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江江豚建设“饲养场”可行否?
(2009-06-15 16:18:37)
标签:
长江江豚国宝野生动物天鹅洲人工饲养繁殖白鱀豚杂谈 |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
为长江江豚建设“饲养场”可行否?
—— 浮式网箱饲养长江江豚之假想篇
在专访郝玉江博士,对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用浮式网箱饲养江豚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您知道堂主首先想到了什么?我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1995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捕获到的那头雌性白鱀豚!它是第一头、也是唯一一头放入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的白鱀豚,却就是因为当时不具备暂养条件而只能直接放入故道中而自生自灭,最终造成后来的悲剧(详情请阅本博客“‘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连载27> 未来得及命名的白鱀豚人间信使——‘峡峡’”一章)换句话说,假如当时有浮式网箱进行暂养,“峡峡”起码不会在天鹅洲故道中仅仅活了187天。
天鹅洲是我国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希望之地,生活在保护区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到30头。但据郝玉江博士介绍,目前保护区江豚种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性比失衡,新生个体雄性明显较多。要改变天鹅洲江豚种群性比失衡以及血缘太近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其他种群引进新的江豚。假设今后将铜陵保护区或者鄱阳湖或者洞庭湖的江豚移入天鹅洲以改变这里的种群结构,就可以先经过浮式网箱暂养这一环节,提高江豚移入的成功率。“天天”“洲洲”饲养初获成功显然说明,浮式网箱技术对江豚保护很有意义。
堂主由此浮想联翩:浮式网箱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意义难道仅限于暂养?今后有没有可能作为扩大人工饲养江豚种群数量的一种新的尝试?
原地保护是人类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最好的“药方”,迁地保护次之。而不可否认,人工饲养迄今还是人类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最后的“强心剂”。
我国的麋鹿和普氏野马都是因为国外人工饲养成功保留了种才在故土重生,华南虎完全依靠人工繁育而“一息尚存”;日本的朱鹮也靠中国人工饲养的种而得以重新野放。与之相反,我们的“氺中国宝”白鱀豚的人工饲养就是因为只有一个孤独的“淇淇”而未能取得人工繁育的突破,从而不幸导致对整个物种的保护以失败告终!现在,我国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的成功,但这还只是在技术层面上的第一步,今后只有通过人工繁育形成足以保种的种群数量,才是人工饲养保护长江江豚的真正成功,就像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一样,那才能叫全国人民放心(详情请阅本博客“世界地球日:‘大熊猫爸爸’获殊荣
那么,如何实现人工饲养繁育较大数量的长江江豚种群?目前全国只有一个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基地——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该馆设备先进、条件一流,已经为我国的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研究保护发挥出重要作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座造价千万的现代化的“白公馆”就是一个先进的“实验室”,它的主养池、副养池和繁殖抚幼池加在一起,同时饲养的江豚也超不过10头,不可能作为人工饲养繁育较大数量长江江豚的“饲养场”,而今后国家也不再可能建造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实验室”。事实上,长江江豚的“实验室”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工繁育江豚的科研攻关,现在需要建设大的长江江豚“饲养场” 广泛应用“实验室”宝贵的科研成果。
建设人工饲养繁育长江江豚的“饲养场”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吗?天鹅洲保护区浮式网箱饲养江豚初获成功,让堂主从中受到启发并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以堂主愚见,浮式网箱一是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少,饲养成本低;二是与自然水体相通,人工饲养江豚比水泥池更有利;三是依托保护区水域,更适宜于建立长江江豚的“饲养场”;四是浮式网箱饲养比在故道中放养江豚有利于人工控制。 当然,浮式网箱饲养江豚刚刚一年,更多的科学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它是否可以作为长期饲养江豚的场地?是否可以在这个环境中人工繁育江豚?建设多大规模的浮式网箱为宜?等等。但现在既然已经有了浮式网箱饲养江豚初步经验,如果加大科研力度,系统地开展浮式网箱繁育长江江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研究,也许能够探索出一条人工饲养繁育较大数量的长江江豚的新途径。
外行人看热闹,因此什么也敢想。但怎么想都没关系,一切还要讲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假如外行人的假想中还包含一些合理与可能的因素,能为保护长江江豚的专家和决策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那就没白想。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