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09纪事(3):江豚迁地保护有新举 期待又一个天

标签:
长江江豚白鱀豚白鳍豚国宝野生动物环保杂谈 |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
江豚09纪事(3):江豚迁地保护有新举 期待又一个天鹅洲
如果说牛年有关江豚的第一个消息——洞庭湖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让我们焦急、无奈,那么,2月7日荆楚网的一篇报道又多少带给我们一些欣慰与希望:
科学家正对新螺长江故道做生态环境调查
记者昨日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继1992年我省石首天鹅洲建起我国第一个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时隔17年,相关部门将在洪湖新螺长江故道再建一处保护区,为江豚再添一座“天然避难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昨介绍,由于人类活动直接间接影响,长江生态日益脆弱,长江江豚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其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里迅速减少。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6年底,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从约2700头减少到约1800头,极度濒危。如不加紧保护,将上演白鳍豚的结局。
为了防止这两种哺乳动物走向灭亡,198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后,选择石首的天鹅洲长江故道作为白鳍豚和长江江豚避难所。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对长江江豚实现了迁地保护。截至2008年底,已经有30余头江豚在这里自然繁衍、休养生息。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自然条件下,对一种鲸类动物实施迁地保护获得成功的唯一范例。
王克雄博士说,天鹅洲故道的建成运行为江豚的迁地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保护更多的江豚,科研人员在不断物色另外的保护区,目前选定的第二个长江故道是位于我省洪湖新滩口至螺山(简称新螺)江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的老湾故道,科研人员正在着手对其生态环境做本底深入调查。不久的将来,将依托现有的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起江豚新的避难所。
天鹅洲保护区迁地保护的成功,再加上水生所人工繁殖江豚的成果,成为我们面对白鱀的绝迹和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时的一声叹息、万般无奈中的唯一希望!以堂主愚见,在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建设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天鹅洲保护区迁地保护的成功经验无疑是挽救长江江豚最可行的办法。
有关水生所专家们为江豚选定的第二个迁地保护地点——湖北洪湖老湾故道的情况,目前还不甚了了。从堂主搜集的现有资料看,长江新滩口至螺山江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2年与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成立的,1986年该保护区江段曾有过18头白鳍豚和80多头长江江豚的考察记载,但1997年~1999年长江中下游干流同步考察过程中在该保护区江段仅三次发现白鳍豚活动,每次仅2头,出现的长江江豚最大的群体也只有8头。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处组织百人清江大行动,出重拳,严管理,纠正违章航行,打击非法捕捞,杜绝挖沙等,通过整治,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群体逐步变大。“2006长江豚类考察”时在腰口核心区观察到30头以上的长江江豚群体活动。《中国渔业报》2008年8月11日曾报道, 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一步将在继续强化管理、为长江江豚的生息繁衍创造好条件的同时,积极开展救治和科研驯养工作。计划在保护区中段生态环境十分优异、便于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生息繁衍的老湾故道建立“长江豚类科研驯养基地”。一是配备各种救护、治疗设备,发现受伤、冲滩搁浅、生病的白鳍豚和长江江豚个体和其他水生野生动物,及时予以救护并及时放入基地水水域进行养护。二是适时捕捉二组5头~10头长江江豚放入基地水域进行科研驯养。此前,2007年中日白鳍豚保护合作协调会决定将原日方资助用于白鳍豚科学捕捞计划的资金改为用于湖北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故道豚类驯养救护设施建设,在保护区老湾故道内新建浮式江豚驯养设施、饵料培育池、救护室及电子监控系统等。从以上报道可以知道,为长江江豚建立第二个“避难所”的工作已经在积极努力中。
堂主向所有参与老湾故道迁地保护项目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致敬!加油啊!期待长江江豚的第二个“天鹅洲”梦想早日如愿!希望它们还有第三个、第四个“天鹅洲”!
欢迎光临“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