洞庭湖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增多,多年少见的凤尾鱼形成了鱼汛,几乎绝迹的洞庭银鱼密度增大,鱼类个体也明显变大。淡水豚作为生物链的最顶层,它们的生存状况集中反映了江河的健康与否。因此,“又见江豚”、“江豚逐浪”的新闻则成了洞庭湖生态环境好转的重要标志。
但洞庭湖现在真的成为“江豚逐浪”的乐园了吗?非也!本博客今年推出“江豚09纪事”系列博文,第1篇的标题就是“洞庭湖江豚又告危”,文中记录的数据是:
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发布的结果认为,洞庭湖江豚数量在150-200头之间。而今年初进行的“洞庭湖江豚、水鸟、麋鹿科学调查”的初步结果认为,洞庭湖的江豚数量锐减到可能不及2006年的一半,甚至有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江豚将会继白鳍豚之后,成为长江流域灭绝的第二个物种。
也就是说,虽然媒体年年用“洞庭湖重现‘江豚逐浪’”报道治污禁渔的成果,但实际上洞庭湖江豚的数量一直在减少,甚至是锐减!
洞庭湖连续八、九年的春季禁渔肯定有成效,但成效究竟多大必须实事求是。《岳阳晚报》2008年5月5日在总结洞庭湖禁渔7年情况的报道中提到,“从单纯地禁,过渡到如今禁、堵、疏相结合,从国家到省市县,再到渔政部门,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可谓卓有成效。但从整个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来看,这仍然只是第一步。”该报道援引了不少渔业专家谈到的“两忧”:
一忧:洞庭湖渔民过多。据统计,目前东洞庭湖共有渔船1000多条,渔民8000多人。如此庞大的渔民队伍,春季禁渔的效果再好,也会被蚕食一空。
二忧:生态环境破坏和禁渔期外管理跟不上。渔业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但直到现在,仍有极少数企业不顾法律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地往洞庭湖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生产废水。
退一步说,就算春季禁渔成效非常好,但每年不过三个月,那其他九个月呢?事实上,造成江豚锐减的杀手是洞庭湖面上来往船只的马达声,湖水污染,电打鱼、渔民捕鱼布的迷魂阵等。尤其是电打鱼,更是威胁江豚的首恶。显然,仅靠春季禁渔,还无法让洞庭湖真正恢复昔日“江豚逐浪”的良好生态环境。
洞庭湖以及鄱阳湖和长江流域——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故乡——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令人忧,“江豚逐浪”未有期!掌握国宝长江江豚命运的人,再加把劲吧!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